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首维公司专利>正文

头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899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冲击的旋转加速度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平移加速度的头盔。头盔具备由硬质材料构成的外侧帽体和在该帽体的内侧配置的冲击吸收内衬(14)。冲击吸收内衬(14)具备主体内衬(16)、设置在该主体内衬(16)的内侧面的凹部(30)、嵌入在该凹部(30)的嵌入内衬(18)、以及配置在凹部(30)的底面与嵌入内衬(18)的底面之间的中央凸部(42)(中央支柱构件)。当受到冲击时,通过嵌入内衬(18)以中央支柱部件为支点进行晃动,来减少冲击。

Helm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头盔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由硬质材料构成的外侧的帽体和在该外侧的帽体的内侧配置的冲击吸收性的内衬的头盔。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摩托车等的骑车人为了保护头部而佩戴的头盔已知有3/4型(OpenFace)、全脸型等安全用头盔。以往的这种头盔,主要由外侧的帽体、配置在该帽体的内侧的冲击吸收内衬、左右一对下颌束带以及用于提升佩戴者的佩戴感的内装衬垫构成。另外,在为了确保佩戴者的视野而在设置于头盔的前表面的开口窗的上部设置有用于通气的贯通孔。并且,当外侧帽体的一部分区域受到冲击时,该帽体使冲击分散到更广阔的区域,并且通过其变形发挥吸收冲击能量的功能。另外,冲击吸收内衬通过其厚度的减少(即,压缩)吸收从外侧帽体传播来的冲击能量,并且使冲击能量延迟传播到佩戴者的头部,由此发挥使由上述冲击所带来的最大加速度降低的功能。这里,上述的“最大加速度”是指通过头盔的“冲击吸收性试验”得到的加速度的最大值。为了确认安全用头盔的保护性能,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冲击吸收性试验”。在该“冲击吸收性试验”中,作为头盔佩戴者的头部的模型,使用金属制的头部模型。并且,通过“冲击吸收性试验”施加在头盔的冲击如前述那样被吸收,作为最终传播到头部的冲击力,通过在金属制的头部模型内侧配置的加速度计测量最大加速度。这种“冲击吸收性试验”的方法以及最大加速度的基准值由各国分别规定。为了提高安全用头盔的保护性能,必须使由冲击带来的最大加速度降低。为此,以往采取了使外侧帽体、冲击吸收内衬的厚度增加的对策。但是,由于头盔呈大致球体形状,因此头顶部的刚度必定大于其他部位,而变得难以吸收冲击。因此,专利技术了嵌入内衬的这一结构。在日本专利第3825106号公报中,在冲击吸收内衬的内侧的头顶部设置空洞部,并在其中插入有其他构件。被插入的构件(称为嵌入内衬)的密度比冲击吸收内衬小,即,较柔软,因此能够降低头顶部的刚度。这样一来,能够保持头顶部的冲击吸收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最近的交通事故中,能够看到骑车人的头部受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情况。所谓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脑部被强烈地摇晃,结果脑的轴索断裂,而产生障碍。如下说明在骑车人的头部产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机理。例如,当头盔的右侧面受到由于冲击而产生的外力时,头盔向左方向移动。因为佩戴者的颈椎和躯干没有被固定,所以同样地多少也向左方向移动。因此,冲击力的作用方向大致是与头盔的外表面垂直的方向。因这样的在垂直方向上发挥作用的外力产生的冲击加速度(将此称之为平移加速度)通过“冲击吸收性试验”进行测量。以往的嵌入内衬结构主要是针对冲击的平移加速度的应对方法。但是,如果于头盔的上方、在头顶附近受到冲击,则冲击点比头盔的重心点靠上,因此头盔将以重心点为中心向左侧旋转。这样,因冲击而产生使头盔旋转的力即产生旋转加速度。并且,因头盔下端碰到佩戴者的颈部或者头盔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头盔的旋转停止。但是,因冲击而产生的旋转加速度会传播到佩戴者的头部。在此,如果佩戴者系紧了下颌束带,则佩戴者的头部也和头盔同时停止旋转。并且,进而,当旋转加速度传播至佩戴者的头部的内部时,在头盖骨内,旋转力作用于漂浮在脑髓中的脑,导致连接脑和头盖骨内部的轴索遭断裂。本专利技术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有效地降低冲击的旋转加速度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小平移加速度的头盔。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第一方式的头盔是具有由硬质材料构成的外侧的帽体和配置在该帽体的内侧的冲击吸收内衬的头盔,上述冲击吸收内衬具备:主体内衬、设置在该主体内衬的内侧面的凹部、嵌入该凹部的嵌入内衬、以及配置在上述凹部的底面和上述嵌入内衬的底面之间的中央支柱构件。根据第一方式的头盔,配置在外侧的帽体的内侧的冲击吸收内衬变形使得在外侧对帽体施加的冲击被吸收。