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付常艳专利>正文

一种变形扭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367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形扭变车,包括车身主体、分别设置于车身主体前后侧的车轮架,车轮架与车身主体扭转连接,车轮架中部具有与车身主体扭转连接的连接柱,车轮架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轮,扭转车轮架进行转弯或使车身主体抬高,所述车轮的外侧设置有弧形球面,车轮内侧形成球形空腔,球形空腔中部设置有与车轮架上的转动轴连接的轴孔,球形空腔将车轮架侧面部分容纳在球形空腔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倾倒后能够自动起立变形扭变车,能够驶过不平的路况场景,提高趣味性。

A kind of deformed and twisted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形扭变车
本技术涉及玩具车领域,尤其是一种变形扭变车。
技术介绍
儿童玩具能够让儿童增长知识、增加趣味性。市场上现有的玩具车虽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但主体结构由车身、车盘、车轮和驱动机构,一般是遥控控制,由电池供给动力,带动马达通过一系列的传动装置将运动转变成车轮的转动,从而让玩具车辆有如同真车一般的效果,为提高产品的吸引力,目前的玩具车的结构、功能各式各样。如申请号为201820328510.5的申请文件记载了一种玩具车,其前轮架、后轮架能够共同将车身主体抬高,使玩具车体呈拱起状态,使得玩具车能够在各种崎岖恶劣的路况都能轻松越过。但是玩具车在行驶玩耍过程中,通常会布置一些难以行驶通过场景,比如90度斜坡,使玩具车侧翻或翻车以提高趣味性,即使平衡性再好的玩具车也会翻车,玩具车不能够自动起立,翻车后不能够继续行驶,需要手动将其立好才能够行驶,趣味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倾倒后能够起立且双面均能够行驶的变形扭变车,能够驶过不平的路况场景,提高趣味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形扭变车,包括车身主体、分别设置于车身主体前后侧的车轮架,车轮架与车身主体扭转连接,车轮架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轮,扭转车轮架进行转弯或使车身主体抬高,所述车轮的外侧设置有弧形球面,车轮内侧形成球形空腔,球形空腔中部设置有与车轮架上的转动轴连接的轴孔,球形空腔将车轮架侧面部分容纳在球形空腔内部。作为优选,所述的车轮架为横向设置的圆柱状结构,转动轴穿过车轮架的轴心且与车轮连接,车轮的球形空腔内径大于车轮架的外径。作为优选,至少一侧车轮架的内部设置有驱动转动轴旋转的电机。作为优选,所述球形空腔中部的轴孔为多边形结构,转动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轴孔套接的多边形连接柱。作为优选,所述的多边形连接柱端部设置有螺孔,通过螺丝固定连接,螺丝由车轮外侧穿入,与螺孔旋接。作为优选,所述的车轮包括硬塑料框架以及具有弹性的软包胶,软胶包裹在硬塑料框架外圈,形成轮胎。作为优选,所述的弧形球面设置有多个放射状结构分布的镂空槽。作为优选,所述的弧形球面设置有多个放射状结构分布凹槽,放射状凹槽内嵌置有软胶。作为优选,车轮架中部具有与车身主体扭转连接的连接柱。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柱的侧端设置有避位槽,车轮的轮框内沿面嵌入避位槽内,使两侧车轮之间的距离更贴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变形扭变车,倾倒后能够自动起立或者翻转到另一面继续行驶,能够驶过不平的路况场景,侧翻时,由于车轮外侧的弧形球面结构,扭变车翻转到另一面继续正常行驶,不需要手动扶起才能够继续行驶,行驶过不平的路况场景再次侧翻时,再次翻转到另一面继续正常行驶,不需要手动扶起,并且通过扭转车轮架进行转弯,扭转车轮架使车身主体抬高,以通过崎岖的通道场景,并且在常态时,扭变车的上下、左右对称,双面均能够正常行驶,趣味性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的另一形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的车轮架及车轮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的另一视图