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纳米级CMOS工艺下高线性度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纳米级CMOS工艺下高线性度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
技术介绍
常用的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如图1所示,运算跨导放大器(OTA)的同相输入端作为电压输入端,OTA的反相端与输出端连接在一起作为电压输出端。由于OTA的电压增益(A)非常高,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是:缓冲输出的相对误差等于1/(1+A),因此,OTA的增益越高,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的误差就越小,即输出电压跟随输入电压的效果越好。从端口阻抗的角度看,图1所示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的输入阻抗等于OTA的输入阻抗,在CMOS工艺下非常高;其输出阻抗等于OTA自身输出阻抗除以(1+A),是非常低的值。因此,这种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的性能好坏取决于OTA的电压增益(A)的高低。如图2所示,引入负反馈之后的二次项系数和三次项系数分别是:在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里,a1≈A,f=1,环路增益即为OTA的电压增益(A)。因此,A越高,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纳米级CMOS工艺下高线性度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运算跨导放大器和源极跟随器;/n所述运算跨导放大器采用折叠共源共栅输入型运算跨导放大器,其包括第一NMOS管N1、第二NMOS管N2、第三NMOS管N3、第四NMOS管N4、第五NMOS管N5、第六NMOS管N6、第七NMOS管N7、第八NMOS管N8、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三PMOS管P3、第四PMOS管P4、第五PMOS管P5、电阻R、电容C和电压源VDD;所述源极跟随器包括第九NMOS管N9、第十NMOS管N10、第六PMOS管P6、第七PMOS管P7、第八PMOS管P8;/n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级CMOS工艺下高线性度单位增益电压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运算跨导放大器和源极跟随器;
所述运算跨导放大器采用折叠共源共栅输入型运算跨导放大器,其包括第一NMOS管N1、第二NMOS管N2、第三NMOS管N3、第四NMOS管N4、第五NMOS管N5、第六NMOS管N6、第七NMOS管N7、第八NMOS管N8、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三PMOS管P3、第四PMOS管P4、第五PMOS管P5、电阻R、电容C和电压源VDD;所述源极跟随器包括第九NMOS管N9、第十NMOS管N10、第六PMOS管P6、第七PMOS管P7、第八PMOS管P8;
同时所述第一NMOS管N1的栅极连接到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N1的源极分别连接到第二NMOS管N2的源极、第三NMOS管N3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N1的漏极分别连接到第二PMOS管P2的源极、第四PMOS管P4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N2的漏极连接到第一PMOS管P1的源极、第三PMOS管P3的漏极;所述第四NMOS管N4的源极连接到第六NMOS管N6的漏极,所述第四NMOS管N4的漏极分别连接到第六NMOS管N6的栅极、第七NMOS管N7的栅极、第一PMOS管P1的漏极;所述第五NMOS管N5的源极连接到第七NMOS管N7的漏极,所述第五NMOS管N5的漏极分别连接到第八NMOS管N8的栅极、第二PMOS管P2的漏极、电阻R的一端,所述电阻R的另一端接电容C的一端,所述电容C的另一端接所述第八NMOS管N8的漏极、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春风,方晨,赵文翔,乔东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