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承压水箱的自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室外的集热器,还包括设置在室内且与集热器连通的承压水箱,承压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仪,集热器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仪,承压水箱和集热器之间设置有循环管,循环管连接有循环泵,循环泵的控制器同时与第一测温仪以及第二测温仪电连接。当第一测温仪检测到承压水箱内储存的水体因长时间缓慢的自然散热而低于需求温度且第二测温仪检测到集热器内的水体温度较高时,循环泵驱动承压水箱内的水沿循环管流向集热器,吸收太阳能二次加热,集热器内原有的水进入承压水箱内中和水温,往复循环实现充分利用太阳能来维持承压水箱内的储存水温,保证使用者用水时水温合适。
Self circulation system of pressure water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压水箱的自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用水箱的
,尤其是涉及承压水箱的自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通常会连接有承压水箱,承压水箱内储存有因吸收太阳能温度升高的水体,有效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水容量,方便使用。现有的申请公布号为CN108286822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公布了一种壁挂式智能太阳能热水器,包括承压水箱、集热器。承压水箱由承压水箱壳体、内胆和保温层共同构成,内胆上开有贯通水箱壳体的热水循环口、泄压口、冷水循环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内胆底端设有水电隔离加热棒和温度传感器,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热量加热水体,水体经过加热之后进入承压水箱的内胆中储蓄,当储蓄水的温度因自然冷却低于指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向水电隔离加热棒发送信号,通过水电隔离加热棒的加热维持水温,保证使用者随时可使用适温热水。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水电隔离加热棒加热时集热器依旧在通过吸收太阳能辐射热加热水体,且若此时内胆里已储满水,集热器内的水无法进入内胆储存,且这部分水的热能会被白白浪费,降低太阳能的充分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承压水箱的自循环系统,在保证使用者用水温度的同时太阳能利用率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承压水箱的自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室外的集热器,还包括设置在室内且与集热器连通的承压水箱,所述承压水箱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仪,所述集热器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仪,所述承压水箱和集热器之间设置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连接有用于驱动承压水箱内的水沿循环管流向集热器的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控制器同时与第一测温仪以及第二测温仪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测温仪检测到承压水箱内储存的水体因长时间缓慢的自然散热而低于需求温度且第二测温仪检测到集热器内的水体温度较高时,循环泵收到第一测温仪和第二测温仪发送的信号并驱动承压水箱内的水沿循环管流向集热器,并在集热器内吸收太阳能二次加热,集热器内原有的水进入承压水箱内中和水温,往复循环实现充分利用太阳能来维持承压水箱内的储存水温,保证使用者用水时水温合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压水箱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所述集热器上设置有自来水入水口,所述自来水入水口连接有流量泵,所述流量泵的控制器和水位传感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位传感器检测到承压水箱内水位未满时,流量泵周期性地向集热器内补充水体,加热后的水体周期性地流入承压水箱内储存直至无储水空间,实现自动补水,免去使用者手动加水的麻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压水箱的外壁上包覆有保温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可以延缓承压水箱内的储存水自然散热的速度,方便承压水箱维持使用者用水温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压水箱上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即热式加热棒,所述即热式加热棒的控制器同时与第一测温仪和第二测温仪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太阳辐射能不足时,第一测温仪和第二测温仪检测所得的温度均为较低值,第一测温仪和第二测温仪同时向即热式加热棒的控制器发出信号,即热式加热棒对承压水箱内的储存水加热,充分保证不论日照好与不好,使用者用水温度均适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热器上设置有光敏传感器,所述集热器和承压水箱通过自重流通管连通,所述自重流通管连接有用于将集热器内水送入承压水箱内的排空泵,所述光敏传感器和排空泵的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光敏传感器检测到室外光照完全消失时,光敏传感器向排空泵的控制器发出信号,排空泵驱动集热器内的水尽数沿自重流通管流向承压水箱,使得集热器内的水排空,避免因为集热器较强的热交换能力导致集热器内水体温度过低,避免有日照时加热时长增加,方便使用者控制水温。