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1007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其可以实现纳维码的读取;其包括控制单元、运算单元、转换单元、USB接口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保存;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转换单元之间,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保存的数据信息完成光电转换,将数据信息变化成对应的数据信号;所述转换单元,与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运算单元输出的数据信号完成解码,并实现数据传输至终端设备;所述USB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

Code reading system for Navier co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
本技术涉及纳维码
,具体为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
技术介绍
纳维码技术是融合了纳米材料技术、光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新一代数字标识技术,其是通过将数据承载在纳米微晶材料,在物体表面形成融合性标记,再通过特殊光学手段进行数据的快速识别;简单说就是一改过去条码和二维码的编码与印刷方式,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纳米墨水代替普通印刷材料,把平面的印刷点变成立体发光点,通过光学编码进行数据承载,并使用特殊光学手段进行快速识别。与传统编码相比,用新型材料打印出的纳维码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它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几乎看不见,最小能够达到2—3毫米,不影响物体本身组织结构。其次它性质稳定,光学材料的特性决定了纳维码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至少100年不会灭失,可以经受包括高温、流水、切割、打磨、焊接等各种环境的考验,最重要的是安全,目前来说光子的排列组合是不可复制的,相当于一个物体只会有唯一一个身份证,纳维码这些特性满足了工业级别物联网应用在生产、流通、储存与成本控制等环节对感知技术的多方面需求。而由于纳维码由纳米材料制成,肉眼无法看到,目前只能通过专用扫描设备进行扫描识别,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纳维码的读码系统用于纳维码的读取。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其可以实现纳维码的读取。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控制单元、运算单元、转换单元、USB接口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保存;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转换单元之间,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保存的数据信息完成光电转换,将数据信息变化成对应的数据信号;所述转换单元,与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运算单元输出的数据信号完成解码,并实现数据传输至终端设备;所述USB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U1、电阻R1~R7、电容C1~C10、反向器U3、电感L1;所述电容C5、C6、电阻R2的一端及与所述控制器U1的5、6、7脚相连后接与电压输入端Vin,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控制器U1的4脚,所述电容C5、C6、C8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反向器U3的1脚接电源Vcc,所述反向器U3的4脚接所述控制器U1的3脚,所述电容C4、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反向器U3的3脚相连接后接地,所述电容C4、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控制器U1的2、1脚;所述控制器U1的0、8、9、10、20脚相连后接地;所述控制器U1的11、12、13、14、15、16脚相连后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C2、C3、C7、电阻R1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后接于电源V1d+,所述电容C1、C2、C3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容C9、C10的一端均接于所述控制器U1的18脚,所述电容C9、电阻R1、R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R6、R7的一端、所述控制器U1的19脚均相连接,所述电容C10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运算单元包括放大器U2A、U2B、发光二极管D1、电容C11、C12、电阻R8~R11;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V1d+,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放大器U2A的3脚相连接,所述电阻R8、R9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放大器U2A的2脚,所述电阻R9、R11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放大器U2A的4脚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2A的1脚、放大器U2B的5脚均相连接,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2A的8脚相连后接所述电源Vcc,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0、电容C11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放大器U2B的6脚,所述电容C11、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放大器U2B的7脚均相连;所述转换单元包括微转换器U4、电阻R12~R14、电容C13~C16、晶振X1、稳压管D2、电解电容EC1、电感L2;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与所述微转换器U4的2脚相连后接于接口J1的2脚,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Vcc,所述微转换器U4的22脚连接所述反向器U3的2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3、4脚分别对应连接接口J2的1、2脚,所述接口J2的3脚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5脚连接所述电阻R13后接所述电源Vcc、且与接口J3的3脚相连接,所述接口J3的2脚连接所述微转换器U4的9脚,所述接口J3的1脚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20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微转换器U4的19脚连接所述电源V1d+,所述微转换器U4的18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2B的5