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464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其具备模块化施工的优势,免去湿作业操作,提高施工现场的整洁度,且尤其是模块之间缝隙处的保温隔音性能良好,主要由块体构成,包括主块体,上凸体,下凸体一,下凸体二,上凸体设置在主块体的上端中间位置,下凸体一设置在主块体的下端前侧,下凸体二设置在设置在主块体的下端后侧,之间形成卡入凹陷,卡入凹陷可以完全卡入在上凸体上,卡入拼接后形成的缝隙之间错位,块体内部存在连通的空腔,由于端面错位则有效提高保温隔音性能。

A structural module of energy saving and heat preservation assembly of building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
本技术涉及建筑保温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普及,很多住房建筑的保温墙体都需要后期建造,最普遍的为以加气块为建筑材料进行湿作业砌筑形成墙体,该类墙体形式施工速度快,质量轻,不对主体结构造成承重负担,且具备较良好的隔音保温效果,但是加气块形式的建筑材料的结构单一,表面为平直设置,只能采用湿作业进行砌筑施工,不具备拼装施工的优势,并且保温隔音性能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因为模块之间的缝隙处依然是保温隔音的薄弱位置,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其具备模块化施工的优势,免去湿作业操作,提高施工现场的整洁度,且尤其是模块之间缝隙处的保温隔音性能良好,主要由块体构成,所述块体为具备一定形体结构的棱角平直的结构体,块体由主块体,上凸体,下凸体一,下凸体二组成,所述上凸体设置在主块体的上端中间位置,形成上端面一,上端面二,上端面三,所述上端面一与上端面三处于主块体的上端两侧,上端面二处于上凸体的顶端,从而所述上端面二突出于上端面一与上端面三上方,并且上端面一与上端面三不处于同一平面,上端面一高于上端面三,形成错位状态,所述下凸体一设置在主块体的下端前侧,所述下凸体二设置在主块体的下端后侧,下凸体一与下凸体二之间形成卡入凹陷,并且形成下端面一,下端面二,下端面三,同时下端面一,下端面二与下端面三分别与上端面一,上端面二,上端面三相对应,即下凸体一的高度与上凸体的前侧高度相同,下凸体二的高度与上凸体的后侧高度相同,并且形成的卡入凹陷的宽度与上凸体的宽度相同,从而卡入凹陷可以完全卡入在上凸体上,卡入形成的效果是,下端面一,下端面二及下端面三分别与上端面一,上端面二及上端面三相贴靠。另外,所述主块体,上凸体,下凸体一,下凸体二相互组成为一体的整体,从而组成块体,其内部存在连通的空腔,即主块体,上凸体,下凸体一及下凸体二内均存在空腔。施工时,多个块体相互叠加卡入即可组成所需高度墙体,即处于上方的块体的卡入凹陷对应卡入到处于其下方的块体上的上凸体上,依次叠加,施工操作也相对简单。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块体组成的墙体具备较好的保温隔音性能,保证建筑使用时的节能性,由于热量传递与声音传递时需要穿过墙体,而墙体的薄弱处位于块体之间的相接处,即下端面一,下端面二及下端面三分别与上端面一,上端面二及上端面三相贴靠的位置,本技术的特点是,这些端面是相互错位的,从每一侧的贴靠端面传递时必然不能单独从该端面穿过,即必然要穿过空腔,而且三处位置的端面均错位,使得块体相接位置空腔依然能发挥作用。当然,本技术仅作为墙体结构的一部分,具体的块体的构造也不需要完全遵循于上述特征,例如,处于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块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肯定是平直状的,保证与楼板面或地面的贴合。进一步的,所述空腔采用抽真空处理,具有更优的保温隔音性能。作为改进实施例,所述空腔内填充有保温棉,可采用聚氨酯泡沫等保温材料。进一步的,所述上端面一,上端面二及上端面三上铺贴有保温贴面,下端面一,下端面二及下端面三上也铺贴有保温贴面,进一步提高块体相接位置的保温隔音性能。进一步的,所述保温贴面的外表面上涂有粘贴胶,使得块体相接处端面相互贴合,减少贴靠缝隙,提高保温隔音性能,当然,粘贴胶可以施工阶段进行涂抹,也可以材料出厂时预先涂抹,到现场后直接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纵向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改进实施例纵向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主要由块体1构成,所述块体1为具备一定形体结构的棱角平直的结构体,如图1所示,块体1由主块体2,上凸体3,下凸体一4,下凸体二5组成,所述上凸体3设置在主块体2的上端中间位置,形成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上端面三22,图2中为了便于标注,端面的标号标注在端面的侧边位置,所述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处于主块体2的上端两侧,上端面二31处于上凸体3的顶端,从而所述上端面二31突出于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上方,并且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不处于同一平面,上端面一21高于上端面三22,形成错位状态,所述下凸体一4设置在主块体2的下端前侧,所述下凸体二5设置在设置在主块体2的下端后侧,下凸体一4与下凸体二5之间形成卡入凹陷6,并且形成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下端面三51,同时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与下端面三51分别与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上端面三22相对应,即下凸体一4的高度与上凸体3的前侧高度相同,下凸体二5的高度与上凸体3的后侧高度相同,并且形成的卡入凹陷6的宽度与上凸体3的宽度相同,从而卡入凹陷6可以完全卡入在上凸体3上,卡入形成的效果是,如图3所示,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及下端面三51分别与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及上端面三51相贴靠。