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7774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包括负极片和正极片,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插接相连,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间隙配合,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之间设有方贴合机构,所述负极片的顶端固接有第一竖片,所述第一竖片的顶端固接有第一横片,所述第一横片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一接头。该高功率电池极板,通过负极片、正极片、凸块、方块和凹槽之间的配合,防止了在长久使用过程中隔膜穿孔造成负极片和正极片短路的情况发生,增加了负极片和正极片的使用寿命,通过通槽、转片、插杆、垫片和通孔之间的配合,能够增加负极片和正极片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电池极板实现高功率。

A high power battery pl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
本技术涉及电池极板
,具体为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
技术介绍
电池极板为蓄电池的内部构件,电池极板分为负极板和正极板,负极板是指电池中电极电势较负的极板,如铅酸蓄电池的海绵状铅负电极,放电时为阳极(氧化),充电时为阴极(还原),正极板是指电池中电极电势较正的极板,如铅酸蓄电池的二氧化铅正电极,放电时为阴极(还原),充电时为阳极(氧化),为了防止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负极板和正极板之间的短路,现有的技术中是在负极板和正极板之间设置隔膜来防止负极板和正极板的短路,但随着蓄电池的不断使用,容易出现隔膜穿孔失效的情况发生,负极板和正极板短路,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随着人们对蓄电池的应用不断提高,相对也要提高蓄电池的功率,现有电池极板与蓄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接触面积有限,不利于实现高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技术中是在负极片和正极板之间设置隔膜来防止负极片和正极板的短路,但随着蓄电池的不断使用,容易出现隔膜穿孔失效的情况发生,负极片和正极板短路,负极片和正极板的使用寿命一般,随着人们对蓄电池的应用不断提高,相对也要提高蓄电池的功率,现有电池极板与蓄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接触面积有限,不利于实现高功率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包括负极片和正极片,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插接相连,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间隙配合,所述负极片和正极片之间设有方贴合机构,所述负极片的顶端固接有第一竖片,所述第一竖片的顶端固接有第一横片,所述第一横片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一接头,所述正极片的顶端固接有第二竖片,所述第二竖片的顶端固接有第二横片,所述第二横片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二接头,所述负极片的左表面均设有增率机构。优选的,所述方贴合机构包括凸块、方块和凹槽,所述凸块与正极片固定相连,所述凸块位于正极片的左右两面,所述凸块的外壁套接有方块,所述方块的一端开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凸块间隙配合,所述方块的另一端与负极片固定相连。优选的,所述增率机构包括通槽、转片、插杆、垫片和通孔,所述通槽开设在负极片的左表面,所述通槽贯穿负极片,所述通槽位于负极片的左表面中心和左右两侧,所述通槽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三个转片,所述转片与通槽间隙配合,所述转片的左表面开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转片,所述负极片的左侧从上到下依次插入有三个插杆,所述插杆依次贯穿三个通孔与负极片固定相连,所述插杆与通孔间隙配合,所述插杆的左侧固接有垫片,所述垫片与负极片固定相连。优选的,所述正极片的形状大小与负极片相同,且正极片的左表面开有与负极片相同的通槽,所述正极片的结构与负极片的结构相同。优选的,所述凸块通过凹槽与方块构成滑动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横片与第二横片位于同一水平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高功率电池极板,在进行使用时,通过负极片、正极片、凸块、方块和凹槽之间的配合,凸块通过凹槽与方块构成的滑动结构能够有效的将负极片与正极片隔开,防止了在长久使用过程中隔膜穿孔造成负极片和正极片短路的情况发生,增加了负极片和正极片的使用寿命,通过通槽、转片、插杆、垫片和通孔之间的配合,能够增加负极片和正极片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电池极板实现高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负极片、正极片和方贴合机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1的左视图;图5为图4的剖视图;图6为图4负极片、插杆和转