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17脚连接所述电容C14后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16脚连接所述电容C13后接地;所述晶振X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微转换器U4的26、27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1、14、15脚相连后接地,所述电感L2、电容C15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微转换器U4的13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28脚、稳压管D2的负极、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16的一端均相连后连接所述电源Vcc,所述电容C15、C1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in,接口J4的2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解电容EC1的正极连接后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in,所述电解电容EC1的负极与所述接口J4的1脚相连后接地;所述USB接口单元包括晶体管IC1、多路分解器IC2、电阻R15~R24、电容C17、蜂鸣器LS1;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3脚、电容C17的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8、10脚、电容C17的另一端相连后接电源5V,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6、9脚相连后经所述电阻R15后接地;所述电阻R17、R18的一端相连后接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2脚,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IC1的5脚,所述晶体管IC1的4脚接地,所述晶体管IC1的6脚经所述电阻R16后接所述电源5V、且与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1脚相连接,所述晶体管IC1的3脚连接所述蜂鸣器LS1的2脚,所述蜂鸣器LS1的1脚、晶体管IC1的1脚均接地,接口J6的4脚连接所述电阻R19的一端、所述晶体管IC1的2脚,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5V,所述接口J6的1、3脚相连后接地,所述接口J6的2脚、接口J5的5脚与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均相连接,所述接口J5的3脚连接所述电阻R21的一端、且与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5脚相连接,所述电阻R20、R21的另一端相连后接所述电源5V,所述接口J5的1脚接所述电源5V,所述接口J5的2、4、6脚相连后接地;接口J8、J9的1脚均接所述电源5V,所述接口J8的4脚接地,所述接口J9的4、5、6脚相连后接地,所述接口J8的2、3脚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接口J9的2、3脚、且均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控制单元、运算单元、转换单元、USB接口单元;/n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保存;/n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转换单元之间,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保存的数据信息完成光电转换,将数据信息变化成对应的数据信号;/n所述转换单元,与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运算单元输出的数据信号完成解码,并实现数据传输至终端设备;/n所述USB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n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U1、电阻R1~R7、电容C1~C10、反向器U3、电感L1;所述电容C5、C6、电阻R2的一端及与所述控制器U1的5、6、7脚相连后接与电压输入端Vin,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控制器U1的4脚,所述电容C5、C6、C8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反向器U3的1脚接电源Vcc,所述反向器U3的4脚接所述控制器U1的3脚,所述电容C4、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反向器U3的3脚相连接后接地,所述电容C4、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控制器U1的2、1脚;所述控制器U1的0、8、9、10、20脚相连后接地;所述控制器U1的11、12、13、14、15、16脚相连后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C2、C3、C7、电阻R1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后接于电源V1d+,所述电容C1、C2、C3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容C9、C10的一端均接于所述控制器U1的18脚,所述电容C9、电阻R1、R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R6、R7的一端、所述控制器U1的19脚均相连接,所述电容C10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n所述运算单元包括放大器U2A、U2B、发光二极管D1、电容C11、C12、电阻R8~R11;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V1d+,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放大器U2A的3脚相连接,所述电阻R8、R9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放大器U2A的2脚,所述电阻R9、R11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放大器U2A的4脚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2A的1脚、放大器U2B的5脚均相连接,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2A的8脚相连后接所述电源Vcc,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0、电容C11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放大器U2B的6脚,所述电容C11、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放大器U2B的7脚均相连;/n所述转换单元包括微转换器U4、电阻R12~R14、电容C13~C16、晶振X1、稳压管D2、电解电容EC1、电感L2;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与所述微转换器U4的2脚相连后接于接口J1的2脚,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Vcc,所述微转换器U4的22脚连接所述反向器U3的2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3、4脚分别对应连接接口J2的1、2脚,所述接口J2的3脚