另外,所述主块体2,上凸体3,下凸体一4,下凸体二5相互组成为一体的整体,从而组成块体1,其内部存在连通的空腔11,即主块体2,上凸体3,下凸体一4及下凸体二5内均存在空腔11。施工时,多个块体1相互叠加卡入即可组成所需高度墙体,如图2所示,即处于上方的块体1的卡入凹陷6对应卡入到处于其下方的块体1上的上凸体3上,依次叠加,施工操作也相对简单。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块体1组成的墙体的具备较好的保温隔音性能,保证建筑使用时的节能性,由于热量传递与声音传递时需要穿过墙体,而墙体的薄弱处位于块体1之间的相接处,即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及下端面三51分别与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及上端面三22相贴靠的位置,本技术的特点是,这些端面是相互错位的,如图3所示,从每一侧的贴靠端面传递时必然不能单独从该端面穿过,即必然要穿过空腔11,而且三处位置的端面均错位,使得块体1相接位置空腔11依然能发挥作用。当然,本技术仅做为墙体结构的一部分,具体的块体1的构造也不需要完全遵循于上述特征,例如,处于最上方和最下方的块体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肯定是平直状的,保证与楼板面或地面的贴合。进一步的,所述空腔11采用抽真空处理,具有更优的保温隔音性能。做为改进实施例,所述空腔11内填充有保温棉7,如图3所示,可采用聚氨酯泡沫等保温材料。进一步的,所述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及上端面三22上铺贴有保温贴面8,如图1及图2所示,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及下端面三51上也铺贴有保温贴面8,进一步提高块体1相接位置的保温隔音性能。进一步的,所述保温贴面8的外表面上涂有粘贴胶,使得块体1相接处端面相互贴合,减少贴靠缝隙,提高保温隔音性能,当然,粘贴胶可以施工阶段进行涂抹,也可以材料出厂时预先涂抹,到现场后直接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块体(1)构成,所述块体(1)为具备一定形体结构的棱角平直的结构体,块体(1)由主块体(2),上凸体(3),下凸体一(4),下凸体二(5)组成,所述上凸体(3)设置在主块体(2)的上端中间位置,形成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上端面三(22),所述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处于主块体(2)的上端两侧,上端面二(31)处于上凸体(3)的顶端,从而所述上端面二(31)突出于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上方,并且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不处于同一平面,上端面一(21)高于上端面三(22),形成错位状态,所述下凸体一(4)设置在主块体(2)的下端前侧,所述下凸体二(5)设置在主块体(2)的下端后侧,下凸体一(4)与下凸体二(5)之间形成卡入凹陷(6),并且形成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下端面三(51),同时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与下端面三(51)分别与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上端面三(22)相对应,所述下凸体一(4)的高度与上凸体(3)的前侧高度相同,下凸体二(5)的高度与上凸体(3)的后侧高度相同,并且形成的卡入凹陷(6)的宽度与上凸体(3)的宽度相同,从而卡入凹陷(6)能够完全卡入在上凸体(3)上,另外,所述主块体(2),上凸体(3),下凸体一(4),下凸体二(5)相互组成为一体的整体,从而组成块体(1),其内部存在连通的空腔(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体的节能保温拼装施工结构模块,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块体(1)构成,所述块体(1)为具备一定形体结构的棱角平直的结构体,块体(1)由主块体(2),上凸体(3),下凸体一(4),下凸体二(5)组成,所述上凸体(3)设置在主块体(2)的上端中间位置,形成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上端面三(22),所述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处于主块体(2)的上端两侧,上端面二(31)处于上凸体(3)的顶端,从而所述上端面二(31)突出于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上方,并且上端面一(21)与上端面三(22)不处于同一平面,上端面一(21)高于上端面三(22),形成错位状态,所述下凸体一(4)设置在主块体(2)的下端前侧,所述下凸体二(5)设置在主块体(2)的下端后侧,下凸体一(4)与下凸体二(5)之间形成卡入凹陷(6),并且形成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下端面三(51),同时下端面一(41),下端面二(61)与下端面三(51)分别与上端面一(21),上端面二(31),上端面三(22)相对应,所述下凸体一(4)的高度与上凸体(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余金
申请(专利权)人:远大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