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黎田专利>正文

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7409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包括下料漏斗和下料通道,所述下料漏斗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顶部,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面自后向前倾斜,且该底面的中心处设有下料孔,所述下料孔的面积小于所述下料漏斗的顶端入料口的面积,所述下料漏斗的两个相对的外侧壁的上部设有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同轴布置,所述下料漏斗的重心位于两个所述转轴的后方,所述下料漏斗置入所述下料通道的上端敞口内,且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外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通过下料漏斗的翻转,能够把体积大于下料口的物料翻扣到下料通道内,同时通过下料漏斗的重心改变,实现自动复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物料下料的
,尤其涉及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下料装置是食物料理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将食材投入到下料通道中,并经下料通道进入到容器内进行加工处理。现有食物料理机的下料装置,为了减小体积,下料口一般较小,食材通常是先切成小块后投入到下料口中。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体积较大的食材,由于下料口较小而无法投入到下料通道中,将其切碎后则效率较低,使用不便。有鉴于此,需要在现有食物料理机的下料装置中做出改进,在不改变下料装置体积的情况下,能够将较大体积的物料投入到下料通道中,提高效率,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下料装置由于下料口较小,遇到体积较大的食材,无法从下料口投入到下料通道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包括下料漏斗和下料通道,所述下料漏斗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顶部,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面自后向前倾斜,且该底面的中心处设有下料孔,所述下料孔的面积小于所述下料漏斗的顶端入料口的面积,所述下料漏斗的两个相对的外侧壁的上部设有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同轴布置,所述下料漏斗的重心位于两个所述转轴的后方;所述下料漏斗置入所述下料通道的上端敞口内,且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外侧壁上。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漏斗的上端后部设有提手,且所述提手的外端向后突出于所述下料通道的后侧壁。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提手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板状,所述提手的顶面高于所述下料漏斗的顶面,二者之间的高度差为1-3厘米。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通道的后侧壁上部与所述提手相匹配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支撑块。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通道的前壁中部向上突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上设有若干第二支撑块,所述提手向前翻转至水平后,所述提手的外端向前凸出于所述下料通道的前侧壁。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通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顶部设有与所述转轴相适配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外侧面上设有环形凸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通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顶部设有与所述转轴相适配的轴孔,所述轴孔的外侧面上设有环形凸台。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通道的下部后部设有弯道结构,与所述壳体光滑连接。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料漏斗采用塑料制作而成。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通过下料漏斗的翻转,能够把体积大于下料口的物料翻扣到下料通道内,同时通过下料漏斗的重心改变,实现自动复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下料漏斗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下料漏斗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下料通道的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能够把体积大于下料口的物料翻扣到下料通道内,并且通过下料漏斗的重心的改变,实现自动复位。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出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包括下料漏斗10和下料通道20,下料漏斗10设置在下料通道20的顶部。