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930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0:51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单车(100)。该单车包括车轮(20)和车架(17)。在车轮的轮轴(21)处设置有鼓刹锁(25),用于锁定或解锁单车。车架用于支撑车轮并且包括中管(18)和后下叉(51)。中管用于为单车的用户提供支撑。后下叉具有中空结构,后下叉的一侧(510)耦接有鼓刹锁的壳体(251)。后下叉包括孔口(511)以及防护件(512)。孔口设置在后下叉的耦接壳体的所述侧上,并且适于鼓刹锁的接线(252)穿过并进入后下叉的中空结构。防护件邻近孔口而被固定至后下叉的主体,以至少部分地覆盖孔口。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防止鼓刹锁被恶意破坏,从而增加单车的安全性。

Bi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车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单车,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对单车的鼓刹锁走线的改进。
技术介绍
单车作为一种出行工具,普及率越来越高。可以用鼓刹锁来锁定和解锁单车。在鼓刹锁的传统设计中,鼓刹锁的有些缺陷降低了单车的防盗性能,这提高了自行车在停放时被盗的风险。尤其对于共享自行车而言,通过简单的违规操作就可以破坏车锁,从而产生了难以防范的违规用车问题。如何对单车进行改进,从而提升单车的防盗性,这是单车的设计者面临的一项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所述,需要一种改进的方式来使得单车的防盗性能得到提升。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车,旨在至少部分地解决单车设计中存在的上述和/或其他潜在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车。所述单车包括:车轮,在所述车轮的轮轴处设置有鼓刹锁,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单车;车架,用于支撑所述车轮,并且包括:中管,用于为所述单车的用户提供支撑;以及后下叉,具有中空结构,所述后下叉的一侧耦接有所述鼓刹锁的壳体,所述后下叉包括:孔口,设置在所述后下叉的耦接所述壳体的所述侧上,并且适于所述鼓刹锁的接线穿过并进入所述后下叉的所述中空结构;以及防护件,邻近所述孔口而被固定至所述后下叉的主体,以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孔口。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使鼓刹锁的接线完全被包裹在单车的部件内部,从而防止其被恶意破坏,由此提高单车的防盗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通过焊接被固定至所述后下叉的主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件与所述后下叉之间形成腔室,所述腔室仅在一侧具有开口,所述鼓刹锁的所述壳体插入所述开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下叉的耦接所述壳体的所述侧上固定有定位柱,从与所述侧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定位柱的截面轮廓包括至少一段直线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还包括坐垫组件,所述坐垫组件包括:座管,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适于插入所述中管的管腔中;坐垫夹片,适于耦接至所述座管的端部并与坐垫耦接,所述坐垫夹片具有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坐垫夹片与所述座管沿着所述轴向方向的相对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设置在靠近所述坐垫的一侧,所述限位部适于至少部分地抵靠所述座管的所述端部,以限制所述坐垫夹片与所述座管的所述相对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管在垂直于其轴向方向的截面上具有非圆形的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管的所述截面的形状为D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轮包括多个辐条,所述多个辐条被非均匀地布置在所述车轮所确定的平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车为共享单车。附图说明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公开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单车的示意性正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鼓刹锁和后下叉的组装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鼓刹锁和后下叉的组装后的示意透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定位柱的截面的放大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座管和坐垫夹片的分解示意图;并且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坐垫夹片的放大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说明。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描述仅仅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实现本公开,而并不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应当注意的是,在可行情况下可以在图中使用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类似或相同的功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从下面的描述中,本文中所说明的结构和方法的替代实施例可以被采用而不脱离通过本文描述的本公开的原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车100,旨在至少部分地解决单车设计中存在的上述和/或其他潜在问题。