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剪力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6682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震剪力墙,包括墙体与底座,所述墙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吸能层,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定位杆,所述墙体上设置有与定位杆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下贯穿墙体,所述定位杆与定位孔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更高的抗震性能,墙体在吸收地震能量后不易产生裂痕的效果。

A seismic shear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剪力墙
本技术涉及建筑抗震结构
,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剪力墙。
技术介绍
剪力墙在建筑中起到承重、抗震的作用,现有的剪力墙一般是钢筋混凝土墙,剪力墙具有很高的强和较低的形变性能。在地震时,剪力墙在吸收地震能量后墙体容易产生裂纹,进而使得剪力墙的承重强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剪力墙,其优势在于具有更高的抗震性能,墙体在吸收地震能量后不易产生裂痕。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抗震剪力墙,包括墙体与底座,所述墙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吸能层,所述底座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定位杆,所述墙体上设置有与定位杆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上下贯穿墙体,所述定位杆与定位孔之间具有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生地震时,第一缓冲吸能层发生形变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墙体因为吸收过多的地震能量而产生裂缝。定位杆与定位孔的配合使得墙体在与底座进行装配时,能够精准装配。此外,定位杆与定位杆的配合限制了墙体与底座之间的位移量,避免地震等级过大时,墙体与底座完全分离,进而造成建筑崩塌。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孔内壁与定位杆之间填充有第二缓冲吸能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震时,定位杆与定位孔之间会发生相对位移,而第二缓冲吸能层则能够进一步的吸收地震能量,减少传递给墙体的地震能量,并且使得地震之后定位孔与定位杆能够恢复原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孔内壁设置有第二缓冲吸能层,所述第二缓冲吸能与定位杆之间具有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吸能层与定位杆之间具有间隙是为了墙体与定位杆之间的连接,在定位杆插入至定位孔之后,通过向定位杆与定位孔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砂浆来限制定位杆与定位孔之间的相对位移,使得地震之后定位孔与定位杆能够恢复原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缓冲吸能层与第二缓冲吸能层为橡胶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具有良好的形变性能,作为缓冲吸能层时可以通过形变的方式吸收地震能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墙体靠近底座的一端设置有遮挡件,所述遮挡件与底座所处楼地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遮挡件与底座之间具有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墙体表面一般会刷涂饰面层,地震时刷涂在第一缓冲吸能层上的饰面层会因为形变而碎裂。遮挡件遮蔽该位置,使得墙体表面不呈现裂痕,更为美观。此外,遮挡件与底座所处楼地面之间以及底座之间均具有间隙,因此当墙体相对底座发生位移时,遮挡件会跟随移动,并且遮挡件不会受到楼地面与底座的阻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遮挡件连接有形变条,所述形变条位于遮挡件与楼地面之间,并且与楼地面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变条位于遮挡件与楼地面之间,避免了楼地面上的灰尘杂物进入遮挡件与底座之间堆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形变条沿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呈现为L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形变条沿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呈现为L状,因此形变条的一端可塞入遮挡件与楼地面之间,另一端用于抵在抵接件上,从而使得确定形变条伸入遮挡件与楼地面之间的距离。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发生地震时,第一缓冲吸能层发生形变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墙体因为吸收过多的地震能量而产生裂缝。定位杆与定位孔的配合使得墙体在与底座进行装配时,能够精准装配。此外,定位杆与定位杆的配合限制了墙体与底座之间的位移量,避免地震等级过大时,墙体与底座完全分离,进而造成建筑崩塌;2、遮挡件遮蔽第一缓冲吸能层的表面位置,使得墙体表面的饰面层及时碎裂也不呈现裂痕,更为美观;3、形变条位于遮挡件与楼地面之间,避免了楼地面上的灰尘杂物进入遮挡件与底座之间堆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墙体;2、底座;3、第一缓冲吸能层;4、定位杆;5、定位孔;6、遮挡件;7、形变条;8、第二缓冲吸能层;9、楼地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抗震剪力墙,包括墙体1与底座2,墙体1与底座2之间贴合有橡胶材质的第一缓冲吸能层3,底座2上固定有至少两根定位杆4,在本实施例中的底座2上固定有两根定位杆4。墙体1上形成有与定位杆4配合的定位孔5,定位孔5上下贯穿墙体1,定位孔5的内壁上还贴合有橡胶材质的第二缓冲吸能层8,第二缓冲吸能层8与定位杆4抵接。发生地震时,因为底座2、定位杆4与墙体1之间,通过第一缓冲吸能层3、第二缓冲吸能层8隔断。因此第一缓冲吸能层3与第二缓冲吸能层8会通过发生形变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墙体1因为吸收过多的地震能量而产生裂缝。此外,定位杆4与定位杆4的配合限制了墙体1与底座2之间的位移量,避免地震等级过大时,墙体1与底座2完全分离,进而造成建筑崩塌。本结构中墙体1与底座2均为工厂预制件,需要在施工现场吊装装配。定位杆4与定位孔5的配合使得墙体1在与底座2进行装配时能够精准装配。如图1、2所示,墙体1靠近底座2的一端设置有遮挡件6,遮挡件6为沿长度方向截面是“L”状的金属件,遮挡件6的一端通过粘贴方式固定在墙体1的下端,遮挡件6另一端与底座2所处楼地面9之间具有间隙,并且遮挡件6与底座2之间具有间隙。墙体1表面一般会刷涂形成饰面层,地震时刷涂在第一缓冲吸能层3上的饰面层会因为形变而碎裂。遮挡件6遮蔽该位置,使得墙体1表面不呈现裂痕,更为美观。此外,遮挡件6与底座2所处楼地面9之间以及底座2之间均具有间隙,因此当墙体1相对底座2发生位移时,遮挡件6会跟随移动,并且遮挡件6不会受到楼地面9与底座2的阻碍。为了避免遮挡件6与楼地面9之间积灰,遮挡件6与楼地面9之间设置有“L”状的形变条7。因为形变条7沿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呈现为L状,因此形变条7的一端可塞入遮挡件6与楼地面9之间,另一端用于抵在抵接件上,从而使得确定形变条7伸入遮挡件6与楼地面9之间的距离。实施例二:第二缓冲吸能与定位杆4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吸能层与定位杆4之间具有间隙,减小了定位杆4与定位孔5内部之间的摩擦,从而更加方便了墙体1与定位杆4之间的连接。在定位杆4插入至定位孔5之后,通过向定位杆4与定位孔5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砂浆来限制定位杆4与定位孔5之间的相对位移,使得地震之后定位孔5与定位杆4能够恢复原位。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剪力墙,其特征是:包括墙体(1)与底座(2),所述墙体(1)与底座(2)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吸能层(3),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定位杆(4),所述墙体(1)上设置有与定位杆(4)配合的定位孔(5),所述定位孔(5)上下贯穿墙体(1),所述定位杆(4)与定位孔(5)之间具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剪力墙,其特征是:包括墙体(1)与底座(2),所述墙体(1)与底座(2)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吸能层(3),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至少两根定位杆(4),所述墙体(1)上设置有与定位杆(4)配合的定位孔(5),所述定位孔(5)上下贯穿墙体(1),所述定位杆(4)与定位孔(5)之间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剪力墙,其特征是:所述定位孔(5)内壁与定位杆(4)之间填充有第二缓冲吸能层(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剪力墙,其特征是:所述定位孔(5)内壁设置有第二缓冲吸能层(8),所述第二缓冲吸能与定位杆(4)之间具有间隙。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铭胡专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蓝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