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负极片,2、正极片,3、防贴合机构,301、凸块,302、方块,303、凹槽,4、增率机构,401、通槽,402、转片,403、插杆,404、垫片,405、通孔,5、第一竖片,6、第二竖片,7、第一横片,8、第二横片,9、第一接头,10、第二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技术方案: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包括负极片1和正极片2,负极片1和正极片2插接相连,负极片1和正极片2间隙配合,负极片1和正极片2之间设有方贴合机构3,负极片1的顶端固接有第一竖片5,第一竖片5的顶端固接有第一横片7,第一横片7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一接头9,正极片2的顶端固接有第二竖片6,第二竖片6的顶端固接有第二横片8,第二横片8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二接头10,负极片1的左表面均设有增率机构4,方贴合机构3包括凸块301、方块302和凹槽303,凸块301和方块302均为橡胶材质制成,具有较强的绝缘鞋,凸块301与正极片2固定相连,凸块301位于正极片2的左右两面,凸块301的外壁套接有方块302,方块302的一端开有凹槽303,凹槽303与凸块301间隙配合,方块302的另一端与负极片1固定相连,增率机构4包括通槽401、转片402、插杆403、垫片404和通孔405,通槽401开设在负极片1的左表面,通槽401贯穿负极片1,通槽401位于负极片1的左表面中心和左右两侧,通槽401的内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三个转片402,转片402与通槽401间隙配合,转片402的左表面开有通孔405,通孔405贯穿转片402,转片402为铅材质制成,负极片1的左侧从上到下依次插入有三个插杆403,插杆403依次贯穿三个通孔405与负极片1固定相连,插杆403与通孔405间隙配合,插杆403的左侧固接有垫片404,垫片404与负极片1固定相连,正极片2的形状大小与负极片1相同,且正极片2的左表面开有与负极片1相同的通槽401,正极片2的结构与负极片1的结构相同,凸块301通过凹槽303与方块302构成滑动结构,第一横片7与第二横片8位于同一水平线。在使用高功率电池极板前,首先将负极片1与正极片2之间相插接,使凸块301插入到方块302凹槽303的内部,凸块301通过凹槽303与方块302构成的滑动结构,能够将负极片1与正极片2相隔开,防止了在长久使用过程中因隔膜穿孔造成负极片和正极片短路的情况发生,增加了负极片1和正极片2的使用寿命,然后在将高功率电池极板放置在蓄电池主体的内部,进行组装,在高功率电池极板使用的过程中,通槽401和转片402能够增加负极片1和正极片2与蓄电池内部电解液的接触面积,转片402的高度与负极片1和正极片2的厚度一致,当蓄电池使用的过程中,例如蓄电池安放在电动车的上方时,电动车的启动停止时,蓄电池受到的惯性能够使转片402以插杆403为中心进行转动,有利于负极片1和正极片2与蓄电池内部电解液相接触。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包括负极片(1)和正极片(2),所述负极片(1)和正极片(2)插接相连,所述负极片(1)和正极片(2)间隙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1)和正极片(2)之间设有方贴合机构(3),所述负极片(1)的顶端固接有第一竖片(5),所述第一竖片(5)的顶端固接有第一横片(7),所述第一横片(7)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一接头(9),所述正极片(2)的顶端固接有第二竖片(6),所述第二竖片(6)的顶端固接有第二横片(8),所述第二横片(8)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二接头(10),所述负极片(1)的左表面均设有增率机构(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包括负极片(1)和正极片(2),所述负极片(1)和正极片(2)插接相连,所述负极片(1)和正极片(2)间隙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1)和正极片(2)之间设有方贴合机构(3),所述负极片(1)的顶端固接有第一竖片(5),所述第一竖片(5)的顶端固接有第一横片(7),所述第一横片(7)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一接头(9),所述正极片(2)的顶端固接有第二竖片(6),所述第二竖片(6)的顶端固接有第二横片(8),所述第二横片(8)的上表面右侧固接有第二接头(10),所述负极片(1)的左表面均设有增率机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贴合机构(3)包括凸块(301)、方块(302)和凹槽(303),所述凸块(301)与正极片(2)固定相连,所述凸块(301)位于正极片(2)的左右两面,所述凸块(301)的外壁套接有方块(302),所述方块(302)的一端开有凹槽(303),所述凹槽(303)与凸块(301)间隙配合,所述方块(302)的另一端与负极片(1)固定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功率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率机构(4)包括通槽(401)、转片(402)、插杆(403)、垫片(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鹏龙黄连清翁智聪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闽华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