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以及堆石混凝土坝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4757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5 0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以及堆石混凝土坝体,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堆石混凝土坝体填筑施工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堆石混凝土坝体由于模板变形而导致坝体表面不平整的技术问题。该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包括仓体以及堆石混凝土,所述仓体包括至少两堵预制模块堆砌形成的墙体,多个所述墙体合围形成所述仓体,或者多个墙体与山体或建筑物外壁面合围形成所述仓体;在所述堆石混凝土灌注于所述仓体内时所述墙体外壁面形成平整且未发生变形的坝体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提供一种表面平整、施工简单、造价较低的堆石混凝土坝体。

A stacking structure of rockfill concrete and rockfill concrete dam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以及堆石混凝土坝体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堆石混凝土坝体填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以及堆石混凝土坝体。
技术介绍
堆石混凝土技术是由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专利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技术专利授权的新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专利公开号为CN1521363A)。其施工工艺是用模板合围形成仓,然后将粒径大于300mm的块石或卵石直接入仓,形成有自然空隙的堆石体,利用无需振捣的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HighSelf-CompactingConcrete,简称HSCC),依靠其自重充填堆石体空隙,形成完整、密实的混凝土。具有低碳环保、水化热低、密实度高、稳定性好、层间抗剪能力强、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国内已建和在建的堆石混凝土坝施工中,其模板形式一般采用内拉模板或悬臂模板。内拉模板多由轻型钢模交错支立而成,采用外绑钢管和仓内拉钢筋固定。悬臂模板为整体钢面板,通过埋件系统、斜撑和受力三脚架等将其固定。本申请人发现,由于堆石混凝土中的高自密实性能混凝土流动性好,对模板的侧向压力比普通混凝土大,现有的内拉模板拼接缝多且舱内拉模钢筋多,接缝处容易漏浆,仓面退市过程中一碰撞模板和拉模钢筋导致模板变形,影响施工进度和外观质量,内拉模板受其结构影响,坝体上下游侧一定范围内无法堆石,降低了坝体堆石率,模板附近凝胶材料增多,增加成本同时容易在坝体表面产生温度裂缝。悬臂模板安装精度及技术要求高,需配备专门的吊装设备和技术人员,且受每层堆石高度限制,施工干扰较大,使用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以及堆石混凝土坝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堆石混凝土坝体由于模板变形而导致坝体表面不平整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包括仓体以及堆石混凝土,所述堆石混凝土灌注在所述仓体内;其中,所述仓体包括至少两堵预制模块堆砌形成的墙体,多个所述墙体合围形成所述仓体,或者多个墙体与山体或建筑物外壁面合围形成所述仓体;所述墙体包括至少两层层状结构,每层层状结构由至少三块预制模块拼接形成,位于下层的所述层状结构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和其上一层的所述层状结构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相互错开;不同的所述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用胶凝材料粘接;在所述堆石混凝土灌注于所述仓体内时所述墙体外壁面形成平整且未发生变形的坝体表面。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层状结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预制模块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横跨相邻两个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结构之间交错布置。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为设置在所述预制模块上的安装槽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的加强筋。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每层层状结构中的所述预制模块按照一顺一丁或者两顺一丁的排列方式设置。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模块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预制模块的高度尺寸范围为25cm~35cm,所述墙体包括层状结构数量范围为3层~5层。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模块的长宽高尺寸为50cm×30cm×30cm,所述墙体包括4层层状结构。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模块的材质为混凝土材质。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预制模块外表面均经过刷毛处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坝体,包括至少两个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所述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按照坝体的长度和高度延伸方向排列,相邻两个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的墙体之间的缝隙用胶凝材料粘接。本技术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包括仓体以及堆石混凝土,所述仓体由墙体合围形成,或者由墙体和山体或建筑物外壁合围形成;所述墙体包括至少两层层状结构,所述层状结构由至少三块预制模块拼接形成,且不同的所述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用胶凝材料粘接,采用墙体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模板,由所述预制模块堆砌形成的墙体的刚度和厚度均大于现有技术中模板的刚度和厚度使得墙体不容易变形从而保持坝体外表面的平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一顺一丁排列方式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墙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两顺一丁排列方式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墙体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预制模块示意图;图6为堆石混凝图对墙体侧压力分布图。图中,1、仓体;11、墙体;12、层状结构;13、预制模块;14、加强结构;141、安装槽;142、加强筋;2、堆石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防止由于仓体的变形导致坝体外表面不平整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包括仓体1以及堆石混凝土2,堆石混凝土2灌注在仓体1内;其中,仓体1包括至少两堵预制模块13堆砌形成的墙体11,多个墙体11合围形成仓体1,或者多个墙体11与山体或建筑物外壁面合围形成仓体1;墙体11包括至少两层层状结构12,每层层状结构12由至少三块预制模块13拼接形成,位于下层的层状结构12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13之间的缝隙和其上一层的层状结构12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13之间的缝隙相互错开;不同的预制模块13之间的缝隙用胶凝材料粘接;在堆石混凝土2灌注于仓体1内时墙体11的外壁面形成平整且未发生变形的坝体表面。具体地,胶凝材料可以是水泥;本技术提供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包括仓体1以及堆石混凝土2,仓体1由墙体11合围形成,或者由墙体11和山体或建筑物外壁合围形成;墙体11包括至少两层层状结构12,层状结构12由至少三块预制模块13拼接形成,且不同的预制模块13之间的缝隙用胶凝材料粘接,采用墙体11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模板,由预制模块13堆砌形成的墙体11的刚度和厚度均大于现有技术中模板的刚度和厚度使得墙体不容易变形从而保持坝体外表面的平整。在拱坝坝体的施工时,由于拱坝两岸地形陡峻,无法使用大仓面汽车入仓浇筑,因此本技术主要适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仓体以及堆石混凝土,所述堆石混凝土灌注在所述仓体内;其中,/n所述仓体包括至少两堵预制模块堆砌形成的墙体,多个所述墙体合围形成所述仓体,或者多个墙体与山体或建筑物外壁面合围形成所述仓体;所述墙体包括至少两层层状结构,每层层状结构由至少三块预制模块拼接形成,位于下层的所述层状结构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和其上一层的所述层状结构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相互错开;不同的所述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用胶凝材料粘接;在所述堆石混凝土灌注于所述仓体内时所述墙体外壁面形成平整且未发生变形的坝体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仓体以及堆石混凝土,所述堆石混凝土灌注在所述仓体内;其中,
所述仓体包括至少两堵预制模块堆砌形成的墙体,多个所述墙体合围形成所述仓体,或者多个墙体与山体或建筑物外壁面合围形成所述仓体;所述墙体包括至少两层层状结构,每层层状结构由至少三块预制模块拼接形成,位于下层的所述层状结构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和其上一层的所述层状结构的相邻两块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相互错开;不同的所述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用胶凝材料粘接;在所述堆石混凝土灌注于所述仓体内时所述墙体外壁面形成平整且未发生变形的坝体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层状结构中相邻的两个所述预制模块之间均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横跨相邻两个预制模块之间的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结构之间交错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石混凝土堆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设置在所述预制模块上的安装槽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旭何谨铖张全意何涛洪成克雄张文胜陈黎娄诗建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