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热电能量获取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热电能量获取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
技术介绍
在超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网络(WBAN)、便携式设备等领域中,环境能量获取电路应用愈加广泛,他们可以提供电源电压为后级负载电路供电。环境获取能量有多种,例如射频能量,压电能量,光伏能量和热能等,其中热能密度相对稳定且较大,非常适合可穿戴应用。热电发电机(TEG)通常用于在热能收集中将热能转换成电压。当环境温差较低时,热电发电机(TEG)获取的开路电压可能低至几十毫伏。因此,对于热电能量获取,关键技术是TEG接口电路即升压(BOOST)转换器的设计,他需要将低至几十毫伏的电压升至1V以上。目前,现有的BOOST转换器主要有三种既定的工作方式,分别是非连续导通模式、临界导通模式以及连续导通模式。然而,现有BOOST转换器在工作时都是只能以既定的一种工作模式进行电压转换,在输入电压范围较大时无法适时的调整工作模式,使得转换效率很低,且电路损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热电能量获取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应用于热电能量获取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包括:热电发电机TEG,用于将热能转换为第一电信号;BOOST功率级子电路,电连接所述热电发电机TEG,用于对所述第一电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第二电信号;检测子电路,电连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热电能量获取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热电发电机TEG(1),用于将热能转换为第一电信号;/n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电连接所述热电发电机TEG(1),用于对所述第一电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第二电信号;/n检测子电路(3),电连接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电信号得到第三电信号;/n采样及模式选择子电路(4),电连接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根据开路电压生成第四电信号;/n最大功率点追踪子电路(5),电连接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根据所述开路电压和实时电压生成第五电信号;/n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6),电连接所述采样及模式选择子电路(4)、所述检测子电路(3)、所述最大功率点追踪子电路(5)以及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根据所述第四电信号选择不同模式,以及根据所述第三电信号和第五电信号生成第一逻辑信号,以控制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对所述第一电信号的处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热电能量获取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电发电机TEG(1),用于将热能转换为第一电信号;
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电连接所述热电发电机TEG(1),用于对所述第一电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第二电信号;
检测子电路(3),电连接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电信号得到第三电信号;
采样及模式选择子电路(4),电连接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根据开路电压生成第四电信号;
最大功率点追踪子电路(5),电连接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根据所述开路电压和实时电压生成第五电信号;
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6),电连接所述采样及模式选择子电路(4)、所述检测子电路(3)、所述最大功率点追踪子电路(5)以及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用于根据所述第四电信号选择不同模式,以及根据所述第三电信号和第五电信号生成第一逻辑信号,以控制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对所述第一电信号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2)包括:输入电容(CIN)、电感(L)、第一NMOS管(MN1)、第一PMOS管(MP1)、负载电容(CL)、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D1)及所述第二二极管(D2)依次串接于电源端(VDD)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负载电容(CL)串接于电源端(VDD)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第一PMOS管(MP1)、所述电感(L)及所述热电发电机TEG(1)依次串接于电源端(VDD)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输入电容(CIN)串接于所述电感(L)与所述热电发电机(TEG)串接形成的节点(VIN)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第一NMOS管(MN1)串接于所述第一PMOS管(MP1)与所述电感(L)串接形成的节点(SW)端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第一PMOS管(MP1)栅极电连接于所述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输出端;
所述第一NMOS管(MN1)栅极电连接于所述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6)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子电路(4)包括: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一电阻(R1)、第一比较器(COMP1);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S1)串接于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的节点(SW)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OMP1)正向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二开关(S2)及所述第一电阻(R1)依次串接于所述BOOST功率级子电路SW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OMP1)正向输入端之间;
所述第一比较器(COMP1)反向输入端电连接电源端(VDD),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6)的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大功率点追踪子电路(5)包括:非连续导通模式导通时间控制电路(TON_DCMControl)、分压电路(51)、第二比较器(COMP2)、5比特计数器(5BIT)、非连续导通模式周期长度控制电路(TSW_DCMControl)、临界导通模式与连续导通模式导通时间控制电路(TON_CRM&CCMControl);其中,
所述分压电路(51)及所述第二比较器(COMP2)依次串接于所述电感(L)与所述热电发电机TEG(1)串接形成的节点(VIN)与所述5比特计数器(5BIT)之间;
所述5比特计数器(5BIT)分别电连接所述非连续导通模式周期长度控制电路(TSW_DCMControl)与所述临界导通模式与连续导通模式导通时间控制电路(TON_CRM&CCMControl);
所述非连续导通模式周期长度控制电路(TSW_DCMControl)和所述临界导通模式与连续导通模式导通时间控制电路(TON_CRM&CCMControl)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所述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6)输入端;
所述非连续导通模式导通时间控制电路(TON_DCMControl)串接于所述热电发电机开路电压(VS)与所述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输入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连续导通模式导通时间控制电路(TON_DCMControl)包括:运算放大器(OA)、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4)、第五NMOS管(MN5)、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三比较器(COMP3);其中,
所述运算放大器(OA)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热电发电机TEG(1)的开路电压(VS),反向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3)与所述第二电阻(R2)串接形成的节点,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
所述第四PMOS管(MP4)、所述第二PMOS管(MP2)、所述第三NMOS管(MN3)及所述第二电阻(R2)依次串接于电源端(VDD)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第五PMOS管(MP5)、所述第三PMOS管(MP3)及所述第四NMOS管(MN4)与所述第五NMOS管(MN5)的并接依次串接于电源端(VDD)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第一电容(C1)串接于所述第三PMOS管(MP3)与所述第五NMOS管(MP5)串接形成的节点与接地端(GND)之间;
所述第三PMOS管(MP3)与所述第一电容(C1)串接形成的节点(Nodec1)电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OMP3)的反相输入端;
所述第三比较器(COMP3)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参考电压端(VREF),输出端电连接所述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输入端;
所述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
所述第四PMOS管(MP4)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
所述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MP3)的栅极;
所述第四PMOS管(MP4)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
所述第四NMOS管(MN4)的栅极电连接使能端(VEN);
所述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电连接所述逻辑与栅极驱动子电路(6)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模式BOOST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电路(51)包括:第三开关(S3)、第四开关(S4)、第五开关(S5)、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其中,
所述第三开关(S3)串接于所述第二比较器(COMP2)正向输入端与反向输入端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帘曦,邢奕赫,黄超进,田宇渊,朱樟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