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630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锚索支护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包括基坑;在基坑的侧壁上形成有非穿越区,在非穿越区不可以打锚索,基坑的侧壁上设有支护桩排,支护桩排上的支护桩呈纵向间隔布置,并且将整个基坑侧壁覆盖,将非穿越区以及非穿越区以外的区域固定成一个整体;在整个支护桩排的下部连接下部腰梁,并通过下部锚索将下部腰梁与基坑固定;搭接腰梁由非穿越区之外的区域延伸至非穿越区;中间腰梁刚好位于非穿越区的正下方,便于后续对非穿越区的进一步固定,并且延伸至非穿越区的两侧;支护桩、搭接腰梁、中间腰梁以及下部腰梁连成一体,使非穿越区在不能打锚索的情况下也能被支护,即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不会增加过多的工作量。

Anchor cable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staggered la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
本技术专利涉及锚索支护的
,具体而言,涉及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锚索支护技术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支护技术,在承载能力方面、在大跨度断面的支护上和对冒顶区域的支护上相对常规支护来说,锚索支护技术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在边坡、岩土深基坑等地表工程,以及隧道、采场等地下硐室施工中经常采用锚索支护方式对地表进行加固,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对于基坑侧壁的支护,通常使用支护桩、腰梁进行支护,腰梁通过锚索嵌入基坑土层内部与基坑固定。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基坑侧壁上形成有不可打锚索的不可穿越土层,对于这类土层,无法使用平常的支护方式进行基坑支护,影响施工进度,而使用无不可穿越土层时的锚固方式,会使工程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基坑存在不可穿越土层时,无法对不可穿越土层进行支护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包括基坑;所述基坑的侧壁中具有不可打锚索的非穿越区;所述基坑的侧壁内设置有多根呈纵向间隔布置的支护桩,多个所述支护桩形成支护桩排;所述支护桩排上连接有下部腰梁以及中间腰梁,所述下部腰梁与所述支护桩排的各个支护桩连接;所述中间腰梁与支护桩排的多个支护桩连接,所述中间腰梁布置在下部腰梁的上方,且位于所述非穿越区的正下方,所述中间腰梁的两侧横向延伸至所述非穿越区的外侧,形成外延段,所述外延段与处于非穿越区外的支护桩连接;所述非穿越区的两侧外分别设置有搭接腰梁,所述搭接腰梁与处于非穿越区外的支护桩连接,所述搭接腰梁延伸至所述非穿越区,形成内延段,所述内延段与处于所述非穿越区中的支护桩连接,所述搭接腰梁具有位于非穿越区外侧的锚固段;所述下部腰梁中锚固有下部锚索,所述中间腰梁中锚固有中间锚索,所述搭接腰梁的锚固段中锚固有上部锚索,所述下部锚索、中间锚索以及上部锚索嵌入在两个相邻的支护桩的土层中。进一步的,所述下部腰梁与所述中间腰梁之间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下斜杆,多根所述下斜杆的一端与所述下部锚索连接,多根所述下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延段上的所述中间锚索连接;两根所述下斜杆与所述中间腰梁以及所述下部腰梁呈梯形状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外延段与所述锚固段之间分别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中部斜杆;多根所述中部斜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锚索连接;多根所述中部斜杆的另一端分别沿所述内延段的方向朝下倾斜布置,多根所述中部斜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延段上的所述中间锚索连接。进一步的,两段所述外延段之间形成中间段,所述中间段刚好位于所述非穿越区的正下方;所述中间段与两段所述内延段之间分别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第一中间斜杆,多根所述第一中间斜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内延段连接,多根所述第一中间斜杆的另一端分别沿背离所述锚固段的方向朝下倾斜布置,多根所述第一中间斜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中间段上的所述中间锚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搭接腰梁上方设有上部腰梁,所述上部腰梁覆盖所述非穿越区的上部,形成覆盖段;所述上部腰梁的两侧分别沿背离所述非穿越区的方向延伸布置,形成延伸段;所述覆盖段与所述非穿越区中的支护桩固定,所述延伸段与处于非穿越区外的支护桩连接;所述延伸段锚固有顶部锚索,所述顶部锚索的一端嵌入在两个相邻的支护桩之间的土层中,所述顶部锚索的另一端与所述延伸段连接。进一步的,两段所述内延段分别与所述覆盖段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第二中间斜杆;多根所述第二中间斜杆的一端分别与两段所述内延段连接,多根所述第二中间斜杆的另一端分别沿背离所述锚固段的方向朝上倾斜布置,多根所述第二中间斜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覆盖段连接。进一步的,两段所述锚固段与两段所述延伸段之间分别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上斜杆;多根所述上斜杆的一端分别与两段所述锚固段上的所述上部锚索连接,多根所述上斜杆的另一端分别沿所述内延段的方向朝上倾斜布置,多根所述上斜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段所述延伸段上的所述顶部锚杆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间斜杆与所述第二中间斜杆分别抵接多个所述支护桩,所述第一中间斜杆和所述第二中间斜杆与所述支护桩的抵接处分别设有两个将所述支护桩与所述第一中间斜杆或所述第二中间斜杆固定的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呈一上一下布置,两个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护桩的两侧边连接,两个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分别沿相对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中间斜杆或所述第二中间斜杆。