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334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入体口、衔接口、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冲洗口、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为1.5cm。所述肌神经监测的正负极探头设于所述第二气囊的内壁上,2根所述肌神经监测导线设于所述第二气囊的外壁上,肌神经监测导线为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制成的3mm*0.1mm形状的柔性扁钢带,或者采用铜粉材料和固化胶混合而成的材料涂刷在于气管导管的外壁、第二气囊的囊体外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气管导管可以加药和抽吸,并实时探测肌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运动支和中心静脉体温。

A kind of tracheal tube for drug aspirating and monitoring nerves and body tempera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气管内插管术是指将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病人气管内,使患者建立通畅有效的气道,为麻醉手术或危重患者进行有效氧气供应建立必备条件。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保障全身麻醉手术顺利进行、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现有的甲状腺手术中,经常会使用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来监测神经,为手术提供帮助。现有技术的神经监护气管插管,通过套管中下段裸露的金属导丝形成电极回路,当声带肌有肌电颤动时会产生肌电信号,此时金属导丝将肌电信号通过界面盒传至肌电显示屏进行放大,然后记录肌电图并报警。裸露的金属丝容易接触声带以外的组织而产生导电旁路,极容易产生错误报警、误导操作者,同时在使用中很难把握插入气管的深度,存在一定的误差,神经监护气管插管插入过深或过浅时,导致金属导丝在接触声带的同时也接触了其他组织,从而导致监测不准,常常导致监测失败。与此同时,现有的监测神经气管导管仅限于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手术中无法实施体内同时监测神经和体温以及术后气管拔管时容易产生胃痉挛引起的呕吐分泌物堵塞气管等形象。遗憾的是,现在无论是麻醉手术或危重患者建立的气道都只是单纯给患者提供通气的通道,不能在进行通气的同时进行加药以及抽吸和神经监测以及体温监测,而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基本保证。低体温是围术期最常见的热紊乱现象之一,发生率可高达50%~80%。导致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因素众多,如环境温度、麻醉方式及术中用药等。低体温造成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与围术期心肌缺血、凝血疾病、伤口感染、苏醒延时和术后患者脑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密切相关,显著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和麻醉手术的风险,对于患者预后造成有很大影响,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率明显增加,因此,围手术期如果能在患者有效通气的情况下同时能麻醉加药又能监测患者的体温,必将明显提高患者的麻醉手术的安全性。目前ASA围术期保温治疗指南建议,全身麻醉患者均应常规体内监测体温。只有术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进行体温监测,才能及早判断和预防患者围术期是否发生低体温,因此,专利技术创造一个既能够使患者有效通气又能够进行术中术后加药以及相应体温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加药和抽吸,以及体内实时探测肌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运动支和中心静脉体温的四种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型的气管插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入体口、衔接口、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冲洗口、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冲洗口位于所述入体口一侧,所述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位于所述衔接口一侧,且所述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部分位于所述气管导管外部,部分嵌于所述气管导管内部。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入体口之间,且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为1.5cm。所述冲洗口位于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1.5cm的中间处。所述第一气囊为双层气囊,包括圆形第一内囊与椭圆形第一外囊。所述第一充气导管与所述第一内囊内相通,即所述第一内囊处的气管导管处设有第一充气口。所述圆形第一内囊位于所述椭圆形第一外囊内侧,且所述第一内囊与所述第一外囊之间组合形成项圈形状,项圈形状即为加药套囊,所述加药套囊与所述加药导管内相通。所述第一外囊内壁处设有测温探头,所述测温探头与温度传感导线相连。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二充气导管内相通,即所述第二气囊处的气管导管处设有第二充气口。所述第二气囊的囊体内侧设有肌神经监测的正负极探头,所述第二气囊的囊体外侧设有2根肌神经监测导线。较佳的,所述加药套囊上设置有若干喷药微孔,所述加药套囊上的微孔,可使得药液均匀分布到人气道内并产生药理作用,达到预定效果,减缓病人症状。而将所述加药套囊设置于所述充气囊上,当所述充气囊充盈后还可达到增加加药套囊内部压力的作用,可更好的使药液呈雾状自微孔中喷出。较佳的,所述第二气囊为双层气囊,包括第二内囊与第二外囊。