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及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744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及马达,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包括定子、动子以及设于定子与动子之间的弹性连接件,弹性连接件包括与定子连接的第一端部、与动子连接的第二端部和至少两个连接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过渡连接部,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以体积依次减小的趋势从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定子与动子之间设置弹性连接件,在具体应用中,弹性连接件通过自身变形,提供动子在运动过程中的回复力,以使动子相对定子可作非线性运动,使得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的制造成本。

Nonlinear spring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及马达
本技术涉及弹簧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马达内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市场上弹簧连接结构中的弹簧大部分都是线性弹簧,动子通过线性弹簧只能相对定子作一个方向的伸缩运动,为了使动子可相对定子作非线性运动,后来本领域技术员将多种金属弹簧进行组合或者采用磁性弹簧来取代原有的线性弹簧,以实现动子相对定子作非线性运动。但是,这种采用多种金属弹簧进行组合或者采用磁性弹簧来实现动子相对定子作非线性运动的弹簧连接结构,其结构复杂、成本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来解决现有能实现非线性运动的弹簧连接结构的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包括定子、动子以及设于所述定子与所述动子之间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定子连接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动子连接的第二端部和至少两个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过渡连接部,所述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以体积依次减小的趋势从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延伸。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的第一过渡连接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二过渡连接部,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的体积。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端部之靠近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的端面大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之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动子具有相邻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动子上设有从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动子内部依次延伸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都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二端部卡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动子还具有与所述第一侧面相邻连接且与所述第二侧面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都从所述第二侧面朝向所述第三侧面贯穿设置。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端部包括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连接的矩形平面和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平面之两相对侧边缘连接的第一弧形面。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端部都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二弧形面,两个所述第二弧形面分别从所述第一端部的两相对侧边缘以间距逐渐减小的趋势延伸至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的两相对侧边缘。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弹性连接件为由弹性橡胶一体制成的部件。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定子包括框体,所述动子设于所述框体内,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框体的一内侧壁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马达,具有如上述所述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定子与动子之间设置弹性连接件,并将弹性连接件设为包括与定子连接的第一端部、与动子连接的第二端部和至少两个连接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过渡连接部,各过渡连接部以体积依次减小的趋势从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延伸,这样,在具体应用中,弹性连接件通过自身变形,提供动子在运动过程中的回复力,以使动子相对定子可作非线性运动,使得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子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连接件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内弹性连接件处于静止状态时的正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内弹性连接件处于压缩运动时的正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内弹性连接件处于拉伸状态时的正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连接件运行各阶段中其刚度示意图。图中:1、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10、定子;11、框体;20、动子;21、第一侧面;22、第二侧面;23、第三侧面;24、卡槽;241、第一安装槽;242、第二安装槽;30、弹性连接件;31、第一端部;32、第二端部;321、矩形平面;322、第一弧形面;33、第一过渡连接部;331、第二弧形面;34、第二过渡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请参阅图1至图8,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1,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1包括定子10、动子20以及弹性连接件30,弹性连接件30为由弹性材料制作而成的部件,比如为橡胶材质,弹性连接件30设于定子10与动子20之间,弹性连接件30通过自身变形,提供动子20在运动过程中的回复力,以使动子20相对定子10可作非线性运动。本实施例中的定子10包括框体11,框体11为方形结构,动子20设于框体11内,弹性连接件30的一端与框体11的一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动子20连接,以实现动子20、定子10和弹性连接件30之间的安装固定。请参阅图2和图3,动子20为方形结构,动子20具有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其中,第一侧面21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二侧面22以及第三侧面23连接,第三侧面23与第二侧面22间隔相对设置,动子20上设有卡槽24,该卡槽24从第一侧面21朝向动子20内部延伸设置,弹性连接件30的另一端与该卡槽24可拆卸连接。请参阅图1和图4,具体地,弹性连接件30包括与定子10连接的第一端部31、与动子20连接的第二端部32和至少两个连接于第一端部31与第二端部32之间的过渡连接部,第一端部31与框体11的一内侧壁连接,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以体积依次减小的趋势从第一端部31朝向第二端部32延伸,以便于弹性连接件30在受力时能够拉伸。优选地,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包括与第一端部31连接的第一过渡连接部33和连接于第一过渡连接部33与第二端部32之间的第二过渡连接部34,第一过渡连接部33的体积大于第二过渡连接部34的体积,第二过渡连接部34和第二端部32都嵌入于该卡槽24内,第一过渡连接部33在卡槽24外。第二端部32包括与第二过渡连接部34连接的矩形平面321和两端分别与矩形平面321之两相对侧边缘连接的第一弧形面322,第二端部32之靠近第二过渡连接部34的端面大于第二过渡连接部34之靠近第二端部32的端面,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动子以及设于所述定子与所述动子之间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定子连接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动子连接的第二端部和至少两个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过渡连接部,所述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以体积依次减小的趋势从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9 CN PCT/CN2019/0939511.一种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子、动子以及设于所述定子与所述动子之间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定子连接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动子连接的第二端部和至少两个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过渡连接部,所述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以体积依次减小的趋势从所述第一端部朝向所述第二端部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过渡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部连接的第一过渡连接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二过渡连接部,所述第一过渡连接部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的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之靠近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的端面大于所述第二过渡连接部之靠近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线性弹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子具有相邻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动子上设有从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动子内部依次延伸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都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二端部卡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杰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