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设备的软铜线接线端子及电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7802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气设备的软铜线接线端子及电气设备,软铜线接线端子包括接线端子和防松垫块,接线端子包括接线面、第一连接通孔、第一装线槽和第二装线槽,防松垫块包括压紧面、第二连接通孔、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在进行软铜线接线时,接线面和压紧面相对,软铜线置于第一装线槽和第二装线槽内,第一压脚插入第一装线槽内,第二压脚插入第二装线槽内,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用于压紧软铜线,第一连接通孔与第二连接通孔同圆心,且第一连接通孔与第二连接通孔之间通过连接件进行连接,经装线槽与压脚紧压后围成的软铜线面积小于装线槽外软铜线的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软铜线接线端子使软铜线与接线端子接触面积大,从而大大降低接触电阻,使电气性能更稳定。

A flexible copper wire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气设备的软铜线接线端子及电气设备
本技术属于电力设备领域中的软铜线连接或导线电气连接,尤其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的软铜线接线端子及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在电容器组运行过程中,电容器组内部存在着很大的电流。例如,一台型号为BAM12-334-1W电容器的额定输出为334kvar,额定电流为27.8A,假设有10台电容器并联额定运行,则流过电容器组软铜排与汇流母排的连接处的电流将达到278A,再加上三相不平衡运行以及涡流影响,若该处接触面接触电阻较大,则极易发生发热现象。根据变电站现场数据统计,电容器组发热缺陷占据到了站内设备发热缺陷的28%,主要发热位置为单只电容器瓷柱引出与软铜排的连接处,软铜排与汇流母排连接处,导致其发热原因有这一连接处的接线端子设计结构为非最优结构。现有接线夹结构为接线端子上有一固定孔,上下片形状相同,两端带弯角,安装时上下片的两端环抱剥去绝缘层的软铜线,固定孔穿入电容器导杆上,使用螺母对其进行锁紧,由于此接线端子固定孔与电容器导杆为非可靠性接触,主要导电为与电容器进出线端面紧贴的那片线夹,算其真正的接触面积只有被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气设备的软铜线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n接线端子,包括接线面、第一连接通孔、第一装线槽和第二装线槽,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开设在所述接线端子的中心,且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轴线与所述接线面垂直,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平行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两侧,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的开口面均位于所述接线面上,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用于放置软铜线,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的宽度与所述软铜线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的深度大于所述软铜线的直径;/n防松垫块,包括压紧面、第二连接通孔、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所述压紧面与所述接线面相对,所述防松垫块中心开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气设备的软铜线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线端子,包括接线面、第一连接通孔、第一装线槽和第二装线槽,所述第一连接通孔开设在所述接线端子的中心,且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轴线与所述接线面垂直,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平行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两侧,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的开口面均位于所述接线面上,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用于放置软铜线,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的宽度与所述软铜线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装线槽和所述第二装线槽的深度大于所述软铜线的直径;
防松垫块,包括压紧面、第二连接通孔、第一压脚和第二压脚,所述压紧面与所述接线面相对,所述防松垫块中心开有所述第二连接通孔,且所述第二连接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压紧面垂直,所述第一压脚和所述第二压脚平行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二连接通孔的两侧,所述第一压脚和所述第二压脚均以所述压紧面为起始面,并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佳杰郭文泉刘海飞印尉杰周俊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