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测温仪和排空泵的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测温仪检测到集热器内水温为零度时向排空泵的控制器发出信号,将集热器内的水排空,避免集热器内的水冻结膨胀造成集热器损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压水箱连接有用于向承压水箱内投放除垢剂的投放管,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截止阀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定期通过投放管向承压水箱内投放除垢剂,并通过截止阀门封闭承压水箱,再通过即热式加热棒加热承压水箱内的水体加快除垢剂和水垢反应,将废水从出水口排出即可完成清洁工作,免去拆卸清洁的麻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截止阀门为三位三通式阀门,所述出水口同时连接有用于排出含水垢的废水的排水管和用于排出加热水体的出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位三通式阀门既保证了承压水箱的封闭效果,又与排水管和出水管配合将含水垢的废水和常态下出水分离开来,避免残留污染,影响使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可以保证使用者用水水温始终适宜且太阳能利用率高;2.清除水垢方便,不易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针对集热器及承压水箱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中,1、集热器;11、第二测温仪;12、自来水入水口;13、流量泵;2、承压水箱;21、第一测温仪;22、水位传感器;23、保温层;24、出水口;25、即热式加热棒;3、循环管;31、循环泵;4、自重流通管;41、排空泵;42、光敏传感器;5、投放管;51、截止阀门;52、排水管;53、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承压水箱2的自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室外的集热器1和设置在室内的承压水箱2,承压水箱2的外表面包覆有保温层23,承压水箱2上设置有出水口24,集热器1和承压水箱2之间设置有自重流通管4,集热器1和承压水箱2通过自重流通管4连通,集热器1和承压水箱2之间还设置有循环管3,循环管3连接有循环泵31,参考图2,承压水箱2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仪21,集热器1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仪11,第一测温仪21、第二测温仪11同时与循环泵31的控制器电连接。当第一测温仪21检测到承压水箱2内的水因长久放置而自然散热温度降低,且此时集热器1内的水温足够时,循环泵31驱动承压水箱2内的水沿循环管3流向集热器1被加热,集热器1内原有的水流入承压水箱2内提升承压水箱2内剩余水的水温,往复循环,从而实现承压水箱2内的水体的自循环加热,提高太阳能的充分利用率,保证使用者使用从出水口24流出的水时水温合适。参考1和2,承压水箱2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22,集热器1上设置有用于补充自来水的自来水入水口12,自来水入水口12连接有流量泵13,流量泵13的控制器和水位传感器22电连接,当水位传感器22检测到承压水箱2内仍有储水空间时,流量泵13驱动自来水分批进入集热器1内加热,不断向承压水箱2内补充热水,保证可使用热水量,方便使用。参考图1和2,为了在阳光辐射不足时使用者用水水温依旧满足需求,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承压水箱(2)的自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室外的集热器(1),还包括设置在室内且与集热器(1)连通的承压水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水箱(2)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仪(21),所述集热器(1)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仪(11),所述承压水箱(2)和集热器(1)之间设置有循环管(3),所述循环管(3)连接有用于驱动承压水箱(2)内的水沿循环管(3)流向集热器(1)的循环泵(31),所述循环泵(31)的控制器同时与第一测温仪(21)以及第二测温仪(11)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承压水箱(2)的自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室外的集热器(1),还包括设置在室内且与集热器(1)连通的承压水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水箱(2)内设置有第一测温仪(21),所述集热器(1)内设置有第二测温仪(11),所述承压水箱(2)和集热器(1)之间设置有循环管(3),所述循环管(3)连接有用于驱动承压水箱(2)内的水沿循环管(3)流向集热器(1)的循环泵(31),所述循环泵(31)的控制器同时与第一测温仪(21)以及第二测温仪(1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压水箱(2)的自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水箱(2)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22),所述集热器(1)上设置有自来水入水口(12),所述自来水入水口(12)连接有流量泵(13),所述流量泵(13)的控制器和水位传感器(22)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压水箱(2)的自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水箱(2)的外壁上包覆有保温层(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压水箱(2)的自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水箱(2)上设置有出水口(24),所述出水口(24)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文朝,吴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科之峰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