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075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处理垃圾系统,包括收圾粉碎系统、智能分质系统、联网输送系统和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所述收圾粉碎系统,从顶端设置安检网收圾粉碎系统与分质脱污囊连接,所述联网输送系统,脱污囊通过联网输送与藏肥层相互连接,把脱污囊分质所生产的肥料直接输送给植物消化,达到污水零排放。本装置采用新型结构设计,地下设点因地布网,把垃圾从源头分离粉碎入囊物理分解,进行全自动化循环回收利用,较传统分级收圾、连环运送集中处理方式,具有人力省、成本低、利效高、零排放无污染特点,拥有垃圾革命性奇果,意义深远。

A kind of underground intelligent waste disposal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垃圾处理
,具体为一种智能脱污囊垃圾处理用系统。
技术介绍
垃圾处理指的是对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处理后的垃圾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但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和号召,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针对不同的垃圾种类进行分类处理和利用,而在日常生活中,干垃圾和湿垃圾总量较多,湿垃圾主要包括厨余垃圾和果皮类垃圾,干垃圾主要包括砖瓦陶瓷、污损纸张和塑料等,所以如何对干湿垃圾进行分离处理并进行有效利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垃圾分类处理的不断推广,在实际分类回收和利用操作过程中存在下述问题:1.现有的干湿垃圾分离多在垃圾产生且混杂后,再对混合的垃圾进行分类,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高,并且居民自己分类,易出现分类出错,垃圾站统一分类工作量又过大,即使分类后,也无法便捷的对湿垃圾进行有效的利用,还是需要按照现有的处理模式,运输集中到特定的处理地点后,再进行同一处理,无法进行单位分区内的模块化高效处理;2.现有的一些湿垃圾粉碎产品,可以将厨余垃圾粉碎并直接排入城市排污管道,虽然可以减少干湿垃圾分类的工作量,但是排入城市排污管道的厨余垃圾无法回收利用,并且含有的油类易对水体造成污染,粉碎后的湿垃圾排入水体也易滋生有害细菌。所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无法进行单位分区内的模块化高效处理,厨余垃圾粉碎直接排入城市排污管道易对水体造成污染且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包括收圾粉碎系统、智能分质系统、联网输送系统和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所述收圾粉碎系统顶端设置为折叠安检网,且折叠安检网安装在槽体顶部开口处,并且槽体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垃圾进口,同时垃圾进口下方设置有智能打碎机本体,所述智能打碎机本体下方设置有漏网,且漏网下方固定有机缸,所述槽体底端固定有排污管,且排污管与污水回购管网相互连接,所述槽体下方边侧设置有废塑回收软化室,且软化室内固定有安装网板,并且软化室边侧开设有密封门,同时安装网板上固定有电热棒,所述智能分质系统起始端设置有进污管,且进污管与污水回购管网相互连接,并且进污管贯穿升降体和脱污囊体,所述升降体边侧与密封圈贴合,且密封圈外侧与脱污囊体内壁贴合,所述升降体顶部和脱污囊体内均安装有排油管、泄压排气管、液压臂杆和主排肥管,且脱污囊体底部中心安装有分流排肥管,所述主排肥管和分流排肥管相互连接,且主排肥管和分流排肥管末端均与联网输送系统相互连接,所述联网输送系统设置为运送管网,且运送管网末端与浮土层相互连接,所述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顶部设置为浮土层,且浮土层下方设置有藏肥层,所述主排肥管和污水回购管网均与液压臂杆相互连接。优选的,所述折叠安检网包括合页、固定柱、连接轴承、轨迹窗和侧螺栓,且折叠安检网中心处安装有合页,并且折叠安检网边侧固定有固定柱和侧螺栓,所述固定柱与连接轴承内圈固定,且连接轴承外圈固定在轨迹窗内,所述轨迹窗内壁与侧螺栓贴合,且轨迹窗开设在槽体顶部。优选的,所述折叠安检网关于垃圾进口中心对称分布有2个,且2个折叠安检网通过合页构成转动机构,并且细密不锈钢丝网制成的折叠安检网通过固定柱和连接轴承与轨迹窗构成转动机构,同时轨迹窗与侧螺栓为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呈阵列密集固定在安装网板上,且安装网板为密集开设有孔洞的不锈钢丝网。优选的,所述密封圈为橡胶材质圆环状结构,且密封圈的内侧与升降体外侧粘接固定,并且密封圈与脱污囊体内壁紧密贴合。优选的,所述升降体通过液压臂杆与脱污囊体构成伸缩结构,且液压臂杆关于升降体中心对称分布,并且升降体底部开设有正视剖面边缘为弧形的空槽结构。优选的,所述脱污囊体为钢混密封筒状结构,且脱污囊体与分流排肥管为焊接连接,并且脱污囊体被长度为40m的排油管贯穿,同时脱污囊体内外层之间密集填充有混凝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干湿垃圾处理用智能脱污囊系统,公开了一种垃圾从源头分理转化为圾能源体系,自动化智能脱污,按需配置,自产自化原则,实现无圾城市运行系统,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装置可以将湿垃圾与干垃圾分离,并对分离后的湿垃圾进行处理和回收利用,较传统大量运输集中处理的方式,成本更低,且可以密集设置在生活区,能够对湿垃圾进行有效的利用,对环境也没有污染;1.折叠安检网、合页、轨迹窗、侧螺栓、垃圾进口、槽体、智能打碎机本体、漏网、机缸和排污管组成的结构,可以在居民家中,就将厨余垃圾与干垃圾分开,并对处于垃圾进行粉碎,且可以将粉碎后的处于垃圾排入系统的管路中,便于回收利用,也便于区域模块化高效处理,而废塑回收软化室和电热棒可以对一些污损塑料进行软化集中收集;2.