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1848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包括:针管、移动板、推杆、压力传感器、第一弹性件、套筒、下固定板、上固定板、连接杆、电磁铁、推动板、引导柱、移动柄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针管套装于移动板上,所述推杆底端与移动板固定连接,且顶端位于套筒内,其顶端设置有凸缘,所述套筒安装于下固定板底端,所述压力传感器嵌装于套筒内部,且位于其底端,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于套筒内部,其顶端与推杆凸缘下壁面相连接,底端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所述下固定板安装于套筒上,所述上固定板安装于下固定板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实验器械技术领域,该装置设计合理,使用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方便拆卸与安装。

A mouse bladder empty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物实验器械
,具体为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小鼠膀胱排空装置,需要通过人工将小鼠膀胱内的尿液或者注射液,通过静脉滞留针以及针管将其抽出体外,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因为难以将其内部液体抽取干净导致实验的可参考价值低,并且在抽取时,有可能因为实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液体泄漏等情况,如果泄露的液体接触实验人员的皮肤,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等症状,长时间的操作也容易使实验人员造成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小鼠膀胱排空装置,通过静脉滞留针以及针管将其抽出体外,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因为难以将其内部液体抽取干净导致实验的可参考价值低,并且在抽取时,有可能因为实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液体泄漏等情况。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包括:针管、移动板、推杆、压力传感器、第一弹性件、套筒、下固定板、上固定板、连接杆、电磁铁、推动板、引导柱、移动柄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针管套装于移动板上,所述推杆底端与移动板固定连接,且顶端位于套筒内,其顶端设置有凸缘,所述套筒安装于下固定板底端,所述压力传感器嵌装于套筒内部,且位于其底端,所述第一弹性件安装于套筒内部,其顶端与推杆凸缘下壁面相连接,底端与压力传感器相连接,所述下固定板安装于套筒上,所述上固定板安装于下固定板上方,所述引导柱安装于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且分布于四个角落,所述移动柄嵌装于上固定板内,且贯穿上固定板,其顶端设有凸缘,所述推动板安装于移动柄上,且位于其底端,所述连接杆安装于推动板与套筒之间,且贯穿于套筒顶端,所述电磁铁安装于下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装于移动柄上,且位于上固定板上方。优选的,所述套筒呈空腔柱体结构,其顶端与底端各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用于贯穿连接杆以及推杆。优选的,所述移动板上设有密封垫,该密封垫用于密封,避免在推动移动板时进入空气,减少压力。优选的,所述套筒内壁面设有助滑垫,该助滑垫用于当推杆进行上下移动时减少摩擦力。优选的,所述推动板呈矩形状结构,安装于移动柄底端,且安装于连接杆顶端,该推动板用于推动连接杆。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小鼠膀胱排空装置设计合理,使用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方便拆卸与安装,解决了现有的小鼠膀胱排空装置,需要人工通过针管将小鼠膀胱内的尿液或者注射液抽出体外,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因为难以将其内部液体抽取干净导致实验的可参考价值低,并且在抽取时,有可能因为实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液体泄漏等情况,如果泄露的液体接触实验人员的皮肤,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等症状,长时间的操作也容易使实验人员造成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针管;2、移动板;3、推杆;4、压力传感器;5、第一弹性件;6、套筒;7、下固定板;8、上固定板;9、连接杆;10、电磁铁;11、推动板;12、引导柱;13、移动柄;14、第二弹性件;15、密封垫;16、助滑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列为本案中的推动板以及移动柄形状以及材质的说明;推动板: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该推动板呈矩形状,安装于移动柄底端,且与连接杆顶端相连接。移动柄:由合金材料制成,该移动柄下半部呈圆柱状,顶端设有凸缘,该凸缘呈圆柱状,且贯穿于上固定板。