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雪专利>正文

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68674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针帽固定槽,针帽固定槽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加压气囊,加压气囊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活动连接在针帽固定槽的顶部的卡块,卡块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且通槽与加压气囊相连通,通槽和加压气囊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针帽,针帽固定槽的内侧壁上固定镶嵌有微型压力传感器,且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右侧面与加压气囊的表面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针帽固定槽、加压气囊便于回套针帽,避免医护人员在回套针帽时被刺伤、感染,设置微型压力传感器和报警装置,解决了在针帽回套时,由于回套角度等问题,针尖会刺破针帽,医护人员在拿取或处理回套针帽时会有被刺伤、感染的风险的问题。

A fixing device for looping needle ca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
,具体为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医护人员在进行注射、加药等操作后,需要重套针帽以保护针头,但是,如果针头回套不当,反而会造成针刺伤,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等各种穿刺针刺入皮肤深部造成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经常碰到的职业损伤。在临床操作中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较高,我国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的高发区,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针刺伤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传播疾病的传播,还给护理人员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护士的健康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根据职业暴露防护标准要求应该采用单手回套针帽,以防止针刺伤。虽然这一方法大大减少针刺伤,但临床一线护士人员工作量大,单手回套法耗时,极不方便,而且单手回套时由于针帽入口小,没有固定位置,医务人员操作难度大,尤其是在医务人员紧张,疲惫,夜间或不熟练的状态下,使针头或其他物品容易受到污染,且会刺伤自己或刺伤他人,另外,在针帽回套时,由于回套角度等问题,针尖有可能会刺破针帽,医护人员在拿取或处理回套针帽时会有被刺伤、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解决了医护人员单手回套针帽操作难度大、耗时及在针帽回套时,由于回套角度等问题,针尖会刺破针帽,医护人员在拿取或处理回套针帽时会有被刺伤、感染的风险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针帽固定槽,所述针帽固定槽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加压气囊,所述加压气囊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块,且卡块活动连接在针帽固定槽的内部,所述卡块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且通槽与加压气囊相连通,所述通槽和加压气囊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针帽。优选的,所述针帽固定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镶嵌有微型压力传感器,且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右侧面与加压气囊的表面接触,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报警装置,所述底座的背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蓄电池和单片机控制器,且蓄电池位于单片机控制器的左侧,所述底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壳,且蓄电池和单片机控制器均位于保护壳的内部,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报警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针帽固定槽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且三个针帽固定槽的大小从左到右依次递减。优选的,所述加压气囊为筒形结构且开口朝上。优选的,所述通槽的形状为倒圆台形。优选的,所述报警装置为指示灯和/或蜂鸣器。优选的,所述单片机控制器的型号为AT89S51,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型号为LH-Y01-10。(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针帽固定槽、卡块和加压气囊,便于固定针帽,方便回套针帽。2、本技术还设有微型压力传感器和报警装置,在针尖刺破针帽时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处理,避免医护人员在拿取或处理回套针帽时会有被刺伤、感染的风险的问题。3、本技术的加压气囊通过卡块与底座可拆分安装,在加压气囊污染或损坏时,可以分别地取出加压气囊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剖图;图2为本技术卡接针帽时的正剖图;图3为本技术设有微型压力传感器时的结构正剖图;图4为本技术设有微型压力传感器并卡接针帽时的正剖图;图5为本技术俯视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系统原理图。图中:1底座、2针帽固定槽、3加压气囊、4卡块、5通槽、6针帽、7凹槽、8微型压力传感器、9报警装置、10蓄电池、11单片机控制器、12保护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针帽固定槽2,针帽固定槽2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且三个针帽固定槽2的大小从左到右依次递减,以适应不同大小的针帽6,三个针帽固定槽2的大小分别留置针、头皮针和胰岛素针的针帽6大小对应,针帽固定槽2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加压气囊3,加压气囊3由PVC薄膜制成,加压气囊3为筒形结构且开口朝上,加压气囊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块4,且卡块4活动连接在针帽固定槽2的内部,针帽固定槽2的顶部内壁开设有内螺纹,卡块4的外壁开设有对应的外螺纹并与针帽固定槽2的顶部螺纹连接,进一步的,卡块4通过鲁尔接头与针帽固定槽2的顶部卡接固定,便于拆装加压气囊3,卡块4的上表面开设有贯穿卡块4的通槽5,且通槽5与加压气囊3内部相连通,通槽5的形状为倒圆台形,三个卡块4的通槽5的大小分别与留置针、头皮针和胰岛素针的针帽6的开口端的大小对应,方便插接针帽6,针帽6贯穿通槽5活动插接在加压气囊3的内部,并被加压气囊3夹持固定,针帽固定槽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7,凹槽7的内部固定镶嵌有微型压力传感器8,且微型压力传感器8的右侧面与加压气囊3的表面挤压接触,即加压气囊3对微型压力传感器8施加一定的压力,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报警装置9,报警装置9为指示灯和/或蜂鸣器,底座1的背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蓄电池10和单片机控制器11,且蓄电池10位于单片机控制器11的左侧,单片机控制器11的型号为AT89S51,微型压力传感器8的型号为LH-Y01-10,底座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壳12,且蓄电池10和单片机控制器11均位于保护壳12的内部,微型压力传感器8的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器11的输入端电连接,蓄电池10的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器11的输入端电连接,单片机控制器11的输出端与报警装置9的输入端电连接,微型压力传感器8还可以选择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当加压气囊3和/或卡块4受到污染时,可以旋转卡块4将卡块4及加压气囊3取出,进行清洗消毒,卡块4及加压气囊3可重复使用,当某个针帽固定槽2内的加压气囊3被刺破针帽6的针尖刺破后,旋转卡块4将卡块4及加压气囊3取出,进而将针帽6及针头一起取出处理,在该针帽固定槽2内更换上新的卡块3和加压气囊3。综上可得,本技术通过设置的针帽固定槽2和加压气囊3固定针帽,将需要回套的针帽6通过卡块4的通槽5插入针帽固定槽2内的加压气囊3内,加压气囊3夹持固定针帽6,手持需要回套的针头,针尖对准针帽6的开口,将针头回套进针帽6内,然后将回套好的针帽6取出连同针头一起移送锐器处理处处理,也可以直接回套针帽固定座连同针帽6针头一起移送锐器处理处,同时还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针帽固定槽(2),所述针帽固定槽(2)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加压气囊(3),所述加压气囊(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块(4),且卡块(4)活动连接在针帽固定槽(2)的内部,所述卡块(4)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5),且通槽(5)与加压气囊(3)相连通,所述通槽(5)和加压气囊(3)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针帽(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开设有针帽固定槽(2),所述针帽固定槽(2)的内部活动插接有加压气囊(3),所述加压气囊(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块(4),且卡块(4)活动连接在针帽固定槽(2)的内部,所述卡块(4)的上表面开设有通槽(5),且通槽(5)与加压气囊(3)相连通,所述通槽(5)和加压气囊(3)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针帽(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套针帽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帽固定槽(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凹槽(7),所述凹槽(7)的内部固定镶嵌有微型压力传感器(8),且微型压力传感器(8)的右侧面与加压气囊(3)的表面接触,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镶嵌有报警装置(9),所述底座(1)的背面分别固定连接有蓄电池(10)和单片机控制器(11),且蓄电池(10)位于单片机控制器(11)的左侧,所述底座(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保护壳(12),且蓄电池(10)和单片机控制器(11)均位于保护壳(12)的内部,所述微型压力传感器(8)的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器(1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蓄电池(10)的输出端与单片机控制器(1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
申请(专利权)人:李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