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5脚连接所述电阻R13后接所述电源Vcc、且与接口J3的3脚相连接,所述接口J3的2脚连接所述微转换器U4的9脚,所述接口J3的1脚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20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微转换器U4的19脚连接所述电源V1d+,所述微转换器U4的18脚连接所述放大器U2B的5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17脚连接所述电容C14后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16脚连接所述电容C13后接地;所述晶振X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微转换器U4的26、27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1、14、15脚相连后接地,所述电感L2、电容C15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微转换器U4的13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28脚、稳压管D2的负极、电感L2的另一端、电容C16的一端均相连后连接所述电源Vcc,所述电容C15、C16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稳压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in,接口J4的2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解电容EC1的正极连接后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in,所述电解电容EC1的负极与所述接口J4的1脚相连后接地;/n所述USB接口单元包括晶体管IC1、多路分解器IC2、电阻R15~R24、电容C17、蜂鸣器LS1;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3脚、电容C17的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8、10脚、电容C17的另一端相连后接电源5V,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6、9脚相连后经所述电阻R15后接地;所述电阻R17、R18的一端相连后接所述多路分解器IC2的2脚,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晶体管IC1的5脚,所述晶体管IC1的4脚接地,所述晶体管IC1的6脚经所述电阻R16后接所述电源5V、且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纳维码的读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控制单元、运算单元、转换单元、USB接口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保存;
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转换单元之间,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保存的数据信息完成光电转换,将数据信息变化成对应的数据信号;
所述转换单元,与所述运算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运算单元输出的数据信号完成解码,并实现数据传输至终端设备;
所述USB接口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控连接,用于将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信息发送至终端设备;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U1、电阻R1~R7、电容C1~C10、反向器U3、电感L1;所述电容C5、C6、电阻R2的一端及与所述控制器U1的5、6、7脚相连后接与电压输入端Vin,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8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控制器U1的4脚,所述电容C5、C6、C8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反向器U3的1脚接电源Vcc,所述反向器U3的4脚接所述控制器U1的3脚,所述电容C4、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反向器U3的3脚相连接后接地,所述电容C4、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对应连接所述控制器U1的2、1脚;所述控制器U1的0、8、9、10、20脚相连后接地;所述控制器U1的11、12、13、14、15、16脚相连后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1、C2、C3、C7、电阻R1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感L1的一端连接后接于电源V1d+,所述电容C1、C2、C3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容C9、C10的一端均接于所述控制器U1的18脚,所述电容C9、电阻R1、R3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5、R6、R7的一端、所述控制器U1的19脚均相连接,所述电容C10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运算单元包括放大器U2A、U2B、发光二极管D1、电容C11、C12、电阻R8~R11;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源V1d+,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11的一端、放大器U2A的3脚相连接,所述电阻R8、R9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放大器U2A的2脚,所述电阻R9、R11的另一端相连后接地,所述放大器U2A的4脚接地,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2A的1脚、放大器U2B的5脚均相连接,所述电容C12的一端与所述放大器U2A的8脚相连后接所述电源Vcc,所述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0、电容C11的一端相连后接于所述放大器U2B的6脚,所述电容C11、电阻R6的另一端、所述放大器U2B的7脚均相连;
所述转换单元包括微转换器U4、电阻R12~R14、电容C13~C16、晶振X1、稳压管D2、电解电容EC1、电感L2;所述电阻R12的一端与所述微转换器U4的2脚相连后接于接口J1的2脚,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源Vcc,所述微转换器U4的22脚连接所述反向器U3的2脚,所述微转换器U4的3、4脚分别对应连接接口J2的1、2脚,所述接口J2的3脚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5脚连接所述电阻R13后接所述电源Vcc、且与接口J3的3脚相连接,所述接口J3的2脚连接所述微转换器U4的9脚,所述接口J3的1脚接地;所述微转换器U4的20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所述微转换器U4的19脚连接所述电源V1d+,所述微转换器U4的18脚连接所述放大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华陈远宋瑱陈宝忠
申请(专利权)人:宁锐慧创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