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钻头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8888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5: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钻头测量装置,包括:其中形成有钻井液通道的分别与螺杆和钻头连接的短节本体;设置在短节本体的外壁上的电阻率测量模块,其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获取随钻测量作业中钻头实时到达位置处的地层电阻率数据;设置在短节本体的外壁上的无线短传模块,其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接收地层电阻率数据,并将地层电阻率数据发送至螺杆上方的外部设备中;和分别与电阻率测量模块和无线短传模块连接的总控模块,其交替发送有效的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充分利用近钻头短节上的空间,实现了具有一定探测深度的电阻率测量及无线跨螺杆短传的功能,对于钻井轨迹的调整和钻进安全非常有利。

A near bit measu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钻头测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勘探开发的随钻测量领域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近钻头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不断进行,早期的常规油气藏已经开发接近尾声,目前已经向开发非常规油气藏、复杂油气藏等方面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现今,对这些复杂油气藏,水平井工艺等钻井工艺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油气井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地质导向技术来提高钻遇率和泻油面积,对提高单井产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地质导向施工对随钻测量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测量点距离钻头越近越好,如果能够在螺杆下方则为最佳。由于螺杆的特殊结构,不利于电缆穿过,因此近钻头短节一般需要有一个跨螺杆的无线短传装置,将测量的信号传输到螺杆上方,再经过有线方式传输到泥浆脉冲起,然后再传输到地面。由于受到钻井时钻具组合的要求以及狗腿度的限制,安装在钻头上方并且位于螺杆下方的近钻头短节的长度一般都不能超过1米。这个长度比常规随钻仪器动辄10米以上,将极大限制近钻头短节内部能够设计安装测量传感器结构,特别是对电磁波电阻率这样需要多个线圈构成线圈系才可以进行地层电阻率测量的模块。按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钻头测量装置,包括:/n其中形成有钻井液通道的短节本体,所述短节本体构成为分别与螺杆和钻头连接;/n设置在所述短节本体的外壁上的电阻率测量模块,所述电阻率测量模块构成为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获取随钻测量作业中钻头实时到达位置处的地层电阻率数据;/n设置在所述短节本体的外壁上的无线短传模块,所述无线短传模块构成为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接收所述地层电阻率数据,并将所述地层电阻率数据发送至所述螺杆上方的外部设备中;和/n分别与所述电阻率测量模块和所述无线短传模块连接的总控模块,所述总控模块构成为交替发送有效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钻头测量装置,包括:
其中形成有钻井液通道的短节本体,所述短节本体构成为分别与螺杆和钻头连接;
设置在所述短节本体的外壁上的电阻率测量模块,所述电阻率测量模块构成为在第一控制信号的作用下获取随钻测量作业中钻头实时到达位置处的地层电阻率数据;
设置在所述短节本体的外壁上的无线短传模块,所述无线短传模块构成为在第二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接收所述地层电阻率数据,并将所述地层电阻率数据发送至所述螺杆上方的外部设备中;和
分别与所述电阻率测量模块和所述无线短传模块连接的总控模块,所述总控模块构成为交替发送有效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率测量模块包括:
安装在紧邻所述钻头的第二凹槽内的信号发生器,所述信号发生器用于在通入交变电流信号后发射相应的感应电磁波信号;
安装在紧邻所述螺杆的第一凹槽内的第一接收器,所述第一接收器进一步设置在靠近所述螺杆处,构成为在所述感应电磁波信号的影响下产生对应地层位置处的第一感应电流信号;
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的靠近所述信号发生器的第二接收器,所述第二接收器构成为在所述感应电磁波信号的影响下产生对应地层位置处的第二感应电流信号;和
设置在所述第二接收器与所述信号发生器之间的电阻率测量控制器,所述电阻率测量控制器构成为在向所述信号发生器发送所述交变电流信号后,接收所述第一感应电流信号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流信号,并计算出所述地层电阻率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短传模块包括:
与所述电阻率测量控制器连接的短传控制器,所述短传控制器从所述电阻率测量控制器中获取所述地层电阻率数据;和
设置在所述第一接收器和所述第二接收器之间的短传发射器,所述短传发射器进一步与所述短传控制器连接,构成为在通入从所述短节控制器处获得的交变电流后,发射用于将所述短传控制器中的地层电阻率数据传输至所述外部设备中的短传电磁波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倪卫宁郑奕挺闫立鹏米金泰李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