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移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5664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移液器,设置有与手柄部相互配合的充电底座,手柄部内部设置有插头板,插头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珠凹槽,滚珠凹槽内均嵌入设置有导电滚珠,插头板内部设置有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滚珠凹槽的底部与导电滚珠连接,当外力作用于导电滚珠,导电滚珠被压入到相应的滚珠凹槽内,插头板内部设置有两条分别与两个导电滚珠连接的插头导线,充电底座内部对应插头板设置有插座槽,插座槽内部左右两侧对应导电滚珠均设置有充电槽,充电槽内设置有导电件,导电件连接有插座导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达到方便用户使用、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

An electric pipet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移液器
本技术涉及移液器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移液器。
技术介绍
目前,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中需要用到移液装置,比较常见的是滴管和电动移液器,滴管利用上部的橡胶球在挤压时产生推力,挤压后松手产生吸力的原理,实现移液;电动移液器构造复杂,主要是通过里面的空气压缩机提供给正压泵正压,负压泵负压来储备压力,工作时释放正压或者负压实现吸、推液体,实现移液。但是,现有的电动移液器底部设置为USB的充电口,在实际的使用中,操作人员不能单手将其拔起来,需要两只手配合使用才能将其拔出,否则将会连同充电底座一起拿起来,这样不利于用户的操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电动移液器,从而方便用户拿起电动移液器,达到方便用户使用、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为实现本技术目的而提供的一种电动移液器,包括有整体呈枪型的机体,所述机体包括有设置在前端的头部以及设置在末端的手柄部,所述头部设置有移液管标准接头,所述移液管标准接头可拆卸安装有移液管,所述机体内部设置有负压泵、正压泵以及电源,所述机体外部设置有吸液控制按钮与放液控制按钮,所述负压泵、电源与所述吸液控制按钮串联连接;所述正压泵、电源与所述放液控制按钮串联连接,形成两条并联的电路,所述头部通过软管分别与正压泵、负压泵连接,所述电动移液器还设置有与所述手柄部相互配合的充电底座,所述手柄部内部设置有插头板,所述插头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珠凹槽,所述滚珠凹槽内均嵌入设置有导电滚珠,所述插头板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滚珠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导电滚珠连接,当外力作用于导电滚珠,导电滚珠被压入到相应的滚珠凹槽内,所述插头板内部设置有两条分别与两个导电滚珠连接的插头导线,所述充电底座内部对应所述插头板设置有插座槽,所述插座槽内部左右两侧对应所述导电滚珠均设置有充电槽,所述充电槽内设置有导电件,所述导电件连接有插座导线。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槽底部设置有弹性垫片。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底座的底面设置有吸盘。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电底座的入口设置为斜面。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滚珠的球心位于相应的滚珠凹槽内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液控制按钮与放液控制按钮位于整体呈枪型的机体的扳机处。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体外部设置有纳米银抗菌材料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移液器,在手柄部内部设置有插头板,插头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珠凹槽,滚珠凹槽内均嵌入设置有导电滚珠,充电底座内部对应插头板设置有插座槽,当插头板插入插座槽的时候,由于面向的插座槽入口是一个矩形形状,易于插头板和插座槽的对准;当插头板继续向插座槽内部移动时候,滚珠凹槽外部的导电滚珠被插座槽压入到滚珠凹槽内;当导电滚珠移动到充电槽的时候,导电滚珠从滚珠凹槽内弹起,突入到充电槽内,导电滚珠和充电槽内的导电件抵接,此时插头导线与插座导线线路连通,构成导电回路,对电动移液器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用户将电动移液器沿着与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导电滚珠再次被插座槽压入到滚珠凹槽内,插头板逐渐移出插座槽,当插头板移出插座槽的时候,导电滚珠从滚珠凹槽内弹出,恢复到初始位置。