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8135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包括:壳体,内部设有一容腔;加样针,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培养管,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位于所述加样针的下方;温控系统,连接于所述培养管,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管内的温度,所述加样针接收样本后靠近所述培养管的方向移动直至插入所述培养管内以向所述培养管内加入所述样本,所述样本在所述温控系统控制的温度下在所述培养管内进行反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通过将培养管设置于样本针的下方,可以通过加样针向培养管内添加微生物,通过温控系统调节培养管内的温度,从而可以方便地以合适地温度培养微生物。

A microbial identification instrument integrating microbial culture and PCR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
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
技术介绍
目前,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随着新发和突发感染性疾病的涌现,曾已被控制的感染性疾病卷土重来,造成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种类日益复杂,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威胁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出现了大量耐药株群,加上新的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大量困扰。严峻的现实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临床微生物鉴定装置还存在着鉴定速度慢、效率低,样本添加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可以快速、方便地添加和培养微生物样本。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包括:壳体,内部设有一容腔;加样针,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沿竖直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培养管,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位于所述加样针的下方;温控系统,连接于所述培养管,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管内的温度,所述加样针接收样本后靠近所述培养管的方向移动直至插入所述培养管内以向所述培养管内加入所述样本,所述样本在所述温控系统控制的温度下在所述培养管内进行反应。优选地,还包括移动板,所述移动板沿竖直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加样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移动板。优选地,还包括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一对传输轮,所述传输轮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传输带,缠绕于所述传输轮,所述移动板连接于所述传输带,在所述传输轮转动时,所述传输轮通过所述传输带带动所述移动板沿竖直方向移动。优选地,还包括拨片,所述壳体包括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体,所述拨片一端连接所述传输带,另外一端从所述槽体伸出以带动所述传输带移动。优选地,还包括荧光定量Pcr仪,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培养管发出的荧光信号。优选地,还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显示屏连接于所述荧光Pcr仪和所述温控系统,用于显示所述荧光定量Pcr仪的测试数据和所述培养管内的温度。优选地,还包括按钮和面板,所述按钮设于所述面板上,并且所述按钮连接于所述荧光定量Pcr仪,用于设置所述荧光定量Pcr仪的参数。优选地,所述培养管和/或所述加样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优选地,所述壳体设有开孔,所述加样针与该开孔连通。优选地,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与所述壳体连接,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开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通过将培养管设置于样本针的下方,可以通过加样针向培养管内添加微生物,通过温控系统调节培养管内的温度,从而可以方便地以合适地温度培养微生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的前视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0-壳体;11-封板;12-开孔;13-拨片;131-传输轮;132-传输带;14-槽体;15-显示屏;16-面板;161-按钮;20-加样针;21-移动板;30-培养管;40-温控系统;50-荧光定量Pcr仪。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申请中,鉴于临床上对于一些不易采集和运输的细菌如需要厌氧培养的肠道细菌,或离体采集后容易失活的细菌如艰难梭菌,这些都要求采集后马上进行培养鉴定。再者,对于脓毒血症的重症患者,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得到鉴定结果,有研究表明每提前1个小时得到鉴定结果而得到正确治疗,其生存率可以提高7%,而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还是依靠医生的经验给药。此外,对于结核杆菌这种需要培养2周鉴定的,如能更早的得到结果,将有利于病人的治疗。我们认为需要设计一种早期可以有效的提供相应的最适培养条件(培养基、石蜡封装),培养如厌氧菌等难培养的细菌(包括艰难梭菌),并根据需要设定培养时间,在此基础上,可以直接使用相的特异荧光探针(如艰难梭菌、结核杆菌)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跟据相应地CT值判定其阳性。通过预培养和PCR技术的联合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大大提高了菌体存活率和缩短了鉴定时间。图1是本技术所述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的前视图,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包括壳体10、移动板21、加样针20、培养管30、温控系统40、传输机构和荧光定量Pcr仪50。所述壳体10大体呈长方体,内部中空设有一容腔,用于收容加样针20、培养管30和温控系统40等元部件。所述移动板21沿竖直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加样针2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移动板21。加样针20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沿竖直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1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样针2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壳体10设有开孔12,所述加样针20与该开孔12连通。所述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还包括封板11,所述封板11与所述壳体10可移动地连接,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开孔12。培养管30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位于所述加样针20的下方。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培养管3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壳体10。温控系统40连接于所述培养管30,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管30内的温度。所述加样针20接收样本后靠近所述培养管30的方向移动直至插入所述培养管30内以向所述培养管30内加入所述样本,所述样本在所述温控系统40控制的温度下在所述培养管30内进行反应。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一对传输轮131和传输带132。所述传输轮131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传输带132缠绕于所述传输轮131,所述移动板21连接于所述传输带132,在所述传输轮131转动时,所述传输轮131通过所述传输带132带动所述移动板21沿竖直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带动加样针20沿竖直方向移动以插入培养管30或者脱离培养管30。本实施方式中,该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还包括拨片13,所述壳体10包括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体14,所述拨片13一端连接所述传输带132,另外一端从所述槽体14伸出以带动所述传输带132移动。所述荧光定量Pcr仪50,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培养管30发出的荧光信号。本实施方式中,该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还包括显示屏15、按钮161和面板16,所述显示屏15设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显示屏15连接于所述荧光定量Pcr仪50和所述温控系统40,用于显示所述荧光定量Pcr仪50的测试数据和所述培养管30内的温度。所述按钮161设于所述面板16上,并且所述按钮161连接于所述荧光定量Pcr仪50,用于设置所述荧光定量Pcr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内部设有一容腔;/n加样针,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沿竖直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n培养管,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位于所述加样针的下方;/n温控系统,连接于所述培养管,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管内的温度,所述加样针接收样本后靠近所述培养管的方向移动直至插入所述培养管内以向所述培养管内加入所述样本,所述样本在所述温控系统控制的温度下在所述培养管内进行反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内部设有一容腔;
加样针,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沿竖直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
培养管,被配置于所述容腔内并且位于所述加样针的下方;
温控系统,连接于所述培养管,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管内的温度,所述加样针接收样本后靠近所述培养管的方向移动直至插入所述培养管内以向所述培养管内加入所述样本,所述样本在所述温控系统控制的温度下在所述培养管内进行反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板,所述移动板沿竖直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加样针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移动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
一对传输轮,所述传输轮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
传输带,缠绕于所述传输轮,所述移动板连接于所述传输带,在所述传输轮转动时,所述传输轮通过所述传输带带动所述移动板沿竖直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微生物培养与Pcr功能的微生物鉴定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拨片,所述壳体包括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槽体,所述拨片一端连接所述传输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祥胜黄演婷郭煜卢景辉陈小明马晓桂官煜彬陈思聪黄建明周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