另外,在主体内衬的凹部嵌入有嵌入内衬。并且,由于冲击,中央支柱构件压缩变形,嵌入内衬倾斜。即,嵌入内衬相对主体内衬移动。此时,因为紧贴在嵌入内衬的佩戴者的头部也一起移动,所以旋转加速度不会传播到头部的内部。而且,在主体内衬的凹部中,除了嵌入内衬及中央支柱构件以外,还存在有空间。即,通过减小体积而不是像以往例子中嵌入内衬那样减小密度,由此能够得到与以往的嵌入内衬相同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将佩戴者的头部的旋转加速度有效地减小,也能够将平移加速度有效地减小。根据第一方式的头盔,第二方式的头盔的上述冲击吸收内衬具备多个配置在上述中央支柱构件的周围的其他支柱构件。根据第二方式的头盔,通过设置多个其他支柱构件,当佩戴者勒紧下颌束带时,即使佩戴者的头部压迫嵌入内衬,也因为支柱构件与中央支柱构件一起支承嵌入内衬,所以不会有嵌入内衬倾斜而头盔摇摆的情况,从而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佩戴。根据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头盔,第三方式的头盔的上述中央支柱构件与嵌入内衬成形为一体。根据第三方式的头盔,通过中央支柱构件与嵌入内衬成形为一体,能够抑制头盔的结构构件的个数增加。根据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头盔,第四方式的头盔的上述其他支柱构件的顶端的截面积比上述中央支柱构件的顶端的截面积小,并且上述中央支柱构件及上述其他支柱构件与嵌入内衬成形为一体。根据第四方式的头盔,通过中央支柱构件以及其他支柱构件与嵌入内衬成形为一体,能够抑制头盔的结构构件的个数增加。另外,当冲击力从凹部的底面传递到中央支柱构件及其他支柱构件时,接触面积小的其他支柱构件先变形或损坏,因此能够防止上述中央支柱构件被冲击完全破坏。如此能够可靠地进行由上述中央支柱构件引起的嵌入内衬的倾斜。根据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头盔,第五方式的头盔在上述凹部分别设置有与头盔的前方的进气口连通的通气路以及与头盔后方的出气口连通的通气路,在上述嵌入内衬中,设置有连通上述凹部和主体内衬的内侧面(与佩戴者的头部接触的面)的通气路。根据第五方式的头盔,从头盔前表面的进气口进入的外部空气被引导到主体内衬的凹部,进而,从凹部到达后方的出气口。根据该空气的流动,从佩戴者的头部散发的热气从主体内衬的内侧面通过嵌入内衬的通气路被引导到凹部。另外,凹部的外部空气进入主体内衬的内侧面。这样一来,能够良好地进行头盔内的换气。根据第五方式,第六方式的头盔将上述进气口设为头盔前表面的开口部的卷边构件。根据第六方式的头盔,通过将进气口作为头盔前表面的开口部的卷边构件,从而能够省去设置贯通帽体的进气口的工时,并能够抑制头盔的结构部件的个数增加。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头盔具有能够在有效地降低冲击的旋转加速度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小平移加速度的优异效果。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盔的侧视图。图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头盔的主视图。图2是分解示出冲击吸收内衬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主体内衬的俯视图。图4A是从使用者头部侧观察嵌入内衬所得到的立体图。图4B是从使用者头部的相反侧观察嵌入内衬所得到的立体图。图4C是从使用者头部的相反侧观察其他方式的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头盔,具有由硬质材料构成的外侧的帽体和配置在所述帽体的内侧的冲击吸收内衬,其中,/n所述冲击吸收内衬具备:/n主体内衬;/n凹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衬的内侧面;/n嵌入内衬,其嵌入所述凹部;以及/n中央支柱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所述嵌入内衬的底面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522 JP 2017-1007321.一种头盔,具有由硬质材料构成的外侧的帽体和配置在所述帽体的内侧的冲击吸收内衬,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内衬具备:
主体内衬;
凹部,其设置在所述主体内衬的内侧面;
嵌入内衬,其嵌入所述凹部;以及
中央支柱构件,其配置在所述凹部的底面和所述嵌入内衬的底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盔,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内衬具有多个配置在所述中央支柱构件的周围的其他支柱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盔,其中,
所述中央支柱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城芳晃
申请(专利权)人:首维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