污水回购管网、进污管、排油管、泄压排气管、脱污囊体、主排肥管、分流排肥管、藏肥层和浮土层,可以对含有粉碎后厨余垃圾的污水进行回收发酵,不仅可以利用发酵后的液体进行植物增肥,而且可以对浮油以及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折叠安检网水平状态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热棒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折叠安检网水平状态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脱污囊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升降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折叠安检网;101、合页;102、固定柱;103、连接轴承;104、轨迹窗;105、侧螺栓;2、垃圾进口;3、槽体;4、智能打碎机本体;5、漏网;6、机缸;7、排污管;701、污水回购管网;8、废塑回收软化室;801、安装网板;802、密封门;9、电热棒;10、进污管;11、排油管;12、泄压排气管;13、液压臂杆;14、密封圈;15、升降体;16、脱污囊体;17、主排肥管;1701、分流排肥管;1702、运送管网;18、藏肥层;19、浮土层;20、收圾粉碎系统;21、智能分质系统;22、联网输送系统;23、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包括折叠安检网1、合页101、固定柱102、连接轴承103、轨迹窗104、侧螺栓105、垃圾进口2、槽体3、智能打碎机本体4、漏网5、机缸6、排污管7、污水回购管网701、废塑回收软化室8、安装网板801、密封门802、电热棒9、进污管10、排油管11、泄压排气管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包括收圾粉碎系统(20)、智能分质系统(21)、联网输送系统(22)和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23),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圾粉碎系统(20)顶端设置为折叠安检网(1),且折叠安检网(1)安装在槽体(3)顶部开口处,并且槽体(3)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垃圾进口(2),同时垃圾进口(2)下方设置有智能打碎机本体(4),所述智能打碎机本体(4)下方设置有漏网(5),且漏网(5)下方固定有机缸(6),所述槽体(3)底端固定有排污管(7),且排污管(7)与污水回购管网(701)相互连接,所述槽体(3)下方边侧设置有废塑回收软化室(8),且软化室(8)底部固定有安装网板(801),并且软化室(8)边侧开设有密封门(802),同时安装网板(801)上固定有电热棒(9),所述智能分质系统(21)起始端设置有进污管(10),且进污管(10)与污水回购管网(701)相互连接,并且进污管(10)贯穿升降体(15)和脱污囊体(16),所述升降体(15)边侧与密封圈(14)贴合,且密封圈(14)外侧与脱污囊体(16)内壁贴合,所述升降体(15)顶部和脱污囊体(16)内均安装有排油管(11)、泄压排气管(12)、液压臂杆(13)和主排肥管(17),且脱污囊体(16)底部中心安装有分流排肥管(1701),所述主排肥管(17)和分流排肥管(1701)相互连接,且主排肥管(17)和分流排肥管(1701)末端均与联网输送系统(22)相互连接,所述联网输送系统(22)设置为运送管网(1702),且运送管网(1702)末端与藏肥层(18)相互连接,所述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23)顶部设置为浮土层(19),且浮土层(19)下方设置有藏肥层(18),所述主排肥管(17)和污水回购管网(701)均与液压臂杆(13)相互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包括收圾粉碎系统(20)、智能分质系统(21)、联网输送系统(22)和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23),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圾粉碎系统(20)顶端设置为折叠安检网(1),且折叠安检网(1)安装在槽体(3)顶部开口处,并且槽体(3)底部开口处设置有垃圾进口(2),同时垃圾进口(2)下方设置有智能打碎机本体(4),所述智能打碎机本体(4)下方设置有漏网(5),且漏网(5)下方固定有机缸(6),所述槽体(3)底端固定有排污管(7),且排污管(7)与污水回购管网(701)相互连接,所述槽体(3)下方边侧设置有废塑回收软化室(8),且软化室(8)底部固定有安装网板(801),并且软化室(8)边侧开设有密封门(802),同时安装网板(801)上固定有电热棒(9),所述智能分质系统(21)起始端设置有进污管(10),且进污管(10)与污水回购管网(701)相互连接,并且进污管(10)贯穿升降体(15)和脱污囊体(16),所述升降体(15)边侧与密封圈(14)贴合,且密封圈(14)外侧与脱污囊体(16)内壁贴合,所述升降体(15)顶部和脱污囊体(16)内均安装有排油管(11)、泄压排气管(12)、液压臂杆(13)和主排肥管(17),且脱污囊体(16)底部中心安装有分流排肥管(1701),所述主排肥管(17)和分流排肥管(1701)相互连接,且主排肥管(17)和分流排肥管(1701)末端均与联网输送系统(22)相互连接,所述联网输送系统(22)设置为运送管网(1702),且运送管网(1702)末端与藏肥层(18)相互连接,所述植物食堂接纳消化系统(23)顶部设置为浮土层(19),且浮土层(19)下方设置有藏肥层(18),所述主排肥管(17)和污水回购管网(701)均与液压臂杆(13)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智能脱污囊分质处理垃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安检网(1)包括合页(101)、固定柱(102)、连接轴承(103)、轨迹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行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潜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