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及多极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5484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及多极连接器。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上的第一连接端子组和第二连接端子组及围绕基座设置的屏蔽罩,第一连接端子组与第二连接端子组分别固定于基座上的两相对侧且相互间隔正对设置,第一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多极连接器的插座还包括设于屏蔽罩的断缝,断缝将屏蔽罩分隔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提高了连接端子之间的隔离度,从而优化了多极连接器的插座的传输性能。

Multipole connector socket and multipole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及多极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
,尤其涉及一种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及多极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设备技术的发展,连接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随着MIMO技术及天线数量的增加,传统同轴传输线在空间布局及数量上的劣势显现,取而代之的是微带类传输线,因此一款能够支持射频信号传输的多极连接器显得尤为重要。多极连接器作为连接器件,除了其体积小外,也需具备优越的传输性能。低差损,低泄漏、高隔离屏蔽等优势使其在5G时代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相关技术中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包括基座、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第一连接端子组和第二连接端子组、围绕所述基座设置的屏蔽罩,通过采用屏蔽罩进行信号屏蔽。然而,屏蔽罩为一个整体连接结构会耦合电场,导致第一连接端子组或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中的各连接端子之间的隔离度变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及及多极连接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多极连接器的插座会耦合电场,导致连接端子间隔离度变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有效提升连接端子间隔离度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一种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其包括基座、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第一连接端子组和第二连接端子组及围绕所述基座设置的屏蔽罩,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两相对侧且相互间隔正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所述多极连接器的插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屏蔽罩的断缝,所述断缝将所述屏蔽罩分隔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优选的,所述屏蔽罩呈矩形框状,所述屏蔽罩包括两相对间隔设置的短轴边及连接两所述短轴边的两长轴边,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沿所述短轴边方向间隔正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沿所述长轴边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沿所述长轴边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断缝设于所述长轴边上。优选的,所述长轴边包括第一长轴边及与所述第一长轴边相对设置的第二长轴边,所述断缝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长轴边的中部和所述第二长轴边的中部,所述断缝将所述第一长轴边分隔为两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断缝将所述第二长轴边分隔为两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优选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弯折形成的第一接地端,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弯折形成的第二接地端,所述第一接地端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的靠近所述断缝一侧,所述第二接地端位于所述第二本体部的靠近所述断缝一侧。优选的,所述第三部分包括第三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三本体部弯折形成的第三接地端,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第四本体部及自所述第四本体部弯折形成的第四接地端,所述第三接地端位于所述第三本体部的靠近所述断缝一侧,所述第四接地端位于所述第四本体部的靠近所述断缝一侧。优选的,所述基座由绝缘材质制成。优选的,所述屏蔽罩由金属材质制成。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与所述基座一体注塑成型。同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多极连接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及与所述多极连接器的插座配合连接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头。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通过设置所述断缝将屏蔽罩分隔成两个独立的部分,通过切断耦合路径的方式提高了连接端子之间的隔离度,从而优化了所述多极连接器的插座的传输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多极连接器的插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沿图1的III-III的剖视图;图4为设置断缝后隔离度仿真结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极连接器的插座100,其包括基座10、固定于所述基座10上的第一连接端子组20和第二连接端子组30、固定于所述基座10上并夹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之间的金属隔离板40、围绕所述基座10设置的屏蔽罩50及设于所述屏蔽罩50上的断缝60。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分别固定于所述基座10的两相对侧且相互间隔正对设置。所述断缝60将所述屏蔽罩50分隔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所述基座10由绝缘材质制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及所述金属隔离板40均嵌设于所述基座10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21,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31,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均正对一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1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设置数目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1设置数目相同。所述金属隔离板40夹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间隔设置。所述金属隔离板40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之间进行信号屏蔽,从而提高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1之间的隔离度。所述屏蔽罩50由金属材质制成,所述断缝60贯穿所述屏蔽罩50设置,使得所述屏蔽罩50分隔为分体结构。所述屏蔽罩50呈矩形框状,所述屏蔽罩50包括两相对间隔设置的短轴边51及连接两所述短轴边51的两长轴边53,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沿所述短轴边51方向间隔正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1沿所述长轴边53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1沿所述长轴边53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金属隔离板40沿所述长轴边53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2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30之间。所述断缝60设于所述长轴边53上,具体的,所述长轴边53包括第一长轴边531及与所述第一长轴边531相对设置的第二长轴边533。所述断缝60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长轴边531的中部和所述第二长轴边533的中部,将所述屏蔽罩50完全分离。所述断缝60将所述第一长轴边531分隔为两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部分5311和第二部分5312,所述断缝60将所述第二长轴边533分隔为两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部分5331和第四部分5332。所述第一部分5311弯折形成有第一接地端5313,所述第二部分5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包括基座、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第一连接端子组和第二连接端子组及围绕所述基座设置的屏蔽罩,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两相对侧且相互间隔正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连接器的插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屏蔽罩的断缝,所述断缝将所述屏蔽罩分隔成两个独立的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包括基座、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第一连接端子组和第二连接端子组及围绕所述基座设置的屏蔽罩,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分别固定于所述基座上的两相对侧且相互间隔正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极连接器的插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屏蔽罩的断缝,所述断缝将所述屏蔽罩分隔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罩呈矩形框状,所述屏蔽罩包括两相对间隔设置的短轴边及连接两所述短轴边的两长轴边,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组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组沿所述短轴边方向间隔正对设置,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沿所述长轴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沿所述长轴边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断缝设于所述长轴边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连接器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轴边包括第一长轴边及与所述第一长轴边相对设置的第二长轴边,所述断缝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长轴边的中部和所述第二长轴边的中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大伟陈勇利王亚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精密制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