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钢丝股加强的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5118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6:39
一种用作例如电梯带、扁平带、同步带或齿形带的带(100)包括由聚合物护套平行保持的钢丝股(104)。钢丝股的直径为“D”并且被隔开节距“p”。直径“D”与节距“p”的比率大于0.55。这样的带布置防止了在股与带轮之间切割聚合物护套(102)并且减少了使用期间的噪音的产生。带最好利用特别设计用于带的平行捻距股类型建造。在带使用期间,这些股未示出芯迁移。

Steel wire strand reinforced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利用钢丝股加强的带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钢丝股加强的带。特别地,这样的带是同步带或者用作电梯中的张紧构件的带。
技术介绍
带是用于通过与从动或非从动滑轮相互作用来传送材料、传递动力或定位物品的人造制品。例如,电梯带用于在电梯中运送人员、V型带用于传递动力、同步带非常适合在机器中准确定位夹具并传递动力。带通常包括坚固的增强件,增强件可被或不被聚合物覆盖来保护增强件。通常,带将具有非圆形的截面,例如,V型带的梯形截面或扁平带的矩形截面。带的增强件必须满足多个要求:-增强件不仅必须坚固(即,能够承受较大的纵向力),而且-它也应具有较高的模量,以防止在张紧带时过度伸长。-此外,增强件在滑轮上反复运行时,不应蠕变或伸长。-增强件必须非常柔韧,即,具有低的弯曲刚度,以跟随滑轮的曲率。-增强件应具有长且可预测的使用寿命,以确保所安装机器的长期发挥功能。-增强件必须与聚合物护套结合,即,增强件必须粘附或锚固到聚合物护套。这特别重要,因为所有力都从滑轮借助护套传递到增强件。护套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增强件、以在滑轮和带之间传递力以及将增强件保持在一起。通常,护套的增强能力比增强件本身的增强能力弱。带的增强件的历史与其他复合材料(例如,轮胎或软管)的增强件的历史相同。最初使用的是天然纤维(例如,棉或麻),然后使用人造纤维或人变造纤维(例如,人造丝、尼龙、聚酯、聚丙烯和其他有机纤维)。也已经考虑高强度纤维,诸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或芳族聚酰胺()或基于聚对亚苯基-2,6-苯并二恶唑(PBO,))的纤维,但是一直未供应市场,这是因为不耐疲劳、或蠕变太大或难以粘附到聚合物护套。提供了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带,但主要用于高端应用。因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带利用钢帘线进行增强。用于带增强的钢帘线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多股类型的。这样的帘线由“m”个单股钢单丝制成,钢单丝被捻合成股,然后将“n”股捻合成“n×m”帘线。流行的构造是3×3,即,将三个单丝捻合在一起成一股,然后将三个这样的股捻合为一个帘线。其他示例是7×7或7×3股。虽然这些构造主要用于同步带,但现在也广泛用于电梯的扁平带(EP2284111B1)。尽管这些类型的构造具有相当好的伸长性能(按照WO2005/043003的教导)、非常好的护套锚固、非常低的蠕变和极好的疲劳寿命,但是它们的模量有些低。在使用的带中存在大量利用其他类型的帘线代替这些类型的多股帘线尝试:-GB2252774,其中建议在同步带中使用由至少一层单丝包围的一个或多个单丝的中央芯的层状股;-WO2012/141710,其中描述了电梯带,其中增强帘线包括不具有“二阶”螺旋结构(即股)的多个钢单丝。-EP1555233A1,其中第一实施例描述了具有沃灵顿类型的七个股的电梯带。然而,当使这些“解决方案”面对现实时,这些“解决方案”失败了。主要的障碍是一个或多个中央芯单丝在拉伸和压缩的反复加载循环下从帘线中芯吸出(wickout)。在朝向该滑轮的运动中,驱动带的滑轮使带处于张紧状态。在返回时,由带驱动的滑轮可能会将带置于压缩状态。这些重复的拉伸-拉伸循环在股的芯上引起“蠕动”作用,最终导致移出芯。运动始终沿“前进”方向(即,带运动方向)。芯的芯吸可能导致芯穿透聚合物护套并与滑轮之一缠结,从而导致带完全塌陷。这是“芯迁移问题”。当使用带时,可能发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带以中等速度运行时,例如在电梯带的情况下,会产生噪声。电梯中的行人认为这种噪声很烦人,因此人们试图避免这种噪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示出现有技术所存在问题的带。特别地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也避免芯迁移问题。另外,寻求针对噪声问题的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该带具有高强度/宽度比,并且在增强件和聚合物护套之间示出良好的粘附性和/或锚固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要求保护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主题的带包括多个钢丝股和聚合物护套。对于任何带,可以容易地确定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因为长度尺寸最大,然后是宽度尺寸,并且厚度尺寸最小。在下文中每一个钢丝股具有被设计为“D”(以mm为单位)的钢丝股直径。