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217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属于纺织品技术领域,包括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由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纬纱的疏密程度有序变化的直线或曲线,若干所述纬纱形成经纱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和疏松部,所述经纱为直线,所述经纱方向编织有若干经向条纹,所述经向条纹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弹性部一和弹性部二,所述弹性部一的弹性大于弹性部二的弹性,所述弹性部一的位置与紧密部的位置对应,所述弹性部二的位置与疏松部的位置对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新颖,采用多种弹性结构以及多种材料的结合,增加了面料的整体弹性效果。

A new elastic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弹力胚布
本技术涉及纺织品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弹力胚布。
技术介绍
梭织面料是织机以投梭的形式,将纱线通过经、纬向的交错而组成,其组织一般有平纹、斜纹和缎纹三大类以及它们的变化。目前的梭织面料往往只是采用简单的经纬编织形成,面料的弹性较差,影响面料的适用性能,公开号为CN208309066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梭织布,该梭织布采用不同疏密程度的纬纱,以及不同弹性的纬纱来调节面料纬向拉伸过程中的拉伸稳定性,在经向拉伸过程中采用经向条纹补偿经向的拉伸强度,而由于面料的纬纱的疏密程度不同,拉伸过程中经向方向的形变程度也不同,只采用单一弹性的经向条纹不能满足现有面料的弹性,会导致经向拉伸后面料局部拉伸过度而局部位置拉伸程度不大,影响面料整体的弹性拉伸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弹性拉伸效果好、弹性拉伸稳定性好的新型弹力胚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包括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由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纬纱的疏密程度有序变化的直线或曲线,若干所述纬纱形成经纱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和疏松部,所述经纱为直线,所述经纱方向编织有若干经向条纹,所述经向条纹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弹性部一和弹性部二,所述弹性部一的弹性大于弹性部二的弹性,所述弹性部一的位置与紧密部的位置对应,所述弹性部二的位置与疏松部的位置对应。优选地,所述纬纱的曲率有序变化,相邻若干纬纱形成曲线组,所述曲线组中间一条纬纱为直线,所述曲线组两侧的纬纱为曲线,所述曲线组以中间的直线为轴两边对称。优选地,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为波浪形走向,且所述曲线组中曲线的曲率向直线两侧依次递增,同一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的波峰、波谷相互对应,形成纬纱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和疏松部。优选地,相邻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的波峰、波谷间隔设置,相邻所述曲线组中的紧密部与疏松部间隔设置。优选地,各所述曲线组的宽度相同。优选地,所述经向条纹的宽度相同。优选地,同一所述曲线组中的纬线的弹性从中间向两侧依次减小。优选地,所述经向条纹为橡胶条,所述弹性部一、弹性部二沿经向条纹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所述弹性部一的直径小于弹性部二处的直径。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弹性层两侧的基布层,所述基布层由涤纶纤维和氨纶纤维编织而成。优选地,所述基布层和弹性层相互缝合连接。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整纬纱的不同疏密程度,使得纬纱的密度不同,形成在经线方向排列的相对紧密部和疏松部,紧密部的纬线密度较大,疏松部的纬线的密度较小;并在经线方向编织经向条纹,经向条纹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经向拉伸的过程中,经向条纹能够通过拉扯发生弹性变形,对经向的拉力进行支撑,增加面料的弹性效果。通过采用不同疏密程度的纬纱,并在不同疏密部,设置不同弹性的经向条纹,在紧密部设置弹性较好的弹性部一,在疏松部设置弹性较差的弹性部二,由于弹性部一弹性较好,在拉伸的过程中弹性形变较大,弹性部一处所对应的紧密部纬纱在经向的形变相对于疏松部的纬纱更大,拉伸后,紧密部与疏松部的疏密程度相对接近,使得整体面料在拉伸后保持相对均匀,从而使得面料具有稳定的弹性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弹力胚布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弹力胚布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弹性层;2、基布层;3、纬纱;4、紧密部;5、疏松部;6、经向条纹;7、弹性部一;8、弹性部二。