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其包括承载部件;充电天线线圈;以及隔磁片,所述隔磁片被所述承载部件承载并且位于所述承载部件和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之间,其中,所述充电天线线圈被放置成与所述隔磁片间隔开一距离,所述距离在0.3‑2.5mm的范围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模块和一种机动车辆,其包括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结构。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结构简单且具有高的品质因数。
Inductive charging antenna structure, wireless charging module and motor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感应充电天线结构、无线充电模块和机动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包括这样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无线充电模块、以及包括这样的无线充电模块的机动车辆。
技术介绍
无线能量传输是指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非接触的能量传输。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无线充电模块在电子消费产品中的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然而,为了使无线充电模块能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无线充电模块中的感应充电天线的充电效率仍然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其结构简单且具有高的品质因数(qualityfactor)。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其包括承载部件;充电天线线圈;以及隔磁片(130、230、330、430),所述隔磁片被承载在所述承载部件的面向所述充电天线线圈的一侧,其中,所述充电天线线圈被放置成与所述隔磁片间隔开一距离。优选地,所述距离在0.3-2.5mm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结构还包括悬挂部件,所述悬挂部件和所述承载部件位于所述隔磁片的相反侧,其中,所述充电天线线圈放置在所述悬挂部件的面向所述隔磁片的一侧,使得所述充电天线线圈悬挂于距所述隔磁片所述距离的位置处。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悬挂部件为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线圈电连接到所述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并通过所述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到所述承载部件。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悬挂部件为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所述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包括电场屏蔽图案,所述电场屏蔽图案能够衰减电场辐射,同时允许磁场通过它。优选地,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结构还包括间隔件,所述间隔件设置在所述隔磁片与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之间,使得所述充电天线线圈设置在距所述隔磁片所述距离的位置处。优选地,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结构还包括包覆模制部分,所述包覆模制部分至少部分地包覆模制所述充电天线线圈,其中,所述包覆模制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充电天线线圈和隔磁片之间,使得所述充电天线线圈设置在距所述隔磁片所述距离的位置处。优选地,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为利兹线类型。优选地,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为冲压类型。优选地,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为柔性电路类型。优选地,所述隔磁片为铁氧体隔磁片。优选地,所述承载部件为印刷电路板,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有控制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感应充电操作的电气部件,所述充电天线线圈电连接到所述印刷电路板。优选地,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应用于机动车辆上,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设置有连接到机动车辆的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模块,其包括如前所述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机动车辆,其包括根据如前所述的无线充电模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品质因数根据充电天线线圈与隔磁片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以及包括该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无线充电模块。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结合附图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的立体图。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包括印刷电路板(PCB)110、产生电磁辐射的充电天线线圈120和用于增强充电天线线圈120的辐射强度、具有较高磁性收敛效果的隔磁片130,其中,PCB110、充电天线线圈120和隔磁片130大体彼此平行设置。隔磁片130使得被辐射到隔磁片130一侧的充电天线线圈120的电磁辐射被反弹,从而增强在与隔磁片130相反的一侧的充电天线线圈120的辐射磁场强度。隔磁片130被承载在PCB110的面向充电天线线圈120的一侧。并且,隔磁片130设置在PCB110和充电天线线圈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隔磁片130被直接承载在PCB110的面向充电天线线圈120的表面上,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充电天线线圈120可以电连接到PCB110,PCB110接地并设置有控制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的感应充电操作的电气部件。通常,充电天线线圈120被直接贴附在隔磁片130上,使得其与隔磁片130之间的距离为零。这可能有利于减小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所占用的空间,但却不利于提高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的辐射效率。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中,充电天线线圈120和隔磁片130被放置成彼此间隔一距离。具有趋肤效应的充电天线线圈120的阻抗可以表示为:Z=R+jLw其中,R、L和w分别表示充电天线线圈120的电阻、电感和谐振频率。当充电天线线圈120与隔磁片130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电阻R和电感L可以被看做是下降的,其中,电阻R下降将导致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的品质因数Q提高,L的下降将导致电天线结构100的品质因数Q降低。然而,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充电天线线圈120与隔磁片130之间的距离对电阻R的影响大于对电感L的影响。因此,充电天线线圈120与隔磁片130之间的距离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总体上导致品质因数Q的增大。实验表明,增大充电天线线圈120和隔磁片130之间的距离能够提高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的品质因数Q。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品质因数根据充电天线线圈与隔磁片之间的距离d的变化。该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包括一个充电天线线圈。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充电天线线圈与隔磁片之间的距离d从0增大到3.5mm以上,根据该实施例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的品质因数Q基本上从51增大到58,增大了接近15%。上述数值是在充电天线线圈的中心部分处以及在谐振频率为130kHz的情况下测量的。由图3可以看出,充电天线线圈120和隔磁片130之间的距离d的增大导致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的品质因数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200、300、400),包括:/n承载部件(110、210、310、410);/n充电天线线圈(120、220、320、420);以及/n隔磁片(130、230、330、430),所述隔磁片被所述承载部件承载并且位于所述承载部件和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之间,/n其中,所述充电天线线圈被放置成与所述隔磁片间隔开一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应充电天线结构(100、200、300、400),包括:
承载部件(110、210、310、410);
充电天线线圈(120、220、320、420);以及
隔磁片(130、230、330、430),所述隔磁片被所述承载部件承载并且位于所述承载部件和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之间,
其中,所述充电天线线圈被放置成与所述隔磁片间隔开一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其中,
所述距离在0.3-2.5mm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还包括:
悬挂部件(240),所述悬挂部件和所述承载部件位于所述隔磁片的相反侧,
其中,所述充电天线线圈放置在所述悬挂部件的面向所述隔磁片的一侧,使得所述充电天线线圈悬挂于距所述隔磁片所述距离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其中,
所述悬挂部件为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所述感应充电天线线圈电连接到所述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并通过所述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电连接到所述承载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其中,
所述悬挂部件为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所述再辐射天线印刷电路板包括电场屏蔽图案,所述电场屏蔽图案能够衰减电场辐射,同时允许磁场通过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充电天线结构,还包括:
间隔件(340),所述间隔件设置在所述隔磁片与所述充电天线线圈之间,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修罗,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舒适驾驶助手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