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的轮子正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2、3所示的一种变形扭变车,包括车身主体1、分别设置于车身主体前后侧的车轮架2,车轮架2与车身主体1扭转连接,车轮架2中部具有与车身主体1扭转连接的连接柱21,车轮架2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轮3,常态时车轮架2与车身主体1位于同一直线轴心,车轮3的外径大于车身主体1及车轮架2的高度,使扭变车在正反面均能行驶,扭转车轮架2进行转弯或使车身主体1抬高,所述车轮3的外侧设置有弧形球面31,车轮3内侧形成球形空腔,球形空腔中部设置有与车轮架2上的转动轴4连接的轴孔32,球形空腔将车轮架2侧面部分容纳在球形空腔内部。本实施例中的变形扭变车,扭转车轮架2进行转弯,扭转车轮架2使车身主体1抬高,以通过崎岖的通道场景,并且在常态时,扭变车的上下、左右对称,双面均能够正常行驶,遇到急弯,导致侧翻时,由于车轮3外侧的弧形球面31结构,扭变车翻转到另一面继续正常行驶,趣味性高。图4、5所示,所述的车轮架2为横向设置的圆柱状结构,转动轴4穿过车轮架2的轴心且与车轮3连接,车轮3的球形空腔内径大于车轮架2的外径。至少一侧车轮架2的内部设置有驱动转动轴4旋转的电机。本实施中,两侧的车轮架2的内部均设置有驱动转动轴4旋转的电机。所述的轴孔32为多边形结构,转动轴4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轴孔32套接的多边形连接柱41。轴孔32的周沿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为片状结构,数量为五片,由轴孔32外壁周沿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的多边形连接柱41端部设置有螺孔(图未示),通过螺丝固定连接,螺丝由车轮外侧穿入,穿过轴孔32,与螺孔(图未示)旋接。所述的车轮3包括硬塑料框架以及具有弹性的软包胶,软胶包裹在硬塑料框架外圈,形成轮胎。其中的多边形连接柱41位于硬塑料框架中部。如图6所示,所述的弧形球面31设置有多个放射状结构分布的镂空槽311。减少材料的使用,并且能够防止弧形球面31藏有尘屑、水分等杂物。所述的弧形球面31设置有多个放射状结构分布凹槽312,放射状凹槽内嵌置有软胶。凹槽312与镂空槽311交错分布,形成鲜明的结构对比,并且凹槽312内的软胶凸起,具有减震作用及防止硬塑料框架被刮花。所述连接柱21的侧端设置有避位槽211,车轮3的轮框内沿面嵌入避位槽211内,并且不与避位槽211的壁面接触,使两侧车轮3之间的距离更贴近。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形扭变车,包括车身主体、分别设置于车身主体前后侧的车轮架,车轮架与车身主体扭转连接,车轮架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轮,扭转车轮架进行转弯或使车身主体抬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的外侧设置有弧形球面,车轮内侧形成球形空腔,球形空腔中部设置有与车轮架上的转动轴连接的轴孔,球形空腔将车轮架侧面部分容纳在球形空腔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扭变车,包括车身主体、分别设置于车身主体前后侧的车轮架,车轮架与车身主体扭转连接,车轮架两侧分别设置有车轮,扭转车轮架进行转弯或使车身主体抬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的外侧设置有弧形球面,车轮内侧形成球形空腔,球形空腔中部设置有与车轮架上的转动轴连接的轴孔,球形空腔将车轮架侧面部分容纳在球形空腔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轮架为横向设置的圆柱状结构,转动轴穿过车轮架的轴心且与车轮连接,车轮的球形空腔内径大于车轮架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空腔中部的轴孔为多边形结构,转动轴两端分别设置有与轴孔套接的多边形连接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形扭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边形连接柱端部设置有螺孔,通过螺丝固定连接,螺丝由车轮外侧穿入,与螺孔旋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常艳
申请(专利权)人:付常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