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806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第一PCB板及电性连接于第一PCB板的喇叭组件、电池;该壳体具有安装腔,该安装腔具有前、后端开口,前端开口为耳塞连接端;该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自前往后依次安装于安装腔内;该电池与喇叭组件间距设置,该第一PCB板封装于后端开口,以使安装腔的后侧密闭;借此,其使耳机模组的整个前腔形成一个独立的密闭式气室,无需后序对音效进行调整,方便使用,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效果,且耳机模组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其整个模块应用于耳机产品中,方便拆装更换。

Earphone module with voice c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
本技术涉及耳机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
技术介绍
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一般是与媒体播放器可分离的,利用一个插头连接,好处是在不影响旁人的情况下,可独自聆听音响;亦可隔开周围环境的声响,对在录音室、酒吧、旅途、运动等在噪吵环境下使用的人很有帮助。耳机原是给电话和无线电上使用的,但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盛行,耳机多用于手机、随身听、收音机、可携式电玩和数位音讯播放器等。现有技术中的耳机里面的喇叭单元通常是固定式的,喇叭单元在组装于耳机主体上时,喇叭单元的音腔会受到耳机主体的内腔的影响,对于不同的音效需求需对喇叭单元与耳机主体之间的音腔进行调整,以调整至所需音效,导致使用繁琐不便,体验效果较差。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其使耳机模组的整个前腔形成一个独立的密闭式气室,无需后序对音效进行调整,方便使用,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效果,且耳机模组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其整个模块应用于耳机产品中,方便拆装更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第一PCB板及电性连接于第一PCB板的喇叭组件、电池;该壳体具有安装腔,该安装腔具有前、后端开口,前端开口为耳塞连接端;该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自前往后依次安装于安装腔内;该电池与喇叭组件间距设置,该第一PCB板封装于后端开口,以使安装腔的后侧密闭。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腔的内侧壁上自前往后依次间距设置有用于安装喇叭组件的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电池的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PCB板的第三安装部,所述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前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喇叭组件的前端受限于第一限位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喇叭组件之间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的前端抵接于第一限位部,所述喇叭组件的前端抵接于垫圈的后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喇叭组件可拆卸式安装于第一安装部上,所述喇叭组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可拆卸式卡接于第一安装部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池通过一支架可拆卸式安装于第二安装部上,所述支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可拆卸式卡接于第二安装部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前侧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支架的前端受限于第一限位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PCB板可拆卸式安装于第三安装部上,所述第一PCB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三卡接部可拆卸式卡接于第三安装部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PCB板露于后端开口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用于连接电源与信号的连接触点,若干连接触点露于开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喇叭组件包括第二PCB板,所述第二PCB板、电池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PCB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电池与喇叭组件间距设置形成音腔,并利用第一PCB板封盖于壳体的后端开口,以使安装腔的后侧密闭,让耳机模组的整个前腔形成一个独立的密闭式气室;该种耳机模组与耳机后壳等配件组合应用,以形成耳机产品时,无需后序对音效进行调整,方便使用,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效果;以及,通过将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安装于壳体内形成耳机模组,该耳机模组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其整个模块应用于耳机产品中,方便拆装更换;还有,该耳机模组内的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于壳体内的组装简单,且可拆装,也方便对耳机模组内的零配件进行检修更换等。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截面图。附图标识说明:10、壳体11、安装腔12、主体部13、第一安装部14、第二安装部15、第三安装部16、第一限位部17、第二限位部18、连接部181、中空通道20、耳塞30、第一PCB板31、连接触点40、喇叭组件41、第二PCB板50、电池60、音腔70、垫圈80、支架。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所述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包括壳体10及安装于上壳体10上的耳塞20;该壳体10内设置有喇叭组件40、电池50、第一PCB板30;该壳体10具有安装腔11,该安装腔11具有前、后端开口,该喇叭组件40、电池50、第一PCB板30自前往后依次安装于安装腔11内;该电池50与喇叭组件40间距设置形成音腔60,该第一PCB板30封装于后端开口,以使安装腔11的后侧密闭;所述壳体10包括主体部12及一体式连接于主体部12的连接部18,所述耳塞20安装于连接部18上。具体而言,所述安装腔11的内侧壁上自前往后依次间距设置有用于安装喇叭组件40的第一安装部13、用于安装电池50的第二安装部14、用于安装第一PCB板30的第三安装部15,所述喇叭组件40、电池50、第一PCB板30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3、第二安装部14、第三安装部15上。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13的前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6,所述喇叭组件40的前端受限于第一限位部16;所述第一限位部16优选为环形限位部,以使喇叭组件40的前端受限于第一限位部16后能封盖住前端开口。借此,通过第一安装部13与第一限位部16的设置,实现了喇叭组件40的定位,使喇叭组件40顺利地安装于安装腔11内,且能使喇叭组件40封盖住前端开口。于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6与喇叭组件40之间设置有垫圈70,所述垫圈70的前端抵接于第一限位部16,所述喇叭组件40的前端抵接于垫圈70的后端;所述垫圈70优选为中空状的环形垫圈70;借此,通过垫圈70的设置,可对喇叭组件4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出现喇叭组件40的一端直接接触壳体10的内侧壁而造成损坏的现象。优选地,所述喇叭组件40可拆卸式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3上,所述喇叭组件4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可拆卸式卡接于第一安装部13上。借此,通过将第一卡接部卡接于第一安装部13的设置,使喇叭组件40可拆卸式地安装于壳体10内,以便于喇叭组件40的组装与更换,简化了喇叭组件40的安装结构。所述电池50通过一支架80可拆卸式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4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第一PCB板及电性连接于第一PCB板的喇叭组件、电池;/n该壳体具有安装腔,该安装腔具有前、后端开口,前端开口为耳塞连接端;该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自前往后依次安装于安装腔内;该电池与喇叭组件间距设置,该第一PCB板封装于后端开口,以使安装腔的后侧密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该壳体内设置有第一PCB板及电性连接于第一PCB板的喇叭组件、电池;
该壳体具有安装腔,该安装腔具有前、后端开口,前端开口为耳塞连接端;该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自前往后依次安装于安装腔内;该电池与喇叭组件间距设置,该第一PCB板封装于后端开口,以使安装腔的后侧密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的内侧壁上自前往后依次间距设置有用于安装喇叭组件的第一安装部、用于安装电池的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PCB板的第三安装部,所述喇叭组件、电池、第一PCB板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前侧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喇叭组件的前端受限于第一限位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与喇叭组件之间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的前端抵接于第一限位部,所述喇叭组件的前端抵接于垫圈的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带音腔的耳机模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增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