每一个钢丝股还具有钢丝股中心,钢丝股中心是切向地外接于股的垂直横截面的圆的中心。钢丝股延长度尺寸取向,并且通过聚合物护套而保持相互平行的关系。所有钢丝股中心都对齐,并且在宽度尺寸上成一直线,即,中心在由局部宽度和长度尺寸所跨越的表面中。相邻的钢丝股中心被隔开节距(以下简称为“p”,以mm为单位)。出于本申请的目的,节距“p”是沿着两个外部股中心之间的宽度尺寸的距离除以股数减一。尽管是优选的,但是它并不是本专利技术的前提条件,即,相邻钢丝股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换句话说:节距对应于带的垂直横截面中的钢丝股之间的中心距的平均距离。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的钢丝股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带的特征在于,钢丝股直径与节距的比率——即D/p大于0.55。该比率表示在钢丝股的中心水平处实际上由钢所占据的带的宽度是多少。在特定且优选的实施例中,带可以是:-电梯提升带。这样的带可以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即与带轮接触的侧面是平坦的,即电梯提升带是“平坦的带”。-备选地,可以在电梯带的一侧或两侧沿带的长度方向设置凹槽:“凹槽带”。凹槽与由带接触的带轮中的圆周凹槽啮合。-备选地,带可以是同步带的形式,即提供有基本上垂直于带长度的齿的带。齿与接触带的带齿带轮啮合。这也称为齿形带。在本说明书中,每当提及“带”时,所提及的任何带都可以以下文所述的方式提供有增强件。因此,本文中的“带”一词可以用更具体的措辞“电梯带”、“同步带”、“扁平带”或“凹槽带”代替。然而,所描述的带最适合于电梯带。为了该申请的目的,带的厚度是最小卡尺尺寸。在垂直于电梯带的长度尺寸的平面中,沿某个方向测量的“卡尺尺寸”是指与带接触的游标卡尺的两个平行砧座之间的距离。通过确定任何方向的卡尺尺寸,可以确定最小卡尺尺寸。然后,宽度是与厚度测量方向正交的测量的卡尺尺寸。通常,宽度与厚度的比率将大于3但小于25,例如,在4到20之间,优选在6到12之间。“多个”钢丝股是指可以从2到30(例如从4到25)、或在4到16(例如12)之间变化的数目。数目的选择取决于带的总需要的强度,而带的总需要的强度则取决于带的使用。例如,对于电梯带,钢丝股的数目将取决于电梯的标称承载能力、上紧比(reevingratio)、电梯带的数目和安全系数。对于同步带,钢丝股的数目将取决于要传递的动力。“钢丝股”包括捻合在一起的钢单丝。“钢丝股”可能包含可以是直的芯(“零阶螺旋变形”)和围绕芯的呈螺旋状(“一阶螺旋变形”)形成的钢单丝。这与多股帘线相反,在多股帘线中还存在钢单丝,钢单丝示出螺旋,其中螺旋的轴线也具有螺旋形状的螺旋(“二阶螺旋变形”)。7×7构造的外部股的外部单丝显示出这样的“二阶螺旋变形”。因此,“钢丝股”可以方便地定义为具有零阶和/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包括多个钢丝股和聚合物护套,所述带具有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所述钢丝股具有钢丝股直径和钢丝股中心,所述钢丝股沿着所述长度尺寸取向并且通过所述聚合物护套保持平行关系,其中所述钢丝股中心在所述宽度尺寸上对齐并且其中相邻钢丝股中心被隔开节距,/n其特征在于,/n所述钢丝股直径与所述节距的比率大于0.55。/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627 EP 17177995.21.一种带,包括多个钢丝股和聚合物护套,所述带具有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所述钢丝股具有钢丝股直径和钢丝股中心,所述钢丝股沿着所述长度尺寸取向并且通过所述聚合物护套保持平行关系,其中所述钢丝股中心在所述宽度尺寸上对齐并且其中相邻钢丝股中心被隔开节距,
其特征在于,
所述钢丝股直径与所述节距的比率大于0.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其中所述钢丝股被提供有有机底漆,所述有机底漆促进所述钢丝股与所述聚合物护套的聚合物之间的粘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其中所述有机底漆是选自以下组中的一种,所述组包括有机官能硅烷、有机官能锆酸酯或者有机官能钛酸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带,其中所述钢丝股以每单位长度的粘附轴向力粘附到所述聚合物护套,所述粘附轴向力的单位是牛顿每毫米,所述粘附轴向力是以毫米为单位的所述钢丝股直径的至少20倍。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带,其中所述钢丝股包括具有芯直径的芯和钢单丝,
所述钢单丝被组织为
-中间层,包括周向地围绕所述芯布置的N个第一钢单丝,所述第一钢单丝具有第一直径,所述芯直径和所述第一直径使得在所述第一钢单丝之间形成间隙,以及
-外层,包括周向地围绕所述中间层布置的2N个钢单丝,
所述中间层和所述外层的所述钢单丝利用相同最终捻距长度和方向围绕所述芯捻合,并且其中所述最终捻距长度大于闭合捻距长度的两倍并且小于所述闭合捻距长度的六倍,所述闭合捻距长度是所述中间层的所述第一钢单丝之间的间隙被闭合处的捻距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其中在所述钢丝股的最终捻距长度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范雷滕G·莫伦
申请(专利权)人:贝卡尔特先进帘线阿尔特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比利时;B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