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550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灌肠器,包括:储液瓶,储液瓶中设置加压管和出液管;加压管的出气口设置在储液瓶中上部,加压管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通过导气管与加压阀相连接;出液管的进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底部,出液管的出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与肛管的进水口相连接,肛管另一端的出水口设置灌肠液喷嘴;灌肠液喷嘴为顶端封闭侧壁开孔的结构;灌肠液喷嘴后部10~15cm的位置设置椭球形液囊,液囊为弹性材料制成,液囊与所述肛管为套管结构,液囊设置在所述肛管外层;所述液囊后端设置有用于注液的支管,支管的注液口与注液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灌肠器能够预防灌肠液反流,避免喷溅操作者,减少灌肠液流失,保证灌肠效果。

A kind of enem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肠器
本技术涉及医学仪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灌肠器。
技术介绍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处于第5位。预防性造口能有效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因此中国预防性造口人群剧增,据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肠造口患者总数已超过100万人,并以每年10万人速度递增。预防性造口一般于3~6个月进行还纳,还纳术前需行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来评估肠腔是否通畅,有无狭窄,肿瘤复发等。肠镜检查前、术前均需对造口远端进行清洁灌肠。由于肠造口无括约肌,是开放性孔道,现有的灌肠器在灌肠时灌肠液流失多,灌肠结束后,灌肠液易反流,一方面影响灌肠效果,导致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率增加,另一方面,污染病床和操作人员,再一方面增加患者治疗成本。而且,现有的灌肠器肛管前端是塑料管,质地较硬,易损伤肠黏膜,甚至造成肠穿孔。再者,现有的灌肠器通过重力作用作为灌肠液的动力来源,而肠腔比较狭窄,灌肠液不易进入人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灌肠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灌肠器在灌肠时灌肠液流失多,灌肠结束后,灌肠液易反流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灌肠器,包括:储液瓶,储液瓶中设置加压管和出液管;加压管的出气口设置在储液瓶中上部,加压管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通过导气管与加压阀相连接;出液管的进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底部,出液管的出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与肛管的进水口相连接,肛管另一端的出水口设置灌肠液喷嘴;灌肠液喷嘴为顶端封闭侧壁开孔的结构,灌肠液喷嘴顶端为圆弧形;灌肠液喷嘴后方10~15cm的位置设置椭球形液囊,液囊为弹性材料制成,液囊与所述肛管为套管结构,液囊设置在所述肛管外层,充盈状态下液囊的直径为所述肛管直径的2~3倍,液囊长度为5cm~10cm;所述液囊后端设置有用于注液的支管,支管的注液口与注液器相连接。可选地,所述灌肠液喷嘴在距离顶端10~25mm的侧壁上开设出液孔。可选地,所述出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可选地,所述多个出液孔在轴向上交错分布。可选地,所述出液孔为椭圆形。可选地,所述椭圆形出液孔的尺寸为8×4mm。可选地,所述加压阀为手动打气泵。可选地,所述注液器为针管注液器。可选地,所述注液器包括水泵,所述液囊的外表面设置薄膜压力传感器,所述薄膜压力传感器的外表面设置保护层,所述薄膜压力传感器采集液囊与造口壁之间的压力值,所述注液器根据所述压力值控制所述水泵的液体流量。可选地,所述液囊后端的肛管上设置液压传感器,该液压传感器用于采集肛管中的液压值;所述加压阀包括气泵,所述加压阀根据所述液压值控制所述气泵的气体流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灌肠操作不受患者体位影响,灌肠液可顺利进入狭窄肠腔,脉冲式正压冲洗形成旋涡水流,达到彻底清洁肠腔的目的;(2)保证灌肠器整体的密闭性,避免灌肠液意外喷洒的可能,满足灌肠过程中压力瞬间释放的需求,保障患者安全;(3)既保证液囊充盈,又可以随时回抽液囊内液体,调节液囊大小,确保患者舒适;(4)预防灌肠液反流,避免喷溅操作者,减少灌肠液流失,保证灌肠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灌肠器的一个可选实施结构示意图;图2为灌肠液喷嘴的一个可选实施结构示意图;图3为灌肠器的一个可选实施结构的控制框图;图4为灌肠器的另一个可选实施结构示意图;图5为灌肠器的再一个可选实施结构示意图;图6为灌肠器的再一个可选实施结构的控制框图;附图标记1:加压阀;2:加压管;3:出液管;4:注液器;5:液囊;6:流量调节夹;7:灌肠液喷嘴;8:肛管;9:支管;10:导气管;11:储液瓶;12:液压传感器;16:第二控制器;17:气泵;21:加压管出气口;22:加压管进气口;31:出液管进水口;32:出液管出水口;41:第一控制器;42:水泵;51:薄膜压力传感器;71:灌肠液喷嘴顶端;72:出液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灌肠器的一个可选实施例。