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和烹饪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429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线圈盘和烹饪炊具,其中,所述线圈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线圈盘的中部;第一夹线筋,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第二夹线筋,所述第二夹线筋位于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下方,所述第二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夹线筋、第二夹线筋,以及所述支撑结构围合形成供漆包线绕制的第一夹线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新的绕线方式,以避免线圈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异味。

Coil plate and cooking utensi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盘和烹饪炊具
本技术涉及线圈盘
,特别涉及一种线圈盘和烹饪炊具。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线圈盘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应用于电磁炉、电饭煲等烹饪炊具中。现有的线圈盘的线圈,通常通过胶水固定。当线圈工作发热时,会使得胶水产生异味,不利于用户对烹饪炊具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盘,旨在提供一种新的绕线方式,避免线圈盘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异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线圈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线圈盘的中部;第一夹线筋,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第二夹线筋,所述第二夹线筋位于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下方,所述第二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夹线筋、第二夹线筋,以及所述支撑结构围合形成供漆包线绕制的第一夹线间隙。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线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夹线筋沿所述支撑结构的周向呈辐射状排布;和/或,所述第二夹线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夹线筋沿所述支撑结构的周向呈辐射状排布,以使第一夹线间隙沿所述支撑结构的周向排布。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线筋的宽度自所述支撑结构向外逐渐增加;和/或,所述第二夹线筋的宽度自所述支撑结构向外逐渐增加。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线筋和所第二夹线筋具有平直段,以使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径向截面具有平直段;和/或,所述第一夹线筋和所第二夹线筋具有阶梯段,以使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径向截面具有阶梯段;和/或,所述第一夹线筋和所第二夹线筋具有弧形弯曲段,以使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径向截面具有弧形弯曲段。优选地,绕制于所述第一夹线间隙中的线圈绕组的层数为2~5层。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高度H为2~20mm。优选地,所述线圈盘包括内环加热区和外环加热区;所述第一夹线间隙包括位于所述内环加热区的内夹线间隙和位于所述外环加热区的外夹线间隙,所述内夹线间隙和所述外夹线间隙向上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不同。优选地,所述外夹线间隙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所述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的倾斜角度不同。优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内环加热区的内支撑结构和位于所述外环加热区的外支撑结构;所述第一夹线筋包括第一内夹线筋和第一外夹线筋,所述第二夹线筋包括第二内夹线筋和第二外夹线筋;所述第一内夹线筋和第二内夹线筋自内支撑结构朝外环加热区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以在所述第一内夹线筋和第二内夹线筋之间形成内夹线间隙;所述第一外夹线筋和第二外夹线筋自外支撑结构朝远离内环加热区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以在所述第一外夹线筋和第二外夹线之间形成外夹线间隙。优选地,所述线圈盘包括内环加热区和外环加热区;所述第一夹线间隙包括位于所述内环加热区的内夹线间隙和位于所述外环加热区的外夹线间隙;所述外夹线间隙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和/或,所述内夹线间隙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三绕线间隙和第四绕线间隙;所述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分别设置有第一线圈绕组和第二线圈绕组;和/或,所述第三绕线间隙和第四绕线间隙分别设置有第三线圈绕组和第四线圈绕组。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二线圈绕组相互独立;或者,所述第一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二线圈绕组串联;或者,所述第一线圈绕组与所述第二线圈绕组并联。优选地,所述第三线圈绕组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相互独立;或者,所述第三线圈绕组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串联;或者,所述第三线圈绕组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并联。优选地,所述线圈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第一切换电路,所述第一切换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和第二线圈绕组连接,以切换所述第一线圈绕组和第二线圈绕组的连接关系;和/或,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第二切换电路,所述第二切换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和第四线圈绕组连接,以切换所述第三线圈绕组和第四线圈绕组的连接关系。