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376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包括由池体及防护边框组成的沉淀池主体,沉淀池主体上分别设有与池体内部相通的进水装置及排水装置,沉淀池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架,支撑架的四角处安装有气囊,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混凝剂喷洒装置。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囊可使沉淀池主体漂浮放置在较大的污水池内进行自动沉淀处理,提高通用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沉淀池主体的顶端安装有顶盖,顶盖上安装有多条进液管,可以加快混凝剂的添加效率,且实现混凝剂的均匀喷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净化器可以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其可以进行回收利用,节约水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泥泵可以将沉淀后的污垢排出池体。

A high efficiency contact coagulator and precipitator for power plant supply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
本技术涉及混凝沉淀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
技术介绍
混凝沉淀池是废水处理中沉淀池的一种。混凝过程是工业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处理过程,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具有强大吸附力,不仅能吸附悬浮物,还能吸附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凝体通过吸附,体积增大而下沉,混凝沉淀工艺在水处理上的应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其他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出水水质好、工艺运行稳定可靠、经济实用、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阶段的混凝沉淀器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受沉淀器体积限制,沉淀器的处理能力较小,尚不能应用于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仅可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场所或应急处理;其次,由于沉淀器的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依靠水流自身流动混合絮凝剂,对絮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该沉淀器沉淀效率高,溶剂分布均匀,通用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由池体及防护边框组成的沉淀池主体,所述的沉淀池主体上分别设有与池体内部相通的进水装置及排水装置,所述沉淀池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四角处安装有可使沉淀池主体飘浮在污水池内的气囊,所述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混凝剂喷洒装置,所述的混凝器喷洒装置包括混凝剂储存罐、与混凝剂储存罐连通的分流管以及与分流管连通的进液管,所述的进液管上均布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喷洒方向指向池体内部。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沿池体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两组,两组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分别与防护边框相固定,两组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之间通过多根均匀间隔布置的进液管连接,每根进液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分流管与两组混凝剂储存罐连通。所述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顶盖,所述顶盖的长度小于池体的长度,两组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分别位于顶盖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顶盖沿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以安装进液管的通槽。所述池体的内部还设有将污泥排出的污泥泵,所述的污泥泵设置在池体内靠近池底的位置,污泥泵的一端设有与池体内部相通的进泥管,污泥泵的另一端设有排泥管,所述的排泥管贯穿池体侧壁设置且排泥管的出口位于池体外部并与排污装置相连。所述的进水装置及排水装置分别设置在沉淀池主体的两侧,所述的进水装置包括固定在防护边框上的进水泵、与进水泵的出口相连的进水管以及与进水管相连的上水管,所述上水管的出口处位于池体的上方且处于顶盖的避让处。所述的排水装置包括与池体内部连通的排水泵,排水泵的出口连接有排水管,所述的排水管与污水净化器相连,所述的污水净化器通过支架固定在防护边框上。所述的防护边框设置在池体的四个外侧面及底部。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气囊可使沉淀池主体漂浮放置在较大的污水池内进行自动沉淀处理,提高通用性;本技术沉淀池主体的顶端安装有顶盖,顶盖上安装有多条进液管,可以加快混凝剂的添加效率,且实现混凝剂的均匀喷洒;本技术的污水净化器可以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其可以进行回收利用,节约水源;本技术的污泥泵可以将沉淀后的污垢排出池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包括由池体1及防护边框2组成的沉淀池主体,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顶盖6,顶盖6的长度小于池体1的长度,即顶盖6没有将沉淀池主体的池口全部密闭,而是处于半覆盖状态,这样留出的池口空间可以方便进水装置进水,另外顶盖还可以便于放置不同的设备,避免设备在池体上方悬空放置;沉淀池主体上分别设有与池体1内部相通的进水装置及排水装置,具体地说,防护边框2设置在池体1的四个外侧面及底部,用来对沉淀池主体的边侧进行防护,且方便泵体和罐体的安装;进水装置及排水装置分别设置在沉淀池主体的两侧,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混凝剂喷洒装置,混凝器喷洒装置包括混凝剂储存罐51、与混凝剂储存罐51连通的分流管52以及与分流管52连通的进液管53,进液管53上均布有喷头,喷头的喷洒方向指向池体1内部。