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3740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2: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涉及绕线装置领域。该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套接设置有绕线轮,所述绕线轮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安装有底板。该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通过第一连接杆牵动五个测量片打开,当电缆连续通过限位环时,五个测量片往限位环的中心方向聚拢,可快速即时地对正在通过的电缆进行直径测量,当所得值超出预期较大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将立即与外部电源断开,保护电机的同时防止了线路中电流过大对设备及人身安全产生危害。

A cable anti winding device for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
本技术涉及绕线装置
,具体为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
技术介绍
绕线装置是把线状的物体缠绕到特定的工件上的设备,通常用于铜线缠绕,常用绕线装置绕制的线多为漆包铜线(绕制电子、电器产品的电感线圈),漆包铝线,纺织线(绕制纺织机用的纱绽、线团),还有绕制电热器具用的电热线以及焊锡线,电线,电缆等。然而,目前现有的绕线装置因缺乏带有测量功能的捋线设施,导致在绕线时,不能及时发现打圈的电缆,从而造成绕线轮所连接的电机转轴被卡住,电机发热以及电流过大等危险情况,导致绕线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因缺乏带有测量功能的捋线设施,导致在绕线时,不能及时发现打圈电缆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电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3),所述第一转轴(3)的表面套接设置有绕线轮(4),所述绕线轮(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安装有底板(6),所述底板(6)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板(8),所述安装板(8)的顶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0),所述第二电机(10)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转轴(11),所述第二转轴(11)的表面套接设置有捋线轮(12),所述捋线轮(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挡板(13),所述底板(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施工用电缆防缠绕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侧面安装有第一电机(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转轴(3),所述第一转轴(3)的表面套接设置有绕线轮(4),所述绕线轮(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底部安装有底板(6),所述底板(6)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7),所述第二支撑板(7)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板(8),所述安装板(8)的顶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0),所述第二电机(10)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转轴(11),所述第二转轴(11)的表面套接设置有捋线轮(12),所述捋线轮(1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挡板(13),所述底板(6)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柱(14),所述支撑柱(14)的表面贯穿设置有第三转轴(15),所述第三转轴(15)的表面套接设置有第一齿轮(16),所述第一齿轮(16)的表面啮合设置有第二齿轮(17),所述第二齿轮(17)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活动轴(18),所述第一活动轴(18)的表面套接设置有第一连接杆(19),所述第一连接杆(19)表面贯穿安装有第二连接杆(20),所述第二连接杆(20)的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宗凯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国凯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