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0046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城市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排水泵站、重力流梯级湿地以及内河,所述重力流梯级湿地包括依次连通的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所述兼氧塘通过进水管与排水泵站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之间依次通过导流堰、溢流堰连通,所述沉水湿地通过计量渠与内河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设置有重力流梯级湿地,利用生态手段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二次净化,降低污染物,改善所在圩区内河的水质;净化后的水质得到了提升,能够循环利用,节约了浇洒等用水,优美了环境,美好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使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An urban water recycl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城市水处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城市水循环一般为:生活污水经过污水管网收集排放至污水处理厂,经过多种工艺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河道。目前主要依靠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化学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排出水质大部分为劣五类水,水质缺乏活性,略带臭味,感官体验较差,加大了城市河道水体自净改善的负荷。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反硝化滤池、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和人工湿地。现有的城市水循环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污水处理厂尾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爆发蓝藻;(2)传统的深度尾水处理方式普遍较为生硬,大部分在较为硬质的净化池中进行,不具备优美的环境景观;(3)城市内河净化需要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能够通过生态手段二次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降低污染物,改善所在圩区内河的水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排水泵站、重力流梯级湿地以及内河,所述重力流梯级湿地包括依次连通的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所述兼氧塘通过进水管与排水泵站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之间依次通过导流堰、溢流堰连通,所述沉水湿地通过计量渠与内河连接。可选地,所述兼氧塘内设有若干个净化塘,若干个所述净化塘之间通过过水弯道连接;所述兼氧塘设有岸坡,所述岸坡的坡度小于1:3,且岸坡上设有第一生物模块,所述第一生物模块中配置兼氧塘水生植物。可选地,所述第一生物模块中配置兼氧塘水生植物,所述兼氧塘水生植物为水果兰、密花千屈菜、竹叶眼子草、再力花、火星花、黄菖蒲、紫娇花、路易斯安娜鸢尾、细叶针茅、大滨菊、再力花、玲珑芒、紫叶千鸟花、鱼腥草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所述兼氧塘内设有立体型生态浮岛,所述立体型生态浮岛占兼氧塘的水面覆盖率为20%。可选地,所述兼氧塘的下部设置填料,所述填料为生物膜载体。可选地,所述表流湿地内设有填料床和第二生物模块,所述第二生物模块中配置附着于所述填料床上的表流湿地水生植物,所述表流湿地水生植物为黑藻、茨菰、微齿眼子菜、荷花、黄花狸藻、金鱼藻、荇菜、睡莲、溪荪、蓝花梭鱼草、黄菖蒲、常绿鸢尾、粉化美人蕉、三百草、再力花、水葱、穗状狐尾藻、荸荠、宿根亚麻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第二生物模块中还包括设置在表流湿地内的表流湿地浮游生物和表流湿地底栖生物。优选地,所述表流湿地内还设有表流湿地岛礁。可选地,所述沉水湿地设有边坡,所述边坡的坡度小于1:5。可选地,所述沉水湿地内设有沉水湿地岛礁和第三生物模块,所述第三生物模块包括沉水湿地水生植物、沉水湿地浮游生物、沉水湿地底栖生物和鱼类。优选地,所述重力流梯级湿地的周边布设有景观模块,所述景观模块包括设置在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外围的步道模块、休闲广场模块、景观廊亭模块以及植物片林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设置有重力流梯级湿地,利用生态手段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二次净化,降低污染物,改善所在圩区内河的水质;净化后的水质得到了提升,能够循环利用,节约了浇洒等用水,优美了环境,美好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使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重力流梯级湿地及内河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如图1、图2所示为本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实施例,包括排水泵站10、重力流梯级湿地20以及内河30三部分,其中,重力流梯级湿地20包括依次连通的兼氧塘21、表流湿地22和沉水湿地23,兼氧塘21通过进水管11与排水泵站10的出水口连接,兼氧塘21、表流湿地22和沉水湿地23之间依次通过导流堰201、溢流堰202连通,沉水湿地23通过计量渠203与内河30连接。该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设置有重力流梯级湿地20,利用生态手段对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二次净化,降低污染物,改善所在圩区内河30的水质;净化后的水质得到了提升,能够循环利用,节约了浇洒等用水,优美了环境,美好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使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本实施例中,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的设计处理水量为10000m3/d。以下采用更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做说明。采用DN400mm的压力出水管作为连接兼氧塘21与污水处理厂排水泵站10的进水管11,管内流速为0.93m/s。该进水管11设置在常水位以上,并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进水管11进入兼氧塘21,设计水面5680m2,水位标高1.4m,有效容积11360m3,平均深度为1.6m,水速约3.6mm/s,水力停留时间约为27h,边坡小于1:3。兼氧塘21出水通过导流堰201进入表流湿地22,堰板长度20m,符合为5.8L/s·m,两段配水长度为7.2m、12.8m;设计水面29772m2,水面标高1.3m,有效容积约45000m3,水速约1.3mm/s,水力停留时间为108h,坡度1:3-1:1.7。表流湿地22出水通过溢流堰202进入沉水湿地23,堰板长10m,设计水面11300m2,水面标高1.2m,平均水深2.3m,缓坡入水(<1:5),有效容积约为1.9万m3,水力停留时间约为45h。沉水湿地23出水通过计量渠203排入附近城市内河30,通过河水自流,改善周边河道水质。其中,计量渠203设计长5m、宽0.5m,计量渠203底标高设计为0.985m,水深0.215m。兼氧塘21也即为稳定生态塘,主要起到水质稳定、有机物性能转化和反硝化脱氮功能,整体依赖于污水处理厂尾水携带的溶解氧,塘内设计推流流场,内设有若干个净化塘210,相邻净化塘210之间通过过水弯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净化塘210设有4个,可设计宽度为20-30m、长度为50-60m、平均深度1.6m;过水弯道设有3个,可设计宽度约为4m,长度约为50m,深度约为1.1m。此外,兼氧塘21还设计有岸坡,坡岸采用结构稳定的生态缓坡入水形式,其坡度小于1:3,且岸坡上设有第一生物模块211,第一生物模块211中配置兼氧塘水生植物。在兼氧塘21中,第一生物模块211中配置的兼氧塘水生植物,这些兼氧塘水生植物可以为水果兰、密花千屈菜、竹叶眼子草、再力花、火星花、黄菖蒲、紫娇花、路易斯安娜鸢尾、细叶针茅、大滨菊、再力花、玲珑芒、紫叶千鸟花、鱼腥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泵站、重力流梯级湿地以及内河,所述重力流梯级湿地包括依次连通的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所述兼氧塘通过进水管与排水泵站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之间依次通过导流堰、溢流堰连通,所述沉水湿地通过计量渠与内河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水泵站、重力流梯级湿地以及内河,所述重力流梯级湿地包括依次连通的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所述兼氧塘通过进水管与排水泵站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兼氧塘、表流湿地和沉水湿地之间依次通过导流堰、溢流堰连通,所述沉水湿地通过计量渠与内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兼氧塘内设有若干个净化塘,若干个所述净化塘之间通过过水弯道连接;所述兼氧塘设有岸坡,所述岸坡的坡度小于1:3,且岸坡上设有第一生物模块,所述第一生物模块中配置兼氧塘水生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兼氧塘内设有立体型生态浮岛,所述立体型生态浮岛占兼氧塘的水面覆盖率为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兼氧塘的下部设置填料,所述填料为生物膜载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流湿地内设有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晏清金蒋浩阎艺孙旭刘明翠范存莉吴峰盖庆何健李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合展设计营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