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27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包括侧裙板支架和侧裙板本体。在侧裙板支架上设置有定位部和固定部。定位部包括设置于侧裙板支架的顶板上的第一定位件和设置于所述侧裙板支架的侧板上的第二定位件。固定部包括固定于侧裙板支架面板上、用来实现侧裙板支架相对于车身进行固定的卡接件。沿着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件定位柱,相对应地,在侧裙板支架上开设有用来供上述定位柱插入的两个定位孔。两个定位孔的水平高度相一致,且其中一个为沿着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的腰形孔。这样一来,上述汽车侧裙板总成的结构设计形式十分简单,且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有利于侧裙板本体相对于侧裙板支架进行快速定位,且定位的精确度较高。

An automobile side skirt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
本技术涉及汽车附属件制造
,尤其是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
技术介绍
侧裙板总成作为车辆外饰件,具有装饰车身的作用。随着用户的消费升级,对车辆外观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对侧裙板总成的装配间隙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出于压塑模具的体积以及成型质量考虑,侧裙板总成均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即由侧裙板支架以及侧裙板支架两部分扣合焊接而成,在实际装配过程中,首先在车体上完成侧裙板支架的安装,而后再对侧裙板本体进行定位、安装。然而,在实际装配过程中,侧裙板本体相对于侧裙板支架采用边顶靠的方式进行定位,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安装人员的经验以及主观视觉判断起到主要作用,从而导致侧裙板本体与侧裙板支架的装配位置精度欠差,当侧裙板总成整体安装于车身时,其整体与配合件之间易发生错位现象,从而导致配合间隙过大,影响整车的视觉外观。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便于进行定位、定位精准度高且固定可靠性高的汽车侧裙板总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包括均一体塑压成型的侧裙板支架和侧裙板本体。在侧裙板支架上设置有定位部和固定部。该定位部包括设置于侧裙板支架的顶板上、用来限制侧裙板本体沿高度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一定位件和设置于所述侧裙板支架的侧板上、用来限制侧裙板本体沿左右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二定位件。固定部包括固定于侧裙板支架面板上、用来实现侧裙板支架相对于车身进行固定的卡接件。沿着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件定位柱,相对应地,在侧裙板支架上开设有用来供上述定位柱插入的两个定位孔。两个定位孔的水平高度相一致,且其中一个为沿着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的腰形孔。进一步的,两所述定位柱的距离不小于1/2侧裙板本体的总长。进一步的,在侧裙板支架上还设置有加强部,其由一系列沿其长度方向均布的矩形凹槽构成。进一步的,固定部还包括开设于侧裙板支架底板上螺钉安装孔。更进一步的,在侧裙板支架的底板上设置有内凹加强部,且螺钉安装孔开设于上述内凹加强部。更进一步的,卡接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均布于侧裙板支架的面板上。螺钉安装孔的数量亦设置为多个,沿着侧裙板支架底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更进一步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均由弹簧钢板对折而成,且在其上开设有定位基准孔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侧裙板总成,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侧裙板本体开设有两个定位孔,一个为圆形孔,另一个设置为腰型孔,从而可方便、快捷地完成其相对于侧裙板支架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位移限定。上述结构的设计形式十分简单,且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有利于进行快速定位,且定位的精确度较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中汽车侧裙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汽车侧裙板总成中侧裙板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I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2的II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2的III局部放大图。图6是图2的IV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技术汽车侧裙板总成中侧裙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1-侧裙板支架;11-定位部;111-第一定位件;112-第二定位件;12-固定部;121-卡接件;122-螺钉安装孔;13-定位孔;14-加强部;15-内凹加强部;2-侧裙板本体;21-定位柱。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中汽车侧裙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由侧裙板支架1和侧裙板本体2构成,两者均为一体塑压成型件。其中,在侧裙板支架1上设置有定位部11和固定部12。上述定位部11包括设置于侧裙板支架1的顶板上、用来限制侧裙板本体2沿高度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一定位件111和设置于侧裙板支架1的侧板上、用来限制侧裙板本体2沿左右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二定位件112。第一定位件111和第二定位件112优选由弹簧钢板对折而成,且在其上开设有定位基准孔(如图5中所示)。固定部12包括固定于侧裙板支架1面板上、用来实现侧裙板支架1相对于车身进行固定的卡接件121(如图3中所示)。沿着侧裙板本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件定位柱21(如图7中所示),相对应地,在侧裙板支架1上开设有用来供上述定位柱21插入的两个定位孔13。两个定位孔13的水平高度相一致,且其中一个为沿着侧裙板本体2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的腰形孔(如图2、3、4中所示)。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侧裙板总成,本技术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可方便、快捷地完成其相对于侧裙板支架1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位移限定。上述结构的设计形式十分简单,且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有利于进行快速定位,且定位的精确度较高。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定位柱21与定位孔13之间为过渡配合关系,间隙控制在0.5mm以内。腰型孔形式的定位孔13的长度尺寸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一般不宜小于15mm。为了进一步提高侧裙板本体2相对于侧裙板支架1定位的精准性,两所述定位柱21的距离不宜小于1/2侧裙板本体2的总长,优选地设置于侧裙板本体2的左、右端部位置。再者,还可以在侧裙板支架1上还设置有加强部14,其由一系列沿其长度方向均布的矩形凹槽构成。这样一来,大大地提高了侧裙板支架1的结构强度,提高其防撞性能。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侧裙板支架1与车身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在其底板上开设螺钉安装孔122(如图3中所示)。在实际后期维护过程中发现,由于螺钉安装孔122的附近位置受力较大,侧裙板支架1的底板容易出现裂纹,进而导致连接的失效,因而,作为结构的进一步加强,具体作为可参照以下进行:在侧裙板支架1的底板上设置有内凹加强部15,且螺钉安装孔122开设于上述内凹加强部15(如图6中所示)。内凹加强部15的内凹深度一般为2~3倍的侧裙板支架1的底板厚度。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侧裙板支架1与车身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卡接件121的数量需要设置为多个,均布于侧裙板支架1的面板上。螺钉安装孔122的数量亦设置为多个,沿着侧裙板支架1底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包括均一体塑压成型的侧裙板支架和侧裙板本体;在所述侧裙板支架上设置有定位部和固定部;所述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侧裙板支架的顶板上、用来限制所述侧裙板本体沿高度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一定位件和设置于所述侧裙板支架的侧板上、用来限制所述侧裙板本体沿左右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二定位件;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于所述侧裙板支架面板上、用来实现所述侧裙板支架相对于车身进行固定的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件定位柱,相对应地,在所述侧裙板支架上开设有用来供所述定位柱插入的两个定位孔;两个所述定位孔的水平高度相一致,且其中一个为沿着所述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的腰形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侧裙板总成,包括均一体塑压成型的侧裙板支架和侧裙板本体;在所述侧裙板支架上设置有定位部和固定部;所述定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侧裙板支架的顶板上、用来限制所述侧裙板本体沿高度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一定位件和设置于所述侧裙板支架的侧板上、用来限制所述侧裙板本体沿左右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二定位件;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于所述侧裙板支架面板上、用来实现所述侧裙板支架相对于车身进行固定的卡接件,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两件定位柱,相对应地,在所述侧裙板支架上开设有用来供所述定位柱插入的两个定位孔;两个所述定位孔的水平高度相一致,且其中一个为沿着所述侧裙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的腰形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裙板总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定位柱的距离不小于1/2所述侧裙板本体的总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继欣胡国良陈中奎
申请(专利权)人: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