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包括弹性层1,所述弹性层1由经纱和纬纱3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纬纱3的疏密程度有序变化的直线或曲线,若干所述纬纱3形成经纱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4和疏松部5,所述经纱为直线,所述经纱方向编织有若干经向条纹6,所述经向条纹6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弹性部一7和弹性部二8,所述弹性部一7的弹性大于弹性部二8的弹性,所述弹性部一7的位置与紧密部4的位置对应,所述弹性部二8的位置与疏松部5的位置对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整纬纱3的不同疏密程度,使得纬纱3的密度不同,形成在经线方向排列的相对紧密部4和疏松部5,紧密部4的纬线密度较大,疏松部5的纬线的密度较小;并在经线方向编织经向条纹6,经向条纹6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经向拉伸的过程中,经向条纹6能够通过拉扯发生弹性变形,对经向的拉力进行支撑,增加面料的弹性效果。通过采用不同疏密程度的纬纱3,并在不同疏密部,设置不同弹性的经向条纹6,在紧密部4设置弹性较好的弹性部一7,在疏松部5设置弹性较差的弹性部二8,由于弹性部一7弹性较好,在拉伸的过程中弹性形变较大,弹性部一7处所对应的紧密部4纬纱3在经向的形变相对于疏松部5的纬纱3更大,拉伸后,紧密部4与疏松部5的疏密程度相对接近,使得整体面料在拉伸后保持相对均匀,从而使得面料具有稳定的弹性效果。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纬纱3的曲率有序变化,相邻若干纬纱3形成曲线组,所述曲线组中间一条纬纱3为直线,所述曲线组两侧的纬纱3为曲线,所述曲线组以中间的直线为轴两边对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局部对称的曲线组结构,一方面使得整个面料在拉伸过程中,能够通过局部的变形组成面料整体的变形,使得面料在弹性过程中更加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对称的结构能够保持曲线组内部能够相对稳定,从而进一步保持面料的稳定性。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为波浪形走向,且所述曲线组中曲线的曲率向直线两侧依次递增,同一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的波峰、波谷相互对应,形成纬纱3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4和疏松部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曲线组中的曲线为波浪形走向,在纬向拉伸的过程中,纬纱3能够产生一定的拉伸,由弯曲状态拉伸为更加平直状态,间隔形成紧密部4和疏松部5,在纬向拉伸过程中,疏松部5的曲率较大,拉伸变化幅度更大,纬向拉伸后,曲率较大的疏松部5通过拉伸,曲线之间的间距缩小,使疏松部5和紧密部4的紧密程度更加接近,保持面料的弹性稳定性。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相邻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的波峰、波谷间隔设置,相邻所述曲线组中的紧密部4与疏松部5间隔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曲线组中的紧密部4与疏松部5间隔设置,而同一曲线组中的紧密部4与疏松部5也间隔设置,使得面料整体形成阵列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包括弹性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1)由经纱和纬纱(3)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纬纱(3)的疏密程度有序变化的直线或曲线,若干所述纬纱(3)形成经纱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4)和疏松部(5),所述经纱为直线,所述经纱方向编织有若干经向条纹(6),所述经向条纹(6)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弹性部一(7)和弹性部二(8),所述弹性部一(7)的弹性大于弹性部二(8)的弹性,所述弹性部一(7)的位置与紧密部(4)的位置对应,所述弹性部二(8)的位置与疏松部(5)的位置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包括弹性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层(1)由经纱和纬纱(3)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纬纱(3)的疏密程度有序变化的直线或曲线,若干所述纬纱(3)形成经纱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4)和疏松部(5),所述经纱为直线,所述经纱方向编织有若干经向条纹(6),所述经向条纹(6)包括若干间隔分布的弹性部一(7)和弹性部二(8),所述弹性部一(7)的弹性大于弹性部二(8)的弹性,所述弹性部一(7)的位置与紧密部(4)的位置对应,所述弹性部二(8)的位置与疏松部(5)的位置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3)的曲率有序变化,相邻若干纬纱(3)形成曲线组,所述曲线组中间一条纬纱(3)为直线,所述曲线组两侧的纬纱(3)为曲线,所述曲线组以中间的直线为轴两边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弹力胚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为波浪形走向,且所述曲线组中曲线的曲率向直线两侧依次递增,同一所述曲线组中的曲线的波峰、波谷相互对应,形成纬纱(3)方向间隔设置的紧密部(4)和疏松部(5)。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淑静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双宇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