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
,具体是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技术介绍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高效能源产品正迅速发展,由于其重量相对更轻、外表光滑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国际光伏市场发展的新热点、新趋势。现阶段,可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有3种: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和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相对最简单,可以容易制备单相CdTe晶体薄膜且制备方法较多。薄膜太阳能电池多数为玻璃基底,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刚刚开始,由于其质量轻,可折叠,可弯曲,便于携带,有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且显著的降低成本,可大量应用于便携式应急充电背包,光伏帐篷,光伏窗帘,光伏屋顶,太阳能汽车等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研发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常规的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率不高,制约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该薄膜太阳能电池能够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率,增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整体性能。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柔性基底,柔性基底顶面由下至上依次层叠有前电极、缓冲层、吸收层、背接触层与保护层,吸收层为CdTe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极包含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下阻隔层、微结构层、透明导电层与上阻隔层; >所述下阻隔层为TiO2、ZnO、Al2O3、SnO或In2O3薄膜,下阻隔层厚度为20~80nm;微结构层为单分散SiO2小球薄膜,SiO2小球直径为100~500nm;透明导电层为BZO、AZO、GZO、IGZO或ITO薄膜,透明导电层厚度为600~1000nm;上阻隔层为TiO2、ZnO、Al2O3、SnO或In2O3薄膜,上阻隔层厚度为15~60nm;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40~120nm;吸收层的厚度为1500~2500nm;背接触层的厚度为5~30nm;保护层的厚度为10~40nm。进一步的,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呈凹凸的绒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基底采用聚合物基板或金属柔性基板。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CdS、ZnS或InS薄膜。进一步的,所述背接触层为Cu、Zn、Mo、Ti、Al、Ag或Au薄膜。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层为Au、Zn、Pt、Zr或Ti薄膜。进一步的,所述聚合物基板采用聚酰亚胺或聚苯并咪唑。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柔性基板采用铁镍合金、不锈钢、铝箔、钛箔、钼箔或铜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采用聚合物基板或金属柔性基板作为柔性基底,质量轻、可折叠、可弯曲,便于携带,因此可以采用环绕式溅射沉积,有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且显著的降低成本。二、前电极采用多层膜的复合结构,下阻隔层可以有效防止薄膜太阳能电池漏电,增加前电极的透过率,并且能够阻隔来自衬底的污染、避免影响透明导电层的透光率和导电性能。三、微结构层可以减少前电极的反射率,同时有利于透明导电层表面微结构的形成,进而有效增加前电极的透光率,增强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对太阳光的吸收,提高光能利用率。四、透明导电层可采用不同的薄膜,可根据吸收层和缓冲层的材料来调整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与制备方法,进而实现优良的光电性能及降低成本。五、透明导电层的凹凸绒面结构能够减少前电极的反射率,进而有效增加前电极的透光率,增强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对太阳光的吸收,提高光能利用率。六、上阻隔层可以作为前电极与缓冲层的中间缓冲,减少前电极与缓冲层的界面态,增加前电极的透过率,有效防止吸收层中的元素向透明导电层扩散,并且能够阻隔来自衬底的污染、避免影响透明导电层的透光率和导电性能。七、缓冲层采用CdS、ZnS或InS薄膜,使晶格常数介于前电极和吸收层中间,减少前电极和吸收层的界面态。八、背接触层采用Cu、Zn、Mo、Ti、Al、Ag或Au薄膜,可与吸收层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并减少载流子界面复合。九、保护层采用Au、Zn、Pt、Zr或Ti薄膜,保护太阳能电池不被酸碱腐蚀降低光电转换效率或发生漏电,提高电池的耐候性及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前电极的表面形貌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柔性基底1,柔性基底1顶面由下至上依次层叠有前电极2、缓冲层3、吸收层4、背接触层5与保护层6,吸收层4为CdTe薄膜;结合图2所示,所述前电极2包含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下阻隔层21、微结构层22、透明导电层23与上阻隔层24。所述下阻隔层21为TiO2、ZnO、Al2O3、SnO或In2O3薄膜,下阻隔层21厚度为20~80nm;微结构层22为单分散SiO2小球薄膜,SiO2小球直径为100~500nm;透明导电层23为BZO、AZO、GZO、IGZO或ITO薄膜,透明导电层23厚度为600~1000nm,作为优选的,透明导电层23的顶面呈凹凸的绒面结构;上阻隔层24为TiO2、ZnO、Al2O3、SnO或In2O3薄膜,上阻隔层24厚度为15~60nm。所述缓冲层3的厚度为40~120nm;吸收层4的厚度为1500~2500nm;背接触层5的厚度为5~30nm;保护层6的厚度为10~40nm。作为优选的,柔性基底1采用聚合物基板或金属柔性基板,聚合物基板采用聚酰亚胺或聚苯并咪唑,金属柔性基板采用铁镍合金、不锈钢、铝箔、钛箔、钼箔或铜箔。缓冲层3为CdS、ZnS或InS薄膜。背接触层5为Cu、Zn、Mo、Ti、Al、Ag或Au薄膜。保护层6为Au、Zn、Pt、Zr或Ti薄膜。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柔性基底,柔性基底顶面由下至上依次层叠有前电极、缓冲层、吸收层、背接触层与保护层,吸收层为CdTe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极包含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下阻隔层、微结构层、透明导电层与上阻隔层;/n所述下阻隔层为Ti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柔性基底,柔性基底顶面由下至上依次层叠有前电极、缓冲层、吸收层、背接触层与保护层,吸收层为CdTe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电极包含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下阻隔层、微结构层、透明导电层与上阻隔层;
所述下阻隔层为TiO2、ZnO、Al2O3、SnO或In2O3薄膜,下阻隔层厚度为20~80nm;微结构层为单分散SiO2小球薄膜,SiO2小球直径为100~500nm;透明导电层为BZO、AZO、GZO、IGZO或ITO薄膜,透明导电层厚度为600~1000nm;上阻隔层为TiO2、ZnO、Al2O3、SnO或In2O3薄膜,上阻隔层厚度为15~60nm;
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40~120nm;吸收层的厚度为1500~2500nm;背接触层的厚度为5~30nm;保护层的厚度为10~40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柔性高吸收率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顶面呈凹凸的绒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立云,姚婷婷,李刚,沈洪雪,彭赛奥,金克武,王天齐,杨扬,甘治平,彭寿,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