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负荷承载器支脚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负荷杆支承于车辆上的负荷承载器支脚、一种用于使负荷承载器支脚联接到车辆的负荷承载器支架以及一种包括负荷承载器支脚和负荷承载器支架的负荷承载器。
技术介绍
负荷承载器支脚是许多负荷承载器系统的至关重要的部分。特别地,负荷承载器支脚是负荷承载器系统的固有构件,其中,负荷杆固定到车辆的车顶。存在具体地设计成在不包括用于固定负荷承载器支脚的车顶栏杆的车辆上使用的负荷承载器支脚。这样的负荷承载器支脚典型地借助于能够抓住车身的部分的固定支架来联接到车辆。各个负荷承载器支脚包括用于将固定支架上紧以由此将负荷承载器支脚夹紧到车辆车顶的机构。还已知的是,车辆的尺寸变化,并且因此,负荷承载器系统需要适于不同的车辆尺寸。已知的问题是,负荷承载器支脚在车辆车顶上的位置因车辆而不同。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知使用可与不同的负荷承载器支架一起使用的负荷承载器支脚。以此方式,有可能针对不同的车辆类型而制造负荷承载器支架,而负荷承载器支脚的大部分的构件可保持不变。负荷承载器支架需要能够传递高的力并且需要牢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将负荷杆(300)支承于车辆上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所述负荷承载器支脚(2)包括保持器(6),所述保持器(6)适于接纳用于使所述负荷承载器支脚(2)联接到所述车辆的负荷承载器支架(700),其中,所述保持器(6)包括体壳部分(600),所述体壳部分(600)限定构造成部分地容纳所述负荷承载器支架(700)的容纳空间(630)。/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10 DE 202018105171.7;20171219 EP 17208327.11.一种用于将负荷杆(300)支承于车辆上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所述负荷承载器支脚(2)包括保持器(6),所述保持器(6)适于接纳用于使所述负荷承载器支脚(2)联接到所述车辆的负荷承载器支架(700),其中,所述保持器(6)包括体壳部分(600),所述体壳部分(600)限定构造成部分地容纳所述负荷承载器支架(700)的容纳空间(6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其特征在于,通过将金属板弯折而一体地形成至少所述体壳部分(600),并且至少所述体壳部分(600)包括重叠区段(601),在所述重叠区段(601)处,所述弯折的金属板的两个联结区段(612,614)重叠,其中,所述重叠区段(601)优选是四边形或梯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结区段(612,614)在至少两个联结部分(604)处通过材料成型、优选通过箝咬或梅花型螺钉连接而联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壳部分(600)形成为使得所述容纳空间(630)沿纵向方向朝向所述保持器(6)的上部部分(63)渐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区段(601)限定所述体壳部分(600)的外壁(602),并且其中,所述体壳部分(600)进一步包括内壁(603)和两个侧壁(605),其中,至少所述侧壁(605)相对于所述纵向方向而倾斜,以便形成所述渐缩的容纳空间(6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壳部分(600)包括形成于所述内壁(603)中的联接部分(61),所述联接部分(61)优选形成为容纳凹陷部(607),所述容纳凹陷部(607)构造成支承用于将推动力施加于所述联接部分(61)上的上紧部件(8),所述容纳凹陷部(607)优选具有:支承表面(608),其优选为弯曲表面;和开口(609),其用于使所述上紧部件(8)的部分穿过所述内壁(603)。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壳部分(600)具有至少部分地限定所述体壳部分(600)的上部开口(615)的上部边缘部分(619),其中,所述上部边缘部分(619)构造成用于与所述负荷承载器支架(700)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荷承载器支脚(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边缘部分(619)形成为凸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安德尔松,F拉尔松,
申请(专利权)人:拓乐瑞典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