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719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所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外壳、支撑板、第一导热件、第一隔磁件和充电线圈。支撑板、第一导热件和充电线圈均设在外壳内,支撑板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支撑板的侧面连接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第一导热件围绕支撑板的侧面设置,并与支撑板的第一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槽,第一隔磁件设在第一导热件的用于限定出第一容纳槽的内表面,充电线圈嵌设于第一容纳槽。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线充电设备,通过设置第一导热件,可以在充电线圈的侧面吸收充电线圈的热量,从而提升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果,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容纳槽,可以降低充电线圈的定位难度,提升无线充电设备的装配效率。

Wireless charg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设备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无线充电设备,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的温度会上升,从而可能影响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而且,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越大,无线充电线圈的温升越高,对充电功率的影响越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在于提出一种无线充电设备,所述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果好。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外壳;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支撑板的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导热件围绕所述支撑板的所述侧面设置,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槽;第一隔磁件,所述第一隔磁件设在所述第一导热件的用于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表面上;以及充电线圈,所述充电线圈设在所述外壳内,且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根据本技术的无线充电设备,通过设置第一导热件,可以在充电线圈的侧面吸收充电线圈的热量,从而提升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果,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容纳槽,可以降低充电线圈的定位难度,提升无线充电设备的装配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深度H1大于等于所述充电线圈的厚度h,所述充电线圈完全收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充电线圈的厚度方向作正投影,所述第一导热件为无开口的闭合环形,以连续围绕所述支撑板的所述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充电线圈的厚度方向作正投影,所述第一导热件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间断环形,以非连续围绕所述支撑板的所述侧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为金属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二隔磁件,所述第二隔磁件设在所述支撑板的用于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槽,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液冷管,所述液冷管嵌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液冷管与所述支撑板直接接触,所述液冷管内填充有冷却液。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与所述第一导热件也直接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包括顺次相连的多个子管段,多个所述子管段并排且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所述子管段通过圆弧管段相连,所述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二导热件,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子管段之间夹设有所述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与所述第一导热件直接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深度H2大于等于所述液冷管的管径d,所述液冷管完全收纳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管沿螺旋线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金属底座,所述金属底座封闭所述第二容纳槽,所述液冷管还与所述金属底座直接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设在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周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为多个且间隔开地围绕所述第一导热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在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充电线圈的远离所述支撑板的一侧。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设备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无线充电设备的俯视示意图,图未示出外壳的顶盖;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液冷管和第二导热件的分布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液冷管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液冷管和第二导热件的分布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设备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无线充电设备的俯视示意图,图未示出外壳的顶盖;图8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设备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无线充电设备100:第一容纳槽A1;第二容纳槽A2;外壳1;金属底座11;进风口12;出风口13;支撑板2;第一表面21;第二表面22;侧面23;第一导热件31;第二导热件32;通风孔30;第一隔磁件4;过风孔41;充电线圈5;第二隔磁件6;液冷管7;子管段71;圆弧管段72;支管段73;第一风扇81;第二风扇82;驱动器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相关技术中的一些无线充电设备,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的温度会上升,从而可能影响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而且,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越大,无线充电线圈的温升越高,对充电功率的影响越大。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无线充电设备的散热效果,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较为高效散热的无线充电设备100,且本技术的无线充电设备100的装配效率较高。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设备100。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设备100可以包括:外壳1、支撑板2、第一导热件31、第一隔磁件4和充电线圈5,支撑板2设在外壳1内,支撑板2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支撑板2的侧面23连接在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之间,支撑板2设在外壳1内,且第一导热件31围绕支撑板2的侧面23设置,第一导热件31与支撑板2的第一表面21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槽A1,第一隔磁件4设在第一导热件31的用于限定出第一容纳槽A1的内表面上,充电线圈5设在外壳1内,且嵌设于第一容纳槽A1,也就是说,充电线圈5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纳槽A1内。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在无线充电设备100中可以包括:外壳1、支撑板2、第一导热件31、第一隔磁件4和充电线圈5。支撑板2、第一导热件31、第一隔磁件4和充电线圈5均设在外壳1内,支撑板2的厚度的两侧分别为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支撑板2的侧面23连接在第一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之间,第一导热件31围绕支撑板2的侧面23设置,其中,第一导热件31与支撑板2的第一表面21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槽A1,在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壳;/n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支撑板的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n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导热件围绕所述支撑板的所述侧面设置,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槽;/n第一隔磁件,所述第一隔磁件设在所述第一导热件的用于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表面上;以及/n充电线圈,所述充电线圈设在所述外壳内,且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支撑板的厚度两侧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支撑板的侧面连接在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
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设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导热件围绕所述支撑板的所述侧面设置,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槽;
第一隔磁件,所述第一隔磁件设在所述第一导热件的用于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表面上;以及
充电线圈,所述充电线圈设在所述外壳内,且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深度H1大于等于所述充电线圈的厚度h,所述充电线圈完全收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充电线圈的厚度方向作正投影,所述第一导热件为无开口的闭合环形,以连续围绕所述支撑板的所述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充电线圈的厚度方向作正投影,所述第一导热件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间断环形,以非连续围绕所述支撑板的所述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为金属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隔磁件,所述第二隔磁件设在所述支撑板的用于限定出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红斌万世铭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