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0772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原料:聚羧酸减水剂15.0%~20%、纳米硅消泡剂0.1%~0.2%、表面活性剂1.0%~3.0%、改性合成增稠剂1%~2%、水70%~85%。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四甲基含氢聚硅氧烷和丙烯基聚醚聚合得到的聚醚有机硅中,包括‑[Si(CH

A kind of admixture for fair faced concre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是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
技术介绍
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掺入,占水泥质量5%以下的,能显著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混凝土外加剂的特点是品种多、掺量小,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外加剂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清水混凝土也称装饰混凝土,其浇置后,不在有任何涂装、贴瓷砖、贴石材等材料,直接表现混凝土原本颜色,向清水混凝土中加入外加剂是目前清水混凝土浇置的常用手段,由于清水混凝土的性能要求要高于传统钢筋配筋混凝土的要求,因此,除混凝土基本组分外,外加剂的种类和加入量是直接影响清水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混凝土外加剂常用的主要是萘系高效减水剂,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和脂肪族高效减水剂,这些混凝土外加剂应用于清水混凝土时,最终得到的清水混凝土会出现表面气泡较多,麻面、蜂窝、色差严重等表观质量问题,因此,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不能直接用于清水混凝土中,而关于专门针对清水混凝土用的外加剂的研究,目前还缺乏系统研究,并且,现有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如何优化清水混凝土与外加剂配合比和如何改善清水混凝土的工作性,对外加剂如何提高清水混凝土的耐久性方面缺乏研究,而我国现有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微裂纹多、抗裂等级下滑和耐久性较差,因此,亟需开发出一种能够保证清水混凝土抗裂等级和耐久性的并且能够适用于清水混凝土的外加剂。关于外加剂对清水混凝土的影响,中国论文《外加剂对机制砂清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梁远博,牟廷敏等人著,混凝土[J],2015年第4期)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减水剂、引气剂、增粘剂和减缩剂单独使用以及复配时,对清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一种适合机制砂清水混凝土(西南地区合格的天然砂缺乏,一般采用机制砂)的外加剂,掺入0.2‰引气剂、1.0‰减缩剂和2.0‰增粘剂,制备的混凝土粘聚性、匀质性好,色泽均匀、表观质量优异,微结构致密,28d干燥收缩率<250×10-6,早期抗裂等级达IV,耐久性好。然而,申请人在实际应用时发现,根据该文献所得到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虽然初检时能够达到合格要求,但是在3个月后,清水混凝土建筑依然会出现微裂纹,进而导致清水混凝土建筑出现早期抗裂等级下滑和耐久性下滑的问题,为此,该文献所提供的实施方案并不是最优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加入到清水混凝土中,可以显著减少浇注后的清水混凝土表面水纹和气泡量。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原料:聚羧酸减水剂15.0%~20%、纳米硅消泡剂0.1%~0.2%、表面活性剂1.0%~3.0%、改性合成增稠剂1%~2%、和水70%~85%。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硅消泡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含氢聚硅氧烷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热至40~70℃,加入氯铂酸,反应得到端基型含氢硅油;(2)向步骤(1)中得到的端基型含氢硅油中加入丙烯基聚醚,在氮气保护下加热至90~110℃,再加入氯铂酸,反应得到聚醚有机硅;(3)将步骤(2)得到的聚醚有机硅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至于高压反应釜中,在300~450℃的条件下反应2~4小时,得到纳米硅消泡剂。优异消泡性能的物质,应该是在起泡液中溶解性小,而分散性大的物质,溶解度大及分散性大的物质破泡能力强,抑泡弱。而用于消泡、抑泡的聚醚聚硅氧烷共聚物必需具备一定的疏水性,而氢硅油相对分子量太小,但是相对分子质量太大,粘度大,反应活性差。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不足以保证共聚物具有足够的亲油性。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四甲基含氢聚硅氧烷和丙烯基聚醚聚合得到的聚醚有机硅中,包括-[Si(CH3)2O]-链段、羟基、聚醚基等集团,该聚醚有机硅中链段长度适宜,亲水性和亲油性基团性能和数量均符合消泡剂的要求。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为无机物,其可以进一步提高聚醚有机硅的分散性,同时二氧化硅在高温高压下与聚醚有机硅反应,将其改性可以进一步提高聚醚有机硅的疏水性,提高破泡能力,降低混凝土中的气泡,提高混凝土表面光滑度。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含氢聚硅氧烷按照体积比1~1.2∶3~4混合。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丙烯基聚醚的添加量为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体积的35~5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纳米二氧化硅添加量为30~50g/L。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和步骤(2)中氯铂酸的添加量分别为0.003~0.005mL/L和0.001~0.003mL/L。进一步的,所述聚羧酸减水剂按照质量份,包括以下原料:马来酸酐30~35份、甲基烯丙基聚乙烯醚5~15份、过硫酸铵5~8份、丙烯酸20~25份、NaOH18~25份、引发剂2~4份。进一步的,所述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向NaOH水溶液中加入马来酸酐和甲基烯丙基聚乙烯醚,混合均匀,备用;步骤二、向步骤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同时加入过硫酸铵水溶液,将混合溶液加热,备用;步骤三、加热步骤二的混合溶液80℃,同时向混合溶液中滴入引发剂和丙烯酸;步骤四、将步骤三的混合溶液持续加温至90℃,保持1h,得到聚羧酸减水剂。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的引发剂的滴加速率为0.41mL/min,所述步骤三中的丙烯酸滴加速率为0.60mL/min。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的NaOH水溶液的浓度为0.15~0.20g/mL,所述步骤二中的过硫酸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2g/mL。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得到清水混凝土可以显著消除水纹和气泡,但是浇注得到的清水混凝土容易沉积沉淀。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四甲基含氢聚硅氧烷和丙烯基聚醚聚合得到的聚醚有机硅中,包括-[Si(CH3)2O]-链段、羟基、聚醚基等集团,亲水性和亲油性基团性能和数量均符合消泡剂的要求,进一步的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可以进一步提高聚醚有机硅的分散性,并提高聚醚有机硅的疏水性,提高破泡能力,降低混凝土中的气泡,提高混凝土表面光滑度。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聚羧酸减水剂解决由于使用消泡剂中含有二氧化硅,其容易产生沉淀,造成表面不光滑的问题。可显著改善新拌清水混凝土的和易性及保塑性。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纳米硅消泡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原料:/n聚羧酸减水剂15.0%~20%、纳米硅消泡剂0.1%~0.2%、表面活性剂1.0%~3.0%、改性合成增稠剂1%~2%、和水70%~8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原料:
聚羧酸减水剂15.0%~20%、纳米硅消泡剂0.1%~0.2%、表面活性剂1.0%~3.0%、改性合成增稠剂1%~2%、和水70%~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硅消泡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含氢聚硅氧烷混合,在氮气保护下加热至40~70℃,加入氯铂酸,反应得到端基型含氢硅油;
(2)向步骤(1)中得到的端基型含氢硅油中加入丙烯基聚醚,在氮气保护下加热至90~110℃,再加入氯铂酸,反应得到聚醚有机硅;
(3)将步骤(2)得到的聚醚有机硅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至于高压反应釜中,在300~450℃的条件下反应2~4小时,得到纳米硅消泡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含氢聚硅氧烷按照体积比1~1.2∶3~4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丙烯基聚醚的添加量为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体积的35~5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水混凝土外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纳米二氧化硅的添加量为30~50g/L。


6.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鑫刘华东向鹏刘登贤江晓君桂根生关素敏胡江张荣华何东栗周楷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华西绿舍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