所述第二内囊与所述第二充气导管内相通,即所述第二气囊处的气管导管处设有第二充气口。所述肌神经监测的正负极探头设于所述第二外囊的内壁上。2根所述肌神经监测导线设于所述第二外囊的外壁上,且贯穿所述气管导管。将所述肌神经监测的正负极探头设于第二外囊上,使用时通过第二内囊充气使得所述第二外囊外壁紧贴患者喉咙内壁,设置双层气囊可有效的防止探头与患者喉咙太过紧贴而引起患者不适,确保所述第二内囊与所述第二外囊之间存在缓冲的间隙。较佳的,每根所述肌神经监测导线为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制成的3mm*0.1mm形状的柔性扁钢带。使用钢带或者涂料代替现有的钢丝,可有效防止插管过程中钢丝戳破所述第二气囊从而划伤患者。本技术提供的这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其有益效果如下:(1)增设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用于达到固定、加药、测温的作用,第二气囊用于到达探测肌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运动支的作用;(2)在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增设冲洗口,可达到吸痰的作用;(3)限定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为1.5cm,可在所述第一气囊位置固定后,有效、准确的固定第二气囊,防止插入过深或过浅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4)所述第二气囊使用双层气囊,所述第二内囊充气使得所述第二外囊外壁紧贴患者喉咙内壁,设置双层气囊可有效的弥补单层气囊的不足,单层气囊充气后会存在探头与患者喉咙太过紧贴而引起患者不适的缺点,而双层气囊可确保所述第二内囊与所述第二外囊之间存在缓冲的空间,当探头与患者喉咙太过紧贴时,在压力作用下,所述第二外囊会向第二内囊处靠近;(5)使用钢带代替现有的钢丝,可有效防止插管过程中钢丝戳破所述第二气囊从而划伤患者。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示意图;图2为图1中面A-A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1,包括气管导管1、入体口17、衔接口16、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7、冲洗口6、第一充气导管9、第二充气导管10、冲洗导管11、加药导管13、温度传感导线14。所述第一气囊2、第二气囊7、冲洗口6位于所述入体口17一侧,所述第一充气导管9、第二充气导管10、冲洗导管11、加药导管13、温度传感导线14位于所述衔接口16一侧,且所述第一充气导管9、第二充气导管10、冲洗导管11、加药导管13、温度传感导线14部分位于所述气管导管1外部,部分嵌于所述气管导管1内部。所述第一气囊2位于所述第二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入体口、衔接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冲洗口、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n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冲洗口位于所述入体口一侧,所述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位于所述衔接口一侧,且所述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部分位于所述气管导管外部,部分嵌于所述气管导管内部;/n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入体口之间,且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为1.5cm;所述冲洗口位于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1.5cm的中间处;/n所述第一气囊为双层气囊,包括圆形第一内囊与椭圆形第一外囊;所述第一充气导管与所述第一内囊内相通,即所述第一内囊处的气管导管处设有第一充气口;所述圆形第一内囊位于所述椭圆形第一外囊内侧,且所述第一内囊与所述第一外囊之间组合形成项圈形状,项圈形状即为加药套囊,所述加药套囊与所述加药导管内相通;所述第一外囊内壁处设有测温探头,所述测温探头与温度传感导线相连;/n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第二充气导管内相通,即所述第二气囊处的气管导管处设有第二充气口;所述第二气囊的囊体内侧设有肌神经监测的正负极探头,所述第二气囊的囊体外侧设有2根肌神经监测导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药抽吸以及监测神经和体温的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入体口、衔接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冲洗口、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
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冲洗口位于所述入体口一侧,所述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位于所述衔接口一侧,且所述第一充气导管、第二充气导管、冲洗导管、加药导管、温度传感导线部分位于所述气管导管外部,部分嵌于所述气管导管内部;
所述第一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气囊与所述入体口之间,且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为1.5cm;所述冲洗口位于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之间的1.5cm的中间处;
所述第一气囊为双层气囊,包括圆形第一内囊与椭圆形第一外囊;所述第一充气导管与所述第一内囊内相通,即所述第一内囊处的气管导管处设有第一充气口;所述圆形第一内囊位于所述椭圆形第一外囊内侧,且所述第一内囊与所述第一外囊之间组合形成项圈形状,项圈形状即为加药套囊,所述加药套囊与所述加药导管内相通;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俊峰刘海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立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