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482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5: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程供电装置,包括电缆线的第一电缆收放装置、电力输出装置和导航机构,电缆线的输入端与携带有电源件的动力仓的第二电缆收放装置连接,工程供电装置利用导航机构向执行仓移动,在靠近执行仓时电力输出装置与执行仓的充电装置进行电能传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程供电装置可将动力仓的电能传输给处于作业区域的执行仓,确保执行仓持续作业。

An engineering power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供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设备
,涉及一种工程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工程机械大多在恶劣的环境中作业,这些环境噪声大、污染严重,甚至是有毒有害,会损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因此操作人员很难在机械上直接进行机械操作。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机械在这类环境下的应用,人们开展对于工程机械远程遥控的研究。目前,很多机械的控制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现场控制发展为现场控制与远程遥控相结合。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和机械的作业位置可以设置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这一方面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可是当前的远程遥控工程机械大多还是以柴油发动机为动力的工程机械为主,主要是因为这些工程机械很难携带足够的电池维持工程机械长时间的工作。但在一些封闭场景中,如船舱,厂房,隧道,煤矿等环境中,很难用发动机,所以希望能使用电动的工程机械。。虽然人们更希望工程机械能自带电池,并通过远程控制执行规定的任务。这种工程机械在工作负载较轻,工作时间较短的作业中是可行的。但在需要长时间和大负载的工作任务中,却很难顺利完成施工工作。其原因是电池供电不足,若要正常完成施工工作则需要很大的电池,但这些电池本身的重量会成为机械人的巨大负担,从而影响施工工作。并且,在电池耗电完后,需要把整个机械人开出危险区才能充电。但若在移动过程中或工作执行过程中发生电量等耗尽问题,机器人就很难驶出工作区实现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供电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工程机器人由于电池供应不足而影响工程机器人作业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程供电装置,包括: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卷绕有电缆线,所述电缆线的输入端与携带有电源件的动力仓的第二电缆收放装置连接;电力输出装置,与所述电缆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力输出装置与执行仓的充电装置进行电能传输;导航机构,携带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和所述电力输出装置移动。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工程供电装上还安装有一套路程记忆装置,用于记录所述工程供电装置的行驶路径,所述路程记忆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所述导航机构电性连接,用于所述工程供电装置在返回时按所述形式路径原路返回,并控制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回收所述电缆线。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工程供电装置上还安装有一套设电缆线的拉力检测装置,该拉力检测装置靠近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的电缆放出端设置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拉力检测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电性连接,该拉力检测装置还与第二电缆收放装置无线连接,在所述拉力检测装置内预设第一拉力值F1和第二拉力值F2,设定所述拉力检测装置的监测值为f;当所述工程供电装置向远离所述动力仓方向移动时,当F1≦f<F2时,则控制所述第二电缆收放装置放出电缆线,当f≧F2时,则控制所述第一电收放装置也相应放出电缆线;当充电结束后所述工程供电装置向接近动力仓方向移动时,当f≦F1时,则控制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和/或所述第二电缆收放装置回收电缆线。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包括电机、第一转轴和套着于第一转轴的卷筒,所述电缆线卷绕在所述卷筒外壁,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航机构为履带式行走机构、步行机器人或是飞行机构。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履带式行走机构上安装一伸缩臂,所述伸缩臂顶端安装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和所述电力输出装置。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一所述工程供电装置和一所述动力仓之间的电缆上串联若干个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作为分支点,可与其他工程供电装置相连。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装置和所述电力输出装置构成感应式电力连接装置。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一所述工程供电装置的电力输出装置利用一连接件与另一工程供电装置串联。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工程供电装置可将动力仓的电能传输给处于作业区域的执行仓。与传动供电车相比,采用分体式设计,由于电缆线主要由动力仓放出,工程供电装置携带少量电缆线,使得工程供电装置更为轻巧。另外,工程供电装置可由动力仓进行远程控制,针对危险区域无需人员驾驶进入,保护了人员安全。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工程供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与动力仓、执行仓的连接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工程供电装置中安装拉力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拉力检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拉力检测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5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导航机构为步行机器人的连接示意图。图6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导航机构为飞行机构的连接示意图。图7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工程供电装置串联时的连接示意图。图8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感应式电力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显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缆线串联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电动工程机器人所需供电量较大,若直接利用由带有电源的供电车进行供电,则需要在供电车上安装大量电池或发电装置,使得供电车具有较大的自身体积和重量,尤其针对在自然灾害严重,不适合人员进入的情况下,较大体积的供电车并不适宜,因此,迫切需要体积小、轻量化的供电车。请参阅图1至图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程供电装置,工程供电装置2为工程机器人(以下称为执行仓)进行充电,该工程供电装置2包括一导航机构23、第一电缆收放装置21和电力输出装置22,其中,第一电缆收放装置21和电路输出装置分别固接于导航机构23,在第一电缆收放装置21上卷绕可收放的电缆线,电缆线的输入端与外部携带有电源件12的动力仓1连接,电缆线的输出端与电力输出装置22电连接,相应地,在执行仓3上设置有与输出装置相对的充电装置31。在本专利技术中,动力仓1可远程控制导航机构23,向所需供电的执行仓3移动,当工程供电装置2距离执行仓3预设距离时,动力仓1将电源件12中电能经电缆线和电路输出装置对执行仓3的充电装置31进行传输,实现充电动作。另外,该工程供电装置2可安装一向导航机构23提供电能的电源,当然,也可利用电缆线直接由动力仓1为其提供电能。工程机械的电能传输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供电装置,包括:/n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卷绕有电缆线,所述电缆线的输入端与携带有电源件的动力仓的第二电缆收放装置连接;/n电力输出装置,与所述电缆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力输出装置与执行仓的充电装置进行电能传输;/n导航机构,携带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和所述电力输出装置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供电装置,包括:
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卷绕有电缆线,所述电缆线的输入端与携带有电源件的动力仓的第二电缆收放装置连接;
电力输出装置,与所述电缆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力输出装置与执行仓的充电装置进行电能传输;
导航机构,携带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和所述电力输出装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属的工程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工程供电装上还安装有一套路程记忆装置,用于记录所述工程供电装置的行驶路径,所述路程记忆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所述导航机构电性连接,用于所述工程供电装置在返回时按所述形式路径原路返回,并控制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回收所述电缆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工程供电装置上还安装有一套设电缆线的拉力检测装置,该拉力检测装置靠近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的电缆放出端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程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检测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缆收放装置电性连接,该拉力检测装置还与第二电缆收放装置无线连接,在所述拉力检测装置内预设第一拉力值F1和第二拉力值F2,设定所述拉力检测装置的监测值为f;
当所述工程供电装置向远离所述动力仓方向移动时,当F1≦f<F2时,则控制所述第二电缆收放装置放出电缆线,当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坚杜学文李浩民沈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国建力劲重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