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拱坝坝肩溶洞处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3623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拱坝坝肩溶洞处理结构,包括下层处理洞和上层处理洞;所述下层处理洞的一侧连接有溶蚀通道,上层处理洞的一侧为溶洞群;所述溶洞群的底部设有泵送管、顶部依次设置有进浆管、回浆管、排气管和排水管;泵送管、进浆管、回浆管的一端均与制浆站连接,泵送管的另一端埋入上层处理洞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分层处理的方式,结合前期岩溶探洞和地质平硐,充分探明抗力体区域的溶洞;在每层探洞内预埋泵送管、进浆管和回浆管,按照从内至外的顺序逐个回填的方式,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坝肩完好岩体;从平面范围内和空间高程上处理好坝肩溶洞群,达到保证坝体安全的抗力体山体整体性和良好的防渗性。

A treatment structure of karst cave in abutment of arch d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拱坝坝肩溶洞处理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拱坝坝肩溶洞处理结构,属于岩溶发育地区拱坝坝肩溶洞回填处理

技术介绍
随着筑坝技术的不断发展,拱坝坝肩基础处理的手段也日趋先进,对于合适的坝址条件,拱坝是一种即经济又安全的坝型,近年来随着水电开发的主战场西移,特别在西南山区,岩溶发育,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坝肩岩体出现溶洞的越发常见。由于拱坝坝肩的溶洞群存在于坝肩抗力体范围内,对于拱坝的稳定安全以及后期蓄水成败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解决坝肩溶洞的处理问题,公开号为104278667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地下溶洞的充填处理方法,其步骤包括:地质勘察、塌孔保护、钻孔、钻孔冲洗、制备气泡混合土、注浆作业上述利用工程废弃土作为气泡混合土的原料,注浆作业是通过对溶洞边界上的钻孔进行充填灌浆,再进行中部孔灌浆,满溢后提管,虽然可以对溶洞进行填充,但是由于溶洞在地层的大小、位置有差别,如果在钻进过程中对发现的所有溶洞均采用上述处理方法,不仅不利于科学及时的处理溶洞,可能会造成浆液的浪费,延长施工周期,严重时会直接导致地面沉降,塌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拱坝坝肩溶洞处理结构,包括下层处理洞(2)和上层处理洞(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处理洞(2)的一侧连接有溶蚀通道(1),上层处理洞(3)的一侧为溶洞群(10);所述溶洞群(10)的底部设有泵送管(5),顶部依次设置有进浆管(4)、回浆管(6)、排气管(7)和排水管(13);泵送管(5)、进浆管(4)、回浆管(6)的一端均与制浆站(8)连接;所述泵送管(5)、进浆管(4)、回浆管(6)、排气管(7)和排水管(13)的另一端,均埋入溶洞群(10)内;所述溶洞群(10)在大坝下游侧沿溶洞路径,间距倾斜设置有排水孔(12),排水孔(12)与排水管(13)的一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拱坝坝肩溶洞处理结构,包括下层处理洞(2)和上层处理洞(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处理洞(2)的一侧连接有溶蚀通道(1),上层处理洞(3)的一侧为溶洞群(10);所述溶洞群(10)的底部设有泵送管(5),顶部依次设置有进浆管(4)、回浆管(6)、排气管(7)和排水管(13);泵送管(5)、进浆管(4)、回浆管(6)的一端均与制浆站(8)连接;所述泵送管(5)、进浆管(4)、回浆管(6)、排气管(7)和排水管(13)的另一端,均埋入溶洞群(10)内;所述溶洞群(10)在大坝下游侧沿溶洞路径,间距倾斜设置有排水孔(12),排水孔(12)与排水管(13)的一端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拱坝坝肩溶洞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管(5)埋入溶洞群(10)内的一端分为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居浩李刚高传彬秦晓亮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