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对接方法及钢筋对接组件技术

技术编号:23188688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5: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钢筋对接方法及钢筋对接组件。将挤压套套设在两根待连接的钢筋上,将两根钢筋靠近至两根钢筋的端部距离D1,D1大于定位环的宽度,将两根钢筋同轴固定;将主连接件放在两根钢筋的连接处,并将定位环从两根钢筋的端部之间穿过,使得主连接件的两侧的内壁分别与两根钢筋的外表面贴合;将拼接板从定位环中穿过并放置在主连接件的梭形开口处,使拼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主连接件的两端对齐;将两个挤压套分别从连接套的两端套在连接套上;将挤压工具的固定叉和活动叉分别从两侧套在两根钢筋上并依靠其顶推部分别两个挤压套顶推配合;启动挤压工具的伸缩缸直至将两个挤压套顶推至与定位环接触,完成连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点。

A method of steel bar butt joint and steel bar butt joint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对接方法及钢筋对接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筋对接方法及钢筋对接组件。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中常常遇到钢筋之间相互连接的问题,一般采用焊接方式,将相邻两根钢筋的端部焊接在一起,但焊接方式很难保证连接的质量,而且在高空作业时受施工现场空间限制,施工难度较大,且存在安全隐患,焊接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后续出现了许多免焊接的钢筋连接方式,一般分为螺纹套筒连接、灌浆接头连接和冷挤压径向连接等方式。其中,螺纹连接主要是通过在钢筋上加工出螺纹,通过套筒内螺纹将钢筋拧紧达到连接效果,该方式需要对钢筋的端部进行加工,增加了工序,浪费工时,而且由于钢筋的误差范围较大,螺纹加工质量很难保证,导致现场安装质量难以控制。灌浆接头方式则是通过在套筒内关注专用水泥灌浆料与螺纹钢筋连接,待浆料凝结后达到连接效果,该方式需要预制水泥浆料,现场施工时难以控制浆料的使用周期,且工作人员需特殊培训,工艺繁琐,质量难以控制。传统冷挤压套筒径向连接通过挤压机将连接套筒沿径向挤压,使套筒变形,与钢筋相互咬合,达到连接的目的,该方式对现场赶紧同轴度要求更高,且挤压时在接头处易产生弯折,难控制,挤压机比较笨重,仅适用单根连接,且连接效率低下、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钢筋对接组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钢筋对接组件进行钢筋对接的钢筋对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钢筋对接组件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钢筋对接组件包括连接套、挤压套和挤压工具,连接套包括由套筒沿一侧开出梭形开口的主连接件以及用于安装在梭形开口处的梭形的拼接板,拼接板与主连接件之间形成供两者向其内变形的变形缝隙,连接套具有一定弹性;挤压套的内径小于所述主连接件的外径,挤压套包括两个,分别从连接套的两端套上以挤压主连接件和拼接板使其向所述变形缝隙内变形;挤压工具包括伸缩缸、固定叉和活动叉,固定叉与伸缩缸的缸体相对固定,活动叉与伸缩缸的伸缩杆相对固定,固定叉和活动叉均具有用于卡在钢筋上的U形的顶推部,U形的开口的宽度大于钢筋的直径且小于挤压套的外径。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主连接件的外部中间固定套设有定位环,定位环的外径与所述挤压套的外径一致。一方面可对挤压套进行定位,另一方面确保挤压后外表面平齐。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梭形开口的最窄处的宽度大于钢筋的直径。确保主连接件无需从钢筋的端部轴向套入,直接从径向即可套入,操作更加方便。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挤压套的内表面为锥面,两挤压套的锥面自相互靠近的一端向另一端直径逐渐缩小。依靠锥面对连接套进行挤压时具有更好的挤压效果,确保连接套与钢筋贴合更加紧密。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连接套的内表面上沿环形设有防滑凸牙。防滑凸牙的设置使得连接套与钢筋可以相互咬合,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滑连接效果。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连接套的材质为钢材。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定位环与主连接件通过焊接固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伸缩缸为气缸。