如图2所示,下料漏斗10的底面自后向前倾斜,并设有下料口14,下料口14的面积略小于下料漏斗10的入料口15的面积。下料漏斗10的两个相对的外侧壁的上部设有两个转轴12,两个转轴12同轴布置。下料通道20的上端敞口,外壁21的顶部设有与转轴12相适配的轴孔24,轴孔24的外侧面设有环形凸台,转轴12插装在轴孔24内,可自动转动。环形凸台可提高轴孔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下料漏斗10的内部形成下料漏斗内腔11,下料漏斗内腔11的内壁为圆弧形。下料漏斗10的后部的上端设有提手13,提手13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板状,提手13的顶面高于下料漏斗10的顶面,二者的高度差为1至3厘米。提手13采用圆角矩形的形状,能够防止使用者提取下料漏斗10时被尖锐的棱角划伤。如图3和图4所示,提手的外端向后突出于下料通道的后侧壁。下料通道20的后侧壁的中部向下方凹陷,凹陷处设有与提手13相匹配的缺口23,便于提手13的放置,并卡位固定,缺口23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支撑块231。下料通道20的前侧壁的中部向上凸出,并设有凸出部22,凸出部22设有若干的第二支撑块221。提手向前翻转至水平后,提手的外端向前凸出于所述下料通道的前侧壁,并被第二支撑块221反弹而反转。第一支撑块231和第二支撑块221可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能够缓冲下料漏斗10的冲击,降低噪音。对于小体积的物料,投放到下料漏斗10中,这些物料会直接通过下料孔14投入到下料通道内。当投入了大体积的物料时,其不能通过下料孔14进入下料通道,由于底面倾斜,会滚动到前壁,从而使下料漏斗10的整体重心前移至转轴的前方,于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料漏斗10翻转,将大体积物料翻扣至下料通道20内。通常,使用者可以朝向前壁投放大体积物料,这样会对下料漏斗产生一个冲击力,从而有利于翻转。下料漏斗内腔11的内壁的圆弧的长度自后向前逐渐递增,当下料漏斗10处于静止状态,或者遇到中型和小型物料进行下料时,物料不会冲击下料漏斗内腔11,提手13此时放置于缺口23的凹陷位置,第一支撑块231支撑提手13,且第二下料漏斗内腔112的容积较小,此时,下料漏斗10没有向后侧翻转的趋势。下料漏斗10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其质量较小,遇到大型物料下料的时候,物料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冲击下料漏斗内腔11的前壁,转轴12会带动下料漏斗10向前翻转,提手13在下料漏斗10翻转后凸出于下料通道20的前侧壁。下料漏斗10发生翻转后,其重心与转轴12的竖直中心面偏心设置,此时下料漏斗10的重心位于转轴的前侧。当提手13被凸出部22上的第二支撑块221阻止并反弹后,在惯性的作用下实现反转。第二支撑块221使用弹性材料制成,能够在提手13向前翻转并到达凸出部22的位置时,减缓提手13对凸出部22的撞击,减轻凸出部22的损伤。此时,下料漏斗10重心移动到下料漏斗内腔11的后侧,具有向后反转复位的方向转动的趋势。当提手13向复位的方向翻转,并到达缺口23处时,缺口23阻止下料漏斗10继续向后方转动,并静止下料漏斗10。缺口23顶部的第一支撑块也使用弹性材料制成,减缓提手13在复位时对缺口23的撞击,同时,减少缺口23的因为撞击而造成的损伤。壳体25主要用于固定下料通道20,壳体25的下后部的弯道结构26,与一般的直道结构的下料通道相比,能够增加下料通道20的物料的容量,同时,弯道结构26能够减缓物料的下料速度,疏解物料在下料通道20中的积压,有效减少下料通道20出现物料堵塞的现象。壳体25上的观察窗27便于使用者及时观察下料通道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包括下料漏斗和下料通道,所述下料漏斗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顶部,其特征在于,/n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面自后向前倾斜,且该底面的中心处设有下料孔,所述下料孔的面积小于所述下料漏斗的顶端入料口的面积,所述下料漏斗的两个相对的外侧壁的上部设有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同轴布置,所述下料漏斗的重心位于两个所述转轴的后方;/n所述下料漏斗置入所述下料通道的上端敞口内,且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外侧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包括下料漏斗和下料通道,所述下料漏斗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料漏斗的底面自后向前倾斜,且该底面的中心处设有下料孔,所述下料孔的面积小于所述下料漏斗的顶端入料口的面积,所述下料漏斗的两个相对的外侧壁的上部设有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同轴布置,所述下料漏斗的重心位于两个所述转轴的后方;
所述下料漏斗置入所述下料通道的上端敞口内,且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下料通道的外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漏斗的上端后部设有提手,且所述提手的外端向后突出于所述下料通道的后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板状,所述提手的顶面高于所述下料漏斗的顶面,二者之间的高度差为1-3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重力自动复位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通道的后侧壁上部与所述提手相匹配的缺口,所述缺口的底面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田郑永青
申请(专利权)人:黎田郑永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