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器官衰竭的理想方法,但器官供应短缺、免疫排斥以及伦理争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组织工程作为构筑可植入器官的一条新途径,就成为器官衰竭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组织工程主要是利用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与细胞复合,制备具有细胞功能的可移植的工程化组织,植入后通过与受体整合以达到修复病损器官、替代器官功能及缓解供体器官短缺的目的。因此在组织工程的构建过程中,对体内细胞生长微环境的模拟,实现体外细胞的三维培养,进而改善体外培养的细胞的功能,就尤为重要。在现有技术中,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制备组织功能材料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多种单元技术在微小平台上的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这些优势使所制备出的功能材料具有尺寸均一、形貌及组成可控、材料性能稳定以及批次间差异小等优点。基于上述优势,基于微流控技术设计和制备功能材料成为了近几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微流控芯片,制备空腔内有涂层的复合微纤维材料;通过在中心流体内加入细胞,可以得到空腔内包埋有细胞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再溶去外层材料,而与内涂层有分子相互作用的部分得以保留,构成了微纤维的超薄壁,从而得到包载细胞的超薄微纤维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微流控芯片,制备空腔内有涂层的复合微纤维材料;通过在中心流体内加入细胞,可以得到空腔内包埋有细胞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再溶去外层材料,而与内涂层有分子相互作用的部分得以保留,构成了微纤维的超薄壁,从而得到包载细胞的超薄微纤维材料。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由上、下两层芯片封合而成,两层均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材质;芯片具有至少三个平行通道入口、一个总出口,及与入口和出口相连接的多条独立的同轴层流通道。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为四通道结构,有四个平行通道入口、四个独立的同轴层流通道和一个总出口组成,
所述的四个平行通道入口为鞘流流体入口、样品流体入口、内腔修饰流体入口和中心惰性流体入口,
所述四个独立的同轴层流通道由内向外的通道依次为鞘流流体通道、样品流体通道、内腔修饰流体通道、中心惰性流体通道,
所述的总出口为微纤材料出口。
4.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意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预先将质量体积浓度为:1-5%g/ml的样品流体;1-5%g/ml的惰性流体;0.5-5%g/ml的修饰流体,0.5-5%g/ml的鞘流流体;
(2)将超净台提前紫外照射2h以上,然后制备包埋细胞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将1×107的细胞,用DMEM培养基配成细胞悬浮液,然后加入相同体积的惰性流体溶液,制备出包含细胞密度为5×106的惰性流体溶液;混合后去除气泡,取下面无气泡的溶液作为包载细胞的中心惰性流体使用;
(3)采用微流控芯片,用气压泵控制鞘流流体的流速,用哈佛泵控制其它三条通路的流体流速,在芯片内先后引入含有细胞的惰性流体、修饰流体、样品流体以及鞘流流体;前三者的流速分别在0.1-5μl/min、0.1-5μl/min、1-40μl/min;鞘流流体的气压泵的压力为20-200mbar;制备出包载有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
(4)将制备出的包载有细胞的海藻酸钠/壳聚糖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浸泡在pH7.4的PBS溶液内10-100min,就得到包载细胞的超薄微纤维材料。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流体为能够被迅速固化的生物材料;
所述修饰流体是指与样品流体带有相反电荷的分子及其衍生物,或者是能与样品流体有一定相互作用的分子及其衍生物,又或者是黏附性强的分子及其衍生物;
所述中心流体是指含有细胞的不与样品流体发生作用的惰性流体及其衍生物;
所述鞘流流体是指样品流体的交联剂溶液。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包载细胞的超薄空腔复合微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样品流体是下述几种之一或其组合:海藻酸钠、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壳聚糖或多聚赖氨酸;
所述修饰流体是下述几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建华,刘慧,王亚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