本专利技术的钢筋对接方法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钢筋对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挤压套套设在两根待连接的钢筋上,将两根钢筋靠近至两根钢筋的端部距离D1,D1大于定位环的宽度,将两根钢筋同轴固定;S2、将主连接件放置在两根钢筋的连接处,并将定位环从两根钢筋的端部之间穿过,使得主连接件的两侧的内壁分别与两根钢筋的外表面贴合;S3、将拼接板从定位环中穿过并放置在主连接件的梭形开口处,使拼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主连接件的两端对齐;S4、将两个挤压套分别从连接套的两端套在连接套上;S5、将挤压工具的固定叉和活动叉分别从两侧套在两根钢筋上并依靠其顶推部分别两个挤压套顶推配合;S6、启动挤压工具的伸缩缸直至将两个挤压套顶推至与定位环接触,完成钢筋的连接。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在使用时,只需在固定钢筋之前将挤压套管套上,后续将连接套放上,通过挤压工具挤压即可,操作方便快捷,无需大型设备,大大提高钢筋对接速度,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钢筋对接组件在使用时的纵向剖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左视图;图4为挤压套尚未挤压的状态示意图;图5位挤压套开始挤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挤压套挤压接近完成时的状态示意图;图7为主连接件的主视图;图8为拼接板的主视图;图9为挤压工具的主视图;其中:1-连接套,11-主连接件,111-梭形开口,12-拼接板,121-弯折处,13-变形缝隙,14-防滑凸牙,15-定位环,2-挤压套,21-锥面,3-挤压工具,31-机架,32-气缸,33-固定叉,34-活动叉,35-伸缩杆,4-钢筋,5-焊接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钢筋对接组件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3所示,钢筋对接组件包括连接套1、挤压套2和挤压工具3:连接套1包括由套筒沿一侧开出梭形开口111的主连接件11以及用于安装在梭形开口111处的梭形的拼接板12,如图8所示,拼接板12主视图为梭形,从侧视观看为弧形板,拼接板12与主连接件11之间形成供两者向其内变形的变形缝隙13,变形缝隙13为V形,以方便在挤压时向一头开始收缩,连接套1具有一定弹性以便在挤压时能够变形而压紧钢筋4。挤压套2的内径小于主连接件11的外径,以便在挤压连接套1时对连接套1施加径向束紧力,挤压套2包括两个,分别从连接套1的两端套上以挤压主连接件11和拼接板12使其向所述变形缝隙13内变形,挤压套2的材质为钢材,与定位环15的材质一致。挤压工具3包括伸缩缸、固定叉33和活动叉34,固定叉33与伸缩缸的缸体相对固定,活动叉34与伸缩缸的伸缩杆35相对固定,固定叉33和活动叉34均具有用于卡在钢筋4上的U形的顶推部,U形的开口的宽度大于钢筋4的直径且小于挤压套2的外径。主连接件11的外部中间固定套设有定位环15,定位环15的外径与挤压套2的外径一致。一方面可对挤压套2进行定位,另一方面确保挤压后外表面平齐。梭形开口111的最窄处的宽度大于钢筋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钢筋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挤压套和挤压工具,/n连接套包括由套筒沿一侧开出梭形开口的主连接件以及用于安装在梭形开口处的梭形的拼接板,拼接板与主连接件之间形成供两者向其内变形的变形缝隙,连接套具有一定弹性;/n挤压套的内径小于所述主连接件的外径,挤压套包括两个,分别从连接套的两端套上以挤压主连接件和拼接板使其向所述变形缝隙内变形;/n挤压工具包括伸缩缸、固定叉和活动叉,固定叉与伸缩缸的缸体相对固定,活动叉与伸缩缸的伸缩杆相对固定,固定叉和活动叉均具有用于卡在钢筋上的U形的顶推部,U形的开口的宽度大于钢筋的直径且小于挤压套的外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钢筋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套、挤压套和挤压工具,
连接套包括由套筒沿一侧开出梭形开口的主连接件以及用于安装在梭形开口处的梭形的拼接板,拼接板与主连接件之间形成供两者向其内变形的变形缝隙,连接套具有一定弹性;
挤压套的内径小于所述主连接件的外径,挤压套包括两个,分别从连接套的两端套上以挤压主连接件和拼接板使其向所述变形缝隙内变形;
挤压工具包括伸缩缸、固定叉和活动叉,固定叉与伸缩缸的缸体相对固定,活动叉与伸缩缸的伸缩杆相对固定,固定叉和活动叉均具有用于卡在钢筋上的U形的顶推部,U形的开口的宽度大于钢筋的直径且小于挤压套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件的外部中间固定套设有定位环,定位环的外径与所述挤压套的外径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形开口的最窄处的宽度大于钢筋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对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套的内表面为锥面,两挤压套的锥面自相互靠近的一端向另一端直径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对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春亭牛敬森李忠明王端罗海龙张成贵杨飞张顺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