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及编码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再对电气控制做说明。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根据说明书附图1-3可知,本案是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其主要包括:针管1、移动板2、推杆3、压力传感器4、第一弹性件5、套筒6、下固定板7、上固定板8、连接杆9、电磁铁10、推动板11、引导柱12、移动柄13以及第二弹性件14,连接关系如下:针管1套装于移动板2上,推杆3底端与移动板2固定连接,且顶端位于套筒6内,其顶端设置有凸缘,套筒6安装于下固定板7底端,压力传感器4嵌装于套筒6内部,且位于其底端,第一弹性件5安装于套筒6内部,其顶端与推杆3凸缘下壁面相连接,底端与压力传感器4相连接,下固定板7安装于套筒6上,上固定板8安装于下固定板7上方,引导柱12安装于上固定板8与下固定板7之间,且分布于四个角落,移动柄13嵌装于上固定板8内,且贯穿上固定板8,其顶端设有凸缘,推动板11安装于移动柄13上,且位于其底端,连接杆9安装于推动板11与套筒6之间,且贯穿于套筒6顶端,电磁铁10安装于下固定板7上,第二弹性件14套装于移动柄13上,且位于上固定板8上方。通过上述总体情况可知,在使用的时候,通过套筒6底端卡住注射器的外沿,通过电磁铁10控制推动板11以及连接杆9上下移动,从而促使移动板2进行上下移动,在移动板2向上移动时将小鼠膀胱内的液体进行排空,并通过控制压力传感器4控制收取量,使其达到最佳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小鼠膀胱排空装置,需要人工通过针管1将小鼠膀胱内的尿液或者注射液抽出体外,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因为难以将其内部液体抽取干净导致实验的可参考价值低,并且在抽取时,有可能因为实验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液体泄漏等情况,如果泄露的液体接触实验人员的皮肤,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等症状,长时间的操作也容易使实验人员造成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套筒6呈空腔柱体结构,其顶端与底端各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用于贯穿连接杆9以及推杆3。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移动板2上设有密封垫15,该密封垫15用于密封,避免在推动移动板2时进入空气,减少压力。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套筒6内壁面设有助滑垫16,该助滑垫16用于当推杆3进行上下移动时减少摩擦力。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推动板11呈矩形状结构,安装于移动柄13底端,且安装于连接杆9顶端,该推动板11用于推动连接杆9。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弹性件为弹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包括:针管(1)、移动板(2)、推杆(3)、压力传感器(4)、第一弹性件(5)、套筒(6)、下固定板(7)、上固定板(8)、连接杆(9)、电磁铁(10)、推动板(11)、引导柱(12)、移动柄(13)以及第二弹性件(14),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1)套装于移动板(2)上,所述推杆(3)底端与移动板(2)固定连接,且顶端位于套筒(6)内,其顶端设置有凸缘,所述套筒(6)安装于下固定板(7)底端,所述压力传感器(4)嵌装于套筒(6)内部,且位于其底端,所述第一弹性件(5)安装于套筒(6)内部,其顶端与推杆(3)凸缘下壁面相连接,底端与压力传感器(4)相连接,所述下固定板(7)安装于套筒(6)上,所述上固定板(8)安装于下固定板(7)上方,所述引导柱(12)安装于上固定板(8)与下固定板(7)之间,且分布于四个角落,所述移动柄(13)嵌装于上固定板(8)内,且贯穿上固定板(8),其顶端设有凸缘,所述推动板(11)安装于移动柄(13)上,且位于其底端,所述连接杆(9)安装于推动板(11)与套筒(6)之间,且贯穿于套筒(6)顶端,所述电磁铁(10)安装于下固定板(7)上,所述第二弹性件(14)套装于移动柄(13)上,且位于上固定板(8)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鼠膀胱排空装置,包括:针管(1)、移动板(2)、推杆(3)、压力传感器(4)、第一弹性件(5)、套筒(6)、下固定板(7)、上固定板(8)、连接杆(9)、电磁铁(10)、推动板(11)、引导柱(12)、移动柄(13)以及第二弹性件(14),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管(1)套装于移动板(2)上,所述推杆(3)底端与移动板(2)固定连接,且顶端位于套筒(6)内,其顶端设置有凸缘,所述套筒(6)安装于下固定板(7)底端,所述压力传感器(4)嵌装于套筒(6)内部,且位于其底端,所述第一弹性件(5)安装于套筒(6)内部,其顶端与推杆(3)凸缘下壁面相连接,底端与压力传感器(4)相连接,所述下固定板(7)安装于套筒(6)上,所述上固定板(8)安装于下固定板(7)上方,所述引导柱(12)安装于上固定板(8)与下固定板(7)之间,且分布于四个角落,所述移动柄(13)嵌装于上固定板(8)内,且贯穿上固定板(8),其顶端设有凸缘,所述推动板(11)安装于移动柄(13)上,且位于其底端,所述连接杆(9)安装于推动板(11)与套筒(6)之间,且贯穿于套筒(6)顶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健林天歆何志华王博于浩范新祥杨美华钟文龙侯伟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