进一步的,沉淀池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架3,支撑架3的四角处安装有可使沉淀池主体飘浮在污水池内的气囊4,通过气囊4可使沉淀池主体飘浮放置在较大的污水池内,使其在污水池内进行自动沉淀处理,提高通用性。进一步的,混凝剂储存罐51沿池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两组,两组混凝剂储存罐51分别位于顶盖6长度方向的两侧,两组混凝剂储存罐51分别与防护边框2相固定,两组混凝剂储存罐51之间通过多根均匀间隔布置的进液管53连接,每根进液管53的两端分别通过分流管52与两组混凝剂储存罐51连通,顶盖6沿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以安装进液管53的通槽,进液管53可以通过卡箍或其它方式安装在通槽内。即分流管52的一端安装在混凝剂储存罐51上,分流管52的另一端安装在进液管53上,混凝剂储存罐51内的混凝剂通过分流管52进入进液管53,并由喷头喷洒到池体1内部。通过设置多根分流管52与进液管53,可以加快混凝剂的投加效率,且进液管53上喷头的均匀喷洒,可大大提高混凝剂分布的均匀性。更为具体的,沉淀池主体的两侧靠上位置处安装有固定架54,固定架54上安装有混凝剂储存罐51,混凝剂储存罐51用来储存混凝剂,两个混凝剂储存罐51的一端均与防护边框固定连接。进一步的,进水装置包括固定在防护边框2上的进水泵8、与进水泵8的出口相连的进水管81以及与进水管81相连的上水管82,进水泵8方便进水,进水管81用来输入污水,上水管82用来将污水输入到池体1内,上水管82的出口处位于池体1的上方且处于顶盖6的避让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设置三根上水管82;排水装置包括与池体1内部连通的排水泵9,排水泵9的出口连接有排水管91,排水管91与污水净化器92相连,污水净化器92通过支架93固定在防护边框2上;排水泵9用来将处理的污水排出,污水净化器92用来对沉淀后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进一步的,池体1的内部还设有将污泥排出的污泥泵7,污泥泵7用来将沉淀后的污垢排出池体1。污泥泵7设置在池体1内靠近池底的位置,污泥泵7的一端设有与池体1内部相通的进泥管71,污泥泵7的另一端设有排泥管72,排泥管72贯穿池体1侧壁设置且排泥管72的出口位于池体1外部并与排污装置相连。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如下:设备在使用时,通过进水泵将污水输送至进水管内,通过进水管和其顶端的上水管将污水输送至池体内;然后通过分流管将混凝剂储存罐内的混凝剂输送至进液管内,通过进液管上的喷头均匀喷洒在池体内,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继而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具有强大吸附力,不仅能吸附悬浮物,还能吸附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凝体通过吸附,体积增大而下沉,沉淀后的污垢通过污泥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池体(1)及防护边框(2)组成的沉淀池主体,所述的沉淀池主体上分别设有与池体(1)内部相通的进水装置及排水装置,所述沉淀池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的四角处安装有可使沉淀池主体飘浮在污水池内的气囊(4),所述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混凝剂喷洒装置,所述的混凝器喷洒装置包括混凝剂储存罐(51)、与混凝剂储存罐(51)连通的分流管(52)以及与分流管(52)连通的进液管(53),所述的进液管(53)上均布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喷洒方向指向池体(1)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池体(1)及防护边框(2)组成的沉淀池主体,所述的沉淀池主体上分别设有与池体(1)内部相通的进水装置及排水装置,所述沉淀池主体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架(3),所述支撑架(3)的四角处安装有可使沉淀池主体飘浮在污水池内的气囊(4),所述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混凝剂喷洒装置,所述的混凝器喷洒装置包括混凝剂储存罐(51)、与混凝剂储存罐(51)连通的分流管(52)以及与分流管(52)连通的进液管(53),所述的进液管(53)上均布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喷洒方向指向池体(1)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51)沿池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两组,两组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51)分别与防护边框(2)相固定,两组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51)之间通过多根均匀间隔布置的进液管(53)连接,每根进液管(53)的两端分别通过分流管(52)与两组混凝剂储存罐(5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厂补给水源水高效接触混凝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主体的上方设有顶盖(6),所述顶盖(6)的长度小于池体(1)的长度,两组所述的混凝剂储存罐(51)分别位于顶盖(6)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的顶盖(6)沿其宽度方向设有多个用以安装进液管(53)的通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汉卿郭浩李琴王珺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