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热利用
,尤其适用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采暖,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北方雾霾减排的瓶颈是冬季燃煤采暖的排放问题,使用太阳能作为辅助采暖能源是解决雾霾成因的一项有力措施,长期经济效益及生态、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太阳能系统受天气、夜间制约,不可能全天候工作,目前利用太阳能采暖,必须配有其它辅助能源及相应设备。为解决太阳能在采暖季有效利用问题,与太阳能热利用系统配套的各种蓄能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技术适用国情,发展也很快。已有的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方式,往往沿用较为成熟的地源热泵土壤蓄能技术。但地源热泵土壤蓄能与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有本质区别。地源热泵土壤蓄能要求换热井周围土壤温度稳定,以便冬季取热、夏季取冷。为减小换热井外温度变化,防止各换热井之间热干扰,井间距一般选择4-6m或更大,井位布置采用方格型或矩形,换热井深均在100-180m之间。按地源热泵土壤蓄能方法建造太阳能土壤蓄能蓄热池,为100m2建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包括设置在采暖建筑(18)上的太阳能集热器(19)、采暖建筑(18)内置的散热器(17)、设置在地表下方的蓄热池(7)、连通三者的传输管路、设置在传输管路内部的传热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池(7)由从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换热井(2)组成,所述的换热井(2)内均设置有U型换热管(1),所述的U型换热管(1)上端借助地埋汇流管(4)串联,所述的换热井(2)深度为30-50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包括设置在采暖建筑(18)上的太阳能集热器(19)、采暖建筑(18)内置的散热器(17)、设置在地表下方的蓄热池(7)、连通三者的传输管路、设置在传输管路内部的传热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池(7)由从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换热井(2)组成,所述的换热井(2)内均设置有U型换热管(1),所述的U型换热管(1)上端借助地埋汇流管(4)串联,所述的换热井(2)深度为30-50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井(2)由中心向外间距逐渐变大形成变间距设置,所述换热井(2)分布在多个同心正多边形端点或边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最内层的正六边形半径D=1-1.5m,从内到外依次排列的正六边形第N层半径与第N-1层半径差值为D+(N-1)d,其中d=0.2-0.3m,N≥1且N为正整数;所述的换热井(2)与相邻层的两个换热井(2)等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换热管(1)由中心向外、6-7只形成U型换热管串联组,所有U型换热管串联组由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最外层的U型换热管(1)并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埋汇流管(4)中心端与进水管(6)连通;最外层的U型换热管(1)并联与回水管(8)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池(7)上面铺设有保温层(3),保温层(3)厚度>30cm,保温层(3)上面铺设的土层厚度为0.7-1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跨季节土壤蓄能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热池(7)中心设置有中心温度测量井(5),所述的中心温度测量井(5)内置有蓄热池温度传感器(15),所述的蓄热池(7)外围设置有外围温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辉,王兰顺,潘书通,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聚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