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庆安专利>正文

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2083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主要是于光源体基部设一平面的反射板,而于光源体前方设一具多个规则排列锥形尖突部的发射透光片,并于发射透光片背侧贴设一具多个凸弧部的聚焦透光片,利用该发射透光片、聚焦透光片不同折射效果,可使光源体的光线经发射透光片产生漫散发散后,再经由聚焦透光片的分别聚焦,可达到广泛范围及多方向性的增强投射效果。(*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于光源体前方设一具多个尖突部的发散透光片,再于发散透光片背侧贴设一具多个凸弧部的聚焦透光片,利用该发散透光片、聚焦透光片分别形成的折射,可使光源体的光线经发散透光片产生漫射发散后,再经由聚焦透光片的分别聚焦,以达到广泛范围及多方向性的增强投射效果。随着生活环境的复杂化与科技的进步,各种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生活中已日益普遍,举例来说为增加黑夜或暗处的照明或警示效果,人们由远古时代以火把作为活动光源,一直演进到近代手电筒、发光指挥棒等效果更佳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确实对现代人克服多变复杂的外在生活环境有极大助益,然而,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此也为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使得各种现有产品的品质、性能不断提高,也是各行业甚至全人类努力的目标。现有的用以调整照明器具投射效果的结构,揭示一具高反射面的反射板及其相关补强材料的结构,该结构的重点在于利用弧面反射,使光线朝同一方向散射,并以补强材料加强其强度,以防止其变形,但其基本上并无明显聚焦、明显加强投射的效果;另有一结构,其揭示了一正面观看时为二凸透镜,而侧面观看时为二凹透镜形态的镜片结构,该结构的重点在于利用单一镜片的形状变化,使其产生各种光线折射而形成聚集或发散的效果,此种镜片结构不但本身加工困难、成本高,且并非完全为聚焦、增强投射效果而设。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主要由反射板、光源体、发散透光片及聚焦透光片等组成。其主要是于光源体前方设一具多个邻接且规则排列锥形尖突部的发散透光片,再于发散透光片背侧贴设一具多个凸弧部的聚焦透光片,利用该发散透光片、聚焦透光片分别形成的折射效果,可使光源体的光线经发散透光片产生漫射发散后,再经由聚焦透光片的分别聚焦,可达到广泛范围及多方向性的增强投射效果。至于本技术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基本构造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较佳基本构造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应用于发光指挥棒的一实施例立体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应用于发光指挥棒的一实施例(A-A)方向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应用于发光指挥棒另一实施例(A-A)方向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应用于发光指挥棒又一实施例(A-A)方向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应用于第三刹车灯的实施例结构图。图1、图2是本技术二较佳基本构造示意图,由该二图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本技术主要包括反射板1、光源体2、发散透光片3及聚焦透光片4等部份;其中反射板1是布设于各光源体2的基部,其材质以反光性良好为佳,光源体是焊接于预设的电路板上,而光源体2则可为任何可产生光线的物体(如灯泡、发光二极体、萤光灯等),发散透光片3是遮覆于光源体2上适当高度的位置,其表面通过设置多个锥形的尖突部31而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聚焦透光片4则贴设于发散透光片3外侧,其表面配合各光源体力2间距而相对设有多个凸弧部41,使该聚焦透光片4于组合完成后可使光源体2位于其穿过焦点的延伸线上,而聚焦透光片4则可以凸弧部41背对发散透光片3(如图1所示)或以凸弧部42接触发散透光片3(如图2所示)等二种形态与发散透光片3形成接合,其中发散透光片3与聚焦透光片4是以预设的断面形状由内向外将光源体包覆于中心位置(其断面呈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利用上述结构,可使光源体2所发出的光线先经由反射板1的反射而全部向发散透光片3投射,而该些光线经由发散透光片3凹凸不平的表面产生不同折射后,形成漫射穿透的状态,该漫射穿透的光线经由聚焦透光片4以各凸弧部41(或凸弧部42)聚焦后,可自然产生增加投射强度的效果。图3、图4、图5、图6是本技术应用于发光指挥棒的各种不同实施例立体结构图和(A-A)方向剖视图,由该些图示可看出一般发光指挥棒5包括握把51、透光壳体52等二部份,其中透光壳体52主要产生警示或照明光线的位置,该透光壳体52内的断面可如图4所示,二电路板521垂直交叉设置于透光壳体52的中心线上,电路板521的二侧面则分设有多个等间距排列的光源体2,且于各光源体2的基侧(即电路板521的表侧)布设有反射板1,再于光源体2外周侧包覆一方形发散透光片32,并使该发散透光片32的各边分别平行于电路板521,而发散透光片32外周另贴设一聚焦透光片43,通过前述发散透光片32、聚焦透光片43产生的漫射穿透与聚焦的作用,可使透光壳体52向周缘四方形成增强投射的效果;图5则是电路板522于透光壳体52内中心呈三角形排列,而光源体2则均布于电路板522表面,光源体2的基部与上方分别由内向外设有反射板1、发散透光片33及聚焦透光片44分别平行于电路板522,如此可使光源体2的光线自透光壳体52内向聚焦透光片44各边平面方向形成增加投射强度的效果;图6又是一平面电路板523设于透光壳体53的中心线上,各光源体2分布于该电路板523的二侧,反射板1则设于各光源体2的基部并平行于电路板523,二半圆形发散透光片34及聚焦透光片45则呈圆形包覆于电路板523与透光壳体52之间,通过发散透光片34、聚焦透光片45产生的漫射穿透与聚焦的作用,可使透光壳体52向周缘呈放射状形成增强投射的效果。图7是本技术应用于第三刹车灯实施例结构图,由图示可知,应用时可直接将光源体21设置于第三刹车灯的壳体6内,并以一具尖突部351的发散透光片35与一具凸弧部461的聚焦透光片46分别由内而外遮盖壳体6的开口部位,通过该发散透光片35与该聚焦透光片46产生的漫射穿透与聚焦的作用,可使该第三刹车灯向外形成增强投射的警示效果。由上所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具有可按需要产生各种方向光线增强投射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由反射板(1)、光源体(2)、发散透光片(3)及聚焦透光片(4)等部分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反射板(1)是设于各光源体(2)的基部,发散透光片(3)遮覆于光源体(2)上的位置,其表面设置多个尖突部(31),聚焦透光片(4)贴设于发散透光片(3)外侧,其表面配合各光源体(2)间距相对设有多个凸弧部(4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源体(2)为灯泡、发光二极体或萤光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光源体(2)是焊接于预设的电路板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发散透光片(3)与聚焦透光片(4)是以断面形状将光源体(2)包覆于中心位置。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断面形状呈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发散透光片(3)上的多个尖突部(31)是呈锥形。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主要是于光源体基部设一平面的反射板,而于光源体前方设一具多个规则排列锥形尖突部的发射透光片,并于发射透光片背侧贴设一具多个凸弧部的聚焦透光片,利用该发射透光片、聚焦透光片不同折射效果,可使光源体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增强投射强度的光源结构,由反射板(1)、光源体(2)、发散透光片(3)及聚焦透光片(4)等部分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反射板(1)是设于各光源体(2)的基部,发散透光片(3)遮覆于光源体(2)上的位置,其表面设置多个尖突部(31),聚焦透光片(4)贴设于发散透光片(3)外侧,其表面配合各光源体(2)间距相对设有多个凸弧部(4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庆安
申请(专利权)人:刘庆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