该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灌肠器,包括:储液瓶11,储液瓶11中设置加压管2和出液管3。加压管出气口21设置在储液瓶11中上部,加压管进气口22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通过导气管10与加压阀1相连接。出液管进水口31设置在储液瓶底部,出液管出水口32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与肛管8的进水口相连接,肛管8另一端的出水口设置灌肠液喷嘴7。灌肠液喷嘴7为顶端封闭侧壁开孔的结构,灌肠液喷嘴顶端为圆弧形。灌肠液喷嘴7后方10~15cm的位置设置椭球形液囊5,液囊5为弹性材料制成,液囊5与肛管8为套管结构,液囊5设置在肛管8外层,充盈状态下液囊5的直径为肛管8直径的2-3倍,液囊长度为5cm~10cm。液囊5后端设置有用于向其内部注液的支管9,支管9的注液口与注液器4相连接。使用时,灌肠液喷嘴7塞入造口,当液囊5的部分结构进入造口后,停止继续伸入肛管8,此时通过注液器向液囊5注入填充液使液囊5充盈,液囊5在充盈状态下与造口壁相抵,液囊5填充肛管与造口壁之间部分且与造口壁之间有作用力,实现括约肌功能。然后,通过加压阀1向储液瓶11加压,灌肠液在气压作用下通过肛管前端的灌肠液喷嘴7在肠腔内进行清洗操作,当然,灌肠液喷嘴7塞入造口之前,需要提前加压以使得肛管内排空气体且填充灌肠液。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由于在灌肠液喷嘴后方设置了液囊,可以根据患者造口大小适应性调整液囊充盈程度,保证操作过程中灌肠液不会发生喷洒或者侧漏,操作过程减少灌肠液流失,一方面提高灌肠效果,另一方面降低治疗成本。当患者出现不适,可以通过注液器抽取液囊中填充液,随时调整液囊的充盈程度,缓解患者不适,当注液器抽取液囊中全部液体时,可以实现压力瞬间释放,保证患者安全。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医生可以通过对加压阀的控制,实现灌肠液压力的控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重力作用向患者体内输入灌肠液的操作,可以更好地保证灌肠操作的顺利进行,使得肠腔比较狭窄的患者可以顺利进行清洗。而且,由于加压阀是通过气压将灌肠液泵入肛管,在灌肠液输送过程可以实现脉冲式正压冲洗,而脉冲式水流是一种涡旋水流,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灌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瓶,储液瓶中设置加压管和出液管;/n加压管的出气口设置在储液瓶中上部,加压管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通过导气管与加压阀相连接;/n出液管的进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底部,出液管的出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与肛管的进水口相连接,肛管另一端的出水口设置灌肠液喷嘴;/n灌肠液喷嘴为顶端封闭侧壁开孔的结构,灌肠液喷嘴顶端为圆弧形;/n灌肠液喷嘴后方10~15cm的位置设置椭球形液囊,液囊为弹性材料制成,液囊与所述肛管为套管结构,液囊设置在所述肛管外层,充盈状态下液囊的直径为所述肛管直径的2~3倍,液囊长度为5cm~10cm;/n所述液囊后端设置有用于注液的支管,支管注液口与注液器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瓶,储液瓶中设置加压管和出液管;
加压管的出气口设置在储液瓶中上部,加压管的进气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通过导气管与加压阀相连接;
出液管的进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底部,出液管的出水口设置在储液瓶外部且与肛管的进水口相连接,肛管另一端的出水口设置灌肠液喷嘴;
灌肠液喷嘴为顶端封闭侧壁开孔的结构,灌肠液喷嘴顶端为圆弧形;
灌肠液喷嘴后方10~15cm的位置设置椭球形液囊,液囊为弹性材料制成,液囊与所述肛管为套管结构,液囊设置在所述肛管外层,充盈状态下液囊的直径为所述肛管直径的2~3倍,液囊长度为5cm~10cm;
所述液囊后端设置有用于注液的支管,支管注液口与注液器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学风杜晓妍李银玲魏彦华申秋霞尹晓颖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