进一步的,两段所述内延段的端部朝上向后弯曲,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端部向后延伸至所述非穿越区的支护桩,并与所述非穿越区的支护桩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腰梁、所述搭接腰梁以及所述下部腰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延伸至所述支护桩排外,且所述上部腰梁、所述搭接腰梁以及所述下部腰梁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有外部锚索,多个所述外部锚索的一端嵌入土层内部,多个所述外部锚索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部腰梁、所述搭接腰梁以及所述下部腰梁的端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包括基坑;在基坑的侧壁上形成有非穿越区,在非穿越区不可以打锚索,在非穿越区以外的区域可以打锚索,在基坑的侧壁上设有支护桩排,支护桩排上的支护桩呈纵向间隔布置,便于后续打锚索,并且将整个基坑侧壁覆盖,将非穿越区以及非穿越区以外的区域固定成一个整体,将整个基坑侧壁进行一个初步的整体固定。随后,在整个支护桩排的下部连接下部腰梁,并通过下部锚索将下部腰梁与基坑固定,使基坑的下部分在横向方向上固定;搭接腰梁由非穿越区之外的区域延伸至非穿越区,在横向方向上,将非穿越区之外的区域与非穿越区连成一体;中间腰梁刚好位于非穿越区的正下方,便于后续对非穿越区的进一步固定,并且延伸至非穿越区的两侧,将非穿越区下部稳固;支护桩、搭接腰梁、中间腰梁以及下部腰梁连成一体,分别在横向方向以及纵向方向上将基坑侧壁整体固定,使非穿越区在不能打锚索的情况下也能被支护,即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不会增加过多的工作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所述基坑的侧壁中具有不可打锚索的非穿越区;所述基坑的侧壁内设置有多根呈纵向间隔布置的支护桩,多个所述支护桩形成支护桩排;所述支护桩排上连接有下部腰梁以及中间腰梁,所述下部腰梁与所述支护桩排的各个支护桩连接;所述中间腰梁与支护桩排的多个支护桩连接,所述中间腰梁布置在下部腰梁的上方,且位于所述非穿越区的正下方,所述中间腰梁的两侧横向延伸至所述非穿越区的外侧,形成外延段,所述外延段与处于非穿越区外的支护桩连接;所述非穿越区的两侧外分别设置有搭接腰梁,所述搭接腰梁与处于非穿越区外的支护桩连接,所述搭接腰梁延伸至所述非穿越区,形成内延段,所述内延段与处于所述非穿越区中的支护桩连接,所述搭接腰梁具有位于非穿越区外侧的锚固段;所述下部腰梁中锚固有下部锚索,所述中间腰梁中锚固有中间锚索,所述搭接腰梁的锚固段中锚固有上部锚索,所述下部锚索、中间锚索以及上部锚索嵌入在两个相邻的支护桩的土层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所述基坑的侧壁中具有不可打锚索的非穿越区;所述基坑的侧壁内设置有多根呈纵向间隔布置的支护桩,多个所述支护桩形成支护桩排;所述支护桩排上连接有下部腰梁以及中间腰梁,所述下部腰梁与所述支护桩排的各个支护桩连接;所述中间腰梁与支护桩排的多个支护桩连接,所述中间腰梁布置在下部腰梁的上方,且位于所述非穿越区的正下方,所述中间腰梁的两侧横向延伸至所述非穿越区的外侧,形成外延段,所述外延段与处于非穿越区外的支护桩连接;所述非穿越区的两侧外分别设置有搭接腰梁,所述搭接腰梁与处于非穿越区外的支护桩连接,所述搭接腰梁延伸至所述非穿越区,形成内延段,所述内延段与处于所述非穿越区中的支护桩连接,所述搭接腰梁具有位于非穿越区外侧的锚固段;所述下部腰梁中锚固有下部锚索,所述中间腰梁中锚固有中间锚索,所述搭接腰梁的锚固段中锚固有上部锚索,所述下部锚索、中间锚索以及上部锚索嵌入在两个相邻的支护桩的土层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腰梁与所述中间腰梁之间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下斜杆,多根所述下斜杆的一端与所述下部锚索连接,多根所述下斜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延段上的所述中间锚索连接;两根所述下斜杆与所述中间腰梁以及所述下部腰梁呈梯形状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延段与所述锚固段之间分别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中部斜杆;多根所述中部斜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上部锚索连接;多根所述中部斜杆的另一端分别沿所述内延段的方向朝下倾斜布置,多根所述中部斜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外延段上的所述中间锚索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段所述外延段之间形成中间段,所述中间段刚好位于所述非穿越区的正下方;所述中间段与两段所述内延段之间分别连接有多根呈倾斜布置的第一中间斜杆,多根所述第一中间斜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内延段连接,多根所述第一中间斜杆的另一端分别沿背离所述锚固段的方向朝下倾斜布置,多根所述第一中间斜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中间段上的所述中间锚索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错位搭接的锚索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腰梁上方设有上部腰梁,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锦林陈枝东王凤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