优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线圈绕组配置的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二线圈绕组配置的第二电感L2和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三线圈绕组配置的第三电感L3和第三电阻R3;与所述第四线圈绕组配置的第四电感L4和第四电阻R4;所述第一电感L1小于所述第二电感L2和/或第四电感L4;所述第一电阻R1大于所述第二电阻R2和/或第四电阻R4;所述第三电感L3小于所述第四电感L4和/或第二电感L2;所述第三电阻R3大于所述第四电阻R4和/或第二电阻R2。优选地,位于所述内夹线间隙内的线圈绕组的高度h1,和位于外夹线间隙内的线圈绕组的高度h2相当。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线间隙包括内弧段,所述内弧段自所述支撑结构向下弯曲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线间隙还包括过渡段和外弧段;所述内弧段自所述支撑结构向下呈凹弧设置,所述外弧段自所述过渡段向上呈凹弧设置,所述内弧段和所述外弧段通过过渡段圆弧过渡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夹线筋上开设有第一散热口;和/或,所述第二夹线筋上开设有第二散热口。优选地,相邻的两所述第一夹线筋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夹线筋对应所述第一间隙位于相邻两所述第一夹线筋之间。优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位于所述第二夹线筋的下方,所述第二夹线筋、线圈支架以及所述支撑结构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夹线间隙;所述第一夹线间隙和第二夹线间隙通过开口连通,在线圈盘的漆包线的绕制过程中,当漆包线经过开口时,从第一夹线间隙进入到第二夹线间隙,或者从第二间隙进入到第一夹线间隙,以使漆包线通过开口在第一夹线间隙和第二夹线间隙之间交替绕制。优选地,开口沿所述线圈盘的径向设置,漆包线每次经过该开口时都从第一夹线间隙进入到第二夹线间隙,或者从第二间隙进入到第一夹线间隙,以使第一夹线间隙和第二夹线间隙中的线圈依次交替绕制。本技术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夹线筋和第二夹线筋的设置,以在第一夹线筋和第二夹线筋之间形成第一夹线间隙,漆包线绕制在绕线间隙中,使得线圈被第一夹线筋和第二夹线筋夹持,从而实现对线圈的固定,相较于现有的固定方式,线圈的固定不需要使用胶水,从而在线圈发热时也不会产生异味,有利于用户的使用;另外,通过该种方式绕制和固定线圈的效率大幅增加,绕制后的线圈稳定性的得到大幅增加;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夹线筋和第二夹线筋均具有自由端,使得第一夹线筋和第二夹线筋的活动更加灵活,当向第一夹持间隙中绕制线圈时,有利于线圈的进入和夹持,特别是在设置多层线圈时,有利于线圈在第一夹持间隙中的排布。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线圈盘的中部;/n第一夹线筋,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n第二夹线筋,所述第二夹线筋位于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下方,所述第二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n所述第一夹线筋、第二夹线筋,以及所述支撑结构围合形成供漆包线绕制的第一夹线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位于线圈盘的中部;
第一夹线筋,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
第二夹线筋,所述第二夹线筋位于所述第一夹线筋的下方,所述第二夹线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结构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夹线筋、第二夹线筋,以及所述支撑结构围合形成供漆包线绕制的第一夹线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线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夹线筋沿所述支撑结构的周向呈辐射状排布;和/或,
所述第二夹线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夹线筋沿所述支撑结构的周向呈辐射状排布,以使第一夹线间隙沿所述支撑结构的周向排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线筋的宽度自所述支撑结构向外逐渐增加;和/或,
所述第二夹线筋的宽度自所述支撑结构向外逐渐增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线筋和所第二夹线筋具有平直段,以使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径向截面具有平直段;和/或,
所述第一夹线筋和所第二夹线筋具有阶梯段,以使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径向截面具有阶梯段;和/或,
所述第一夹线筋和所第二夹线筋具有弧形弯曲段,以使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径向截面具有弧形弯曲段。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绕制于所述第一夹线间隙中的线圈绕组的层数为2~5层。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线间隙的高度H为2~2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至少包括内环加热区和外环加热区;
所述第一夹线间隙包括位于所述内环加热区的内夹线间隙和位于所述外环加热区的外夹线间隙,所述内夹线间隙和所述外夹线间隙向上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夹线间隙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所述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的倾斜角度不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内环加热区的内支撑结构和位于所述外环加热区的外支撑结构;
所述第一夹线筋包括第一内夹线筋和第一外夹线筋,所述第二夹线筋包括第二内夹线筋和第二外夹线筋;
所述第一内夹线筋和第二内夹线筋自内支撑结构朝外环加热区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以在所述第一内夹线筋和第二内夹线筋之间形成内夹线间隙;
所述第一外夹线筋和第二外夹线筋自外支撑结构朝远离内环加热区的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以在所述第一外夹线筋和第二外夹线筋之间形成外夹线间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包括内环加热区和外环加热区;所述第一夹线间隙包括位于所述内环加热区的内夹线间隙和位于所述外环加热区的外夹线间隙;
所述外夹线间隙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和/或,所述内夹线间隙包括呈上下排布的第三绕线间隙和第四绕线间隙;
所述第一绕线间隙和第二绕线间隙分别设置有第一线圈绕组和第二线圈绕组;和/或,所述第三绕线间隙和第四绕线间隙分别设置有第三线圈绕组和第四线圈绕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吉昌易亮王开祥郭兴家吴金华张翼飞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