现在将参考图1至图6来描述一些示例实施例。如图1所示,单车100总体上包括车轮20和车架17。车架17用于支撑车轮20,并且包括中管18和后下叉51。中管18可以支撑坐垫19,从而为单车100的用户提供支撑。同时参考图2,在车轮20的轮轴21处设置有鼓刹锁25,用于锁定或解锁单车100。后下叉51具有中空结构。在后下叉51的一侧510耦接有鼓刹锁25的壳体251。结合图2和图3,后下叉51包括孔口511和防护件512。孔口511设置在后下叉51的耦接壳体251的一侧510上,并且适于鼓刹锁25的接线252穿过。鼓刹锁25的接线252为鼓刹锁25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一旦该接线252被恶意破坏,则鼓刹锁252将无法正常工作。如图2示出,鼓刹锁25的接线252从孔口511穿过之后进入后下叉51的中空结构,并且与设置在单车100上的控制部件(未示出)连接。用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操作该控制部件,经由接线252来控制鼓刹锁25的开启和锁闭。防护件512被设置为邻近孔口511,从而被固定至后下叉51的主体。防护件512用于至少部分地覆盖该孔口511。由于在鼓刹锁25和后下叉51之间难以避免地存在间隙,因此,在传统的单车设计中,鼓刹锁25的接线252的至少一段会暴露出来,这为非法使用者留下了破坏鼓刹锁25并盗窃单车100的可能性。例如仅仅通过工具来剪断暴露于外界的一段接线252,鼓刹锁25的控制被破坏,鼓刹锁25因此也就失去了保护单车100的作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在后下叉51处设置了防护件512来至少部分地覆盖孔口511,鼓刹锁25的接线252将被完全包裹在单车100的内部。以此方式,非法使用者将无法通过剪断接线252来破坏鼓刹锁25的工作。由此极大地提高单车100的防盗性能。此外,这样的设置也可以防止接线252长期暴露于外界环境,从而避免其被雨水腐蚀,降低接线252的老化速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件512可以通过焊接被固定至后下叉51的主体。以此方式,可以在无需大幅改变传统单车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简单且牢固的方式实现对鼓刹锁25的接线252的保护。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护件512与后下叉51之间可以形成腔室513,腔室513仅在一侧具有开口。以此方式,在安装鼓刹锁25时,鼓刹锁25的壳体251插入开口,并随后完成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后下叉51的耦接壳体251的侧510上可以固定有定位柱514。定位柱514凸出于单车100的后下叉51的表面,并且伸入鼓刹锁25上相应的容纳腔中。定位柱514与容纳腔的壁相抵接,从而防止鼓刹锁25转动。从与后下叉51的一侧510垂直的方向观察,定位柱514的截面轮廓包括至少一段直线部分。与传统的定位柱相比,定位柱514的截面轮廓不是现有的圆形,而是至少包括一段直线部分。如图3和图4所示。该直线部分515、516有利地增加了定位柱514和单车的后下叉51之间的焊缝的长度,从而提高了定位柱514和后下叉51之间焊接强度(即,连接强度)。此外,由于直焊缝更易于焊接,焊接工艺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提高。因此,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车(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轮(20),在所述车轮(20)的轮轴(21)处设置有鼓刹锁(25),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单车(100);/n车架(17),用于支撑所述车轮(20),并且包括:/n中管(18),用于为所述单车(100)的用户提供支撑;以及/n后下叉(51),具有中空结构,所述后下叉(51)的一侧(510)耦接有所述鼓刹锁(25)的壳体(251),所述后下叉(51)包括:/n孔口(511),设置在所述后下叉(51)的耦接所述壳体(251)的所述侧(510)上,并且适于所述鼓刹锁(25)的接线(252)穿过并进入所述后下叉(51)的所述中空结构;以及/n防护件(512),邻近所述孔口(511)而被固定至所述后下叉(51)的主体,以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孔口(5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车(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轮(20),在所述车轮(20)的轮轴(21)处设置有鼓刹锁(25),用于锁定或解锁所述单车(100);
车架(17),用于支撑所述车轮(20),并且包括:
中管(18),用于为所述单车(100)的用户提供支撑;以及
后下叉(51),具有中空结构,所述后下叉(51)的一侧(510)耦接有所述鼓刹锁(25)的壳体(251),所述后下叉(51)包括:
孔口(511),设置在所述后下叉(51)的耦接所述壳体(251)的所述侧(510)上,并且适于所述鼓刹锁(25)的接线(252)穿过并进入所述后下叉(51)的所述中空结构;以及
防护件(512),邻近所述孔口(511)而被固定至所述后下叉(51)的主体,以至少部分地覆盖所述孔口(5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512)通过焊接被固定至所述后下叉(51)的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件(512)与所述后下叉(51)之间形成腔室(513),所述腔室(513)仅在一侧具有开口,所述鼓刹锁(25)的所述壳体(251)插入所述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车(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叉(51)的耦接所述壳体(251)的所述侧(510)上固定有定位柱(514),从与所述侧(510)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定位柱(5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