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厨房小家,特别是一种加热杯体,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中,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能够复用加热管对水管和杯体基体进行加热,有效提升加热效率,也可以利用水管对杯体基体进行降温。
A heating cup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杯体
本技术涉及厨房小家电部件,特别是一种加热杯体。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加热杯体,比如豆浆机的加热杯体,包含不锈钢内杯、导热铝板和加热管,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热管对杯体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制浆,从而达到更好的粉碎效果。而在此过程中,一般加入杯体中的水是常温水,由此,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将常温水在杯体内加热至需求温度,则需要较多的加热时间,从而增大了制浆的周期,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还有一种食品加工机,其设置相应即热装置,进入杯体内的水通过即热装置先进行预热再加入到杯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加热的时间,但是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尤其是豆浆制作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熬煮,所以其在杯体上也设置了相应的加热装置,这样,使得食品加工机需要设置多个加热装置,控制两个加热系统,降低了加热装置的使用效率,使其工作单一,导致成本增加很多,而且结构系统均较为复杂。同时,上述的现有技术,也都同时存在制备的豆浆不能及时饮用的问题,由于豆浆在制备过程中是需要加热熬煮的,所以制备的豆浆都为高温饮品,从而用户不能及时进行饮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加热杯体。可以解决食品加工机加工时长效率、成本、以及适于即饮等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杯体,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中: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进一步的,所述水管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杯体内部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一体成型,且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中。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包括多个加热管和/或多个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间隔设置;或者,所述加热管在所述杯体基体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和/或所述水管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单圈加热管与单圈水管间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杯体基体的外侧腔壁上,所述加热管上部设有水管。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壁厚不大于1mm,所述水管的外径不大于8mm。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上设有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所述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上设有加热熔断体、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源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包括绝缘磁珠和连接针,所述绝缘磁珠伸出所述温度控制组件的外部距离为L1,3mm≤L1≤10mm。进一步的,所述水管设有用于水流通的外部连接口,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绝缘磁珠的水平距离为L2,10mm≤L2≤20mm,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连接针的水平距离为L3,8mm≤L3≤15mm。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由于水管是沿着加热管的设置轨迹设置且两者热传导连接,所以加热管在加热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对水管进行加热,而两者均设置于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这样势必可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对杯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其原因是,加热管和水管其控制为两路单独的,就是说可以同时发生工作,也可以是单独工作,所以可以通过加热管对杯体进行加热,也可以通过水管的水对杯体进行降温。在杯体基体上形成了温度控制组件,且增加了加热管的复用功能,同时利用了水管的冷却功能。也就是说,温度控制组件实质是可以有多种的工作组合模式,加热管可以对单独对杯体、水管进行加热,也可以同时对杯体、水管进行加热,这个表面上看是一样,实质上是通过水路与杯体内是否有水来决定。如此,可以通过水管给杯体内进水,在进水过程中就已经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同时加热管又对已经进入杯体内的水加热,这样相当于复用了加热管,提升的加热管的利用效率,缩短了加热时间,整体减少了食品加工机制备食品的时间。在食品制备结束后,加热管停止,通过水管内的水,可以对杯体内的食品进行降温,当然此时,水管内的水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流通的,流通的话,也仅需再水管出水位置设置相应的选择阀门,使得水管出的水不再进入杯体内即可。另外,也可以通过该结构实现即饮热水功能,而且可以使得即饮热水不通过杯体内可以直接排至接水杯中,避免了一般食品加工机即饮热水在杯体内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杯体内食品制备残留的气味进入即饮热水中。当然也仅需设置相应的选通阀门即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加热杯体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加热杯体,所述杯体1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11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21,沿所述加热管21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11的腔壁上设有水管22,所述加热管21与所述水管22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2,所述温度控制组件2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由于水管是沿着加热管的设置轨迹设置且两者热传导连接,所以加热管在加热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对水管进行加热,而两者均设置于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这样势必可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对杯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其原因是,加热管和水管其控制为两路单独的,就是说可以同时发生工作,也可以是单独工作,所以可以通过加热管对杯体进行加热,也可以通过水管的水对杯体进行降温。也就是说,加热管与水管形成可以对杯体内液体进行加热、降温的温度控制组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管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杯体内部连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水管给杯体内进水,在进水过程中就已经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同时加热管又对已经进入杯体内的水加热,这样相当于复用了加热管,提升的加热管的利用效率,缩短了加热时间,整体减少了食品加工机制备食品的时间。当然,所述水管此时肯定需要设置进水口,通过进水口使得用于制备食品的水进入杯体内部,至于供水的方式不是本申请的主要技术方案,可以是直接与外部的自来水或者其他供水源连接,也可以是在食品加工机中设置相应的供水水箱,在此不在一一赘述,同时对于出水口与杯体内部连通的方式,可以是在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置相应的进水孔,也可以是在杯体上设置杯盖或者机头,通过杯盖或者机头连通杯体内部从而进水。而在本实施例中,制浆完成后,可以通过在水管内充水,从而给杯体进行降温,从而使得制备的食品可以即饮。此时可以是在出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杯体,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杯体,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杯体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一体成型,且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包括多个加热管和/或多个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间隔设置;
或者,所述加热管在所述杯体基体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和/或所述水管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单圈加热管与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宁,刘超,胡欣茂,黄启浪,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