本技术改变了以往电动移液器采用USB接口充电的方式,通过设置导电滚珠,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减小了插入、拔出的阻力,使得用户可以单手就完成拔出电动移液器的操作,方便了用户使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插头板与充电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移液器,包括有整体呈枪型的机体,机体包括有设置在前端的头部101以及设置在末端的手柄部102,头部101设置有移液管标准接头2,移液管标准接头2可拆卸安装有移液管3,机体内部设置有负压泵4、正压泵5以及电源6,机体外部设置有吸液控制按钮20与放液控制按钮21,负压泵4、电源6与吸液控制按钮20串联连接;正压泵5、电源6与放液控制按钮21串联连接,形成两条并联的电路,头部101通过软管分别与正压泵5、负压泵4连接,电动移液器还设置有与手柄部102相互配合的充电底座7,手柄部102内部设置有插头板8,插头板8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珠凹槽,滚珠凹槽内均嵌入设置有导电滚珠10,插头板8内部设置有弹簧11,弹簧11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滚珠凹槽的底部与导电滚珠10连接,当外力作用于导电滚珠10,导电滚珠10被压入到相应的滚珠凹槽内,插头板8内部设置有两条分别与两个导电滚珠10连接的插头导线12,充电底座7内部对应插头板8设置有插座槽19,插座槽19内部左右两侧对应导电滚珠10均设置有充电槽13,充电槽13内设置有导电件14,导电件14连接有插座导线15。进一步改进,插座槽19底部设置有弹性垫片16。在插头板8插入插座槽19的时候,弹性垫片16被挤压,当导电滚珠10突入到充电槽13的时候,受挤压的弹性垫片16向外弹起,起到预紧作用,使得二者连接更加紧密。为了更好的使得插头板8与充电底座7分离,在充电底座7的底面设置有吸盘17。进一步改进,充电底座7的入口设置为斜面18,使得电动移液器易于插入和拔出充电底座7。进一步改进,导电滚珠10的球心位于相应的滚珠凹槽内部。进一步改进,吸液控制按钮20与放液控制按钮21位于整体呈枪型的机体的扳机处,便于食指和中指控制。进一步改进,机体外部设置有纳米银抗菌材料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移液器,在手柄部102内部设置有插头板8,插头板8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珠凹槽,滚珠凹槽内均嵌入设置有导电滚珠10,充电底座7内部对应插头板8设置有插座槽19,当插头板8插入插座槽19的时候,由于面向的插座槽19入口是一个矩形形状,易于插头板8和插座槽19的对准;当插头板8继续向插座槽19内部移动时候,滚珠凹槽外部的导电滚珠10被插座槽19压入到滚珠凹槽内;当导电滚珠10移动到充电槽13的时候,导电滚珠10从滚珠凹槽内弹起,突入到充电槽13内,导电滚珠10和充电槽13内的导电件14抵接,此时插头导线12与插座导线15线路连通,构成导电回路,对电动移液器进行充电;充电完毕后,用户将电动移液器沿着与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导电滚珠10再次被插座槽19压入到滚珠凹槽内,插头板8逐渐移出插座槽19,当插头板8移出插座槽19的时候,导电滚珠10从滚珠凹槽内弹出,恢复到初始位置。本技术改变了以往电动移液器采用USB接口充电的方式,通过设置导电滚珠10,将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减小了插入、拔出的阻力,使得用户可以单手就完成拔出电动移液器的操作,另外,导电滚珠10与插座槽19的形状以及连接方式使得插头板8与插座槽19连接稳定,本技术方便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移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整体呈枪型的机体,所述机体包括有设置在前端的头部以及设置在末端的手柄部,所述头部设置有移液管标准接头,所述移液管标准接头可拆卸安装有移液管,所述机体内部设置有负压泵、正压泵以及电源,所述机体外部设置有吸液控制按钮与放液控制按钮,所述负压泵、电源与所述吸液控制按钮串联连接;所述正压泵、电源与所述放液控制按钮串联连接,形成两条并联的电路,所述头部通过软管分别与正压泵、负压泵连接,所述电动移液器还设置有与所述手柄部相互配合的充电底座,所述手柄部内部设置有插头板,所述插头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珠凹槽,所述滚珠凹槽内均嵌入设置有导电滚珠,所述插头板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滚珠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导电滚珠连接,当外力作用于导电滚珠,导电滚珠被压入到相应的滚珠凹槽内,所述插头板内部设置有两条分别与两个导电滚珠连接的插头导线,所述充电底座内部对应所述插头板设置有插座槽,所述插座槽内部左右两侧对应所述导电滚珠均设置有充电槽,所述充电槽内设置有导电件,所述导电件连接有插座导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移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整体呈枪型的机体,所述机体包括有设置在前端的头部以及设置在末端的手柄部,所述头部设置有移液管标准接头,所述移液管标准接头可拆卸安装有移液管,所述机体内部设置有负压泵、正压泵以及电源,所述机体外部设置有吸液控制按钮与放液控制按钮,所述负压泵、电源与所述吸液控制按钮串联连接;所述正压泵、电源与所述放液控制按钮串联连接,形成两条并联的电路,所述头部通过软管分别与正压泵、负压泵连接,所述电动移液器还设置有与所述手柄部相互配合的充电底座,所述手柄部内部设置有插头板,所述插头板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滚珠凹槽,所述滚珠凹槽内均嵌入设置有导电滚珠,所述插头板内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滚珠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导电滚珠连接,当外力作用于导电滚珠,导电滚珠被压入到相应的滚珠凹槽内,所述插头板内部设置有两条分别与两个导电滚珠连接的插头导线,所述充电底座内部对应所述插头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原张莉芸温晓婷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大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