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防污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5913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体防污带,包括带体和若干安装在带体上的漂浮组件,漂浮组件包括浮体、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浮体呈三棱柱形且内部设置有容纳腔,带体设置在容纳腔内,浮体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浮体的表面包括底面和两个斜面,底面上沿浮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字型开口,容纳腔通过开口与外界连通,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间隔设置在底面上,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之间的间隙与开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水体防污带的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设置在浮体的底面上,因此漂浮组件可以立在水面并能保持稳定的姿态并抵御一定程度的风浪,浮体的两个斜面具有较高的高度,因此具有较大的拦截面积,若干漂浮组件通过带体串联为一个整体,方便对漂浮组件进行维修、替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防污带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
,尤其涉及一种水体防污带。
技术介绍
目前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码头、港口、航运河道等区域更甚。一般通过有浮力的柔性带进行固体或浮油的拦截,防止污染物的扩散和转移。一般防污带以具有浮力的柔性带或者带上均匀分布的圆柱体浮子的形式出现,这种防污带能够形成的拦截面积较小,对体积较大漂浮污染物拦截性能较差;当水面有较大波浪时,拦截效果不明显。对于浮油等液体污染物也不能有效的进行吸附和拦截。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防污带,其拦截面积大、稳定性好,维护和使用方便。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水体防污带,包括带体和若干安装在所述带体上的漂浮组件,所述漂浮组件包括浮体、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所述浮体呈三棱柱形且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带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浮体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浮体的表面包括底面和两个斜面,所述底面上沿所述浮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字型开口,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间隔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开口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斜面的交线上设置有第一脊板,所述第一脊板与两个所述斜面的夹角相等。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包括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脊板,所述第二脊板与两个所述斜面及所述第一脊板均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二脊板关于所述第一脊板对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包括吸污件,所述吸污件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脊板贴合,所述吸污件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脊板插入所述卡槽内固定所述吸污件,所述吸污件的内侧同时与两个所述斜面贴合,且所述吸污件关于所述第一脊板对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脊板远离两个所述斜面或所述第一脊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限位杆,若干所述限位杆与两个所述斜面平行且关于所述第一脊板对称设置,所述限位杆与所述吸污件的表面抵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污件采用多孔材料制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带体上间隔设置有若干限位结,所述漂浮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结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浮体、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均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填充材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纳腔为圆柱形,所述容纳腔的中心线位于所述底面的中垂线上,所述带体采用柔性材料制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纳腔的直径小于所述底面宽度的一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水体防污带的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设置在浮体的底面上,因此漂浮组件可以立在水面并能保持稳定的姿态并抵御一定程度的风浪,浮体的两个斜面具有较高的高度,因此具有较大的拦截面积,若干漂浮组件通过带体串联为一个整体,方便对漂浮组件进行维修、替换,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漂浮组件的侧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漂浮组件的正视图;图3为图2安装吸污件后的A-A向剖视图。图1-3中:1、带体;2、漂浮组件;21、浮体;211、底面;212、斜面;22、第一配重;23、第二配重;24、第一脊板;25、第二脊板;26、限位杆;3、限位结;4、吸污件;100、容纳腔;200、开口;300、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水体防污带包括带体1和若干安装在带体1上的漂浮组件2,漂浮组件2包括浮体21、第一配重22和第二配重23,浮体21呈三棱柱形且内部设置有容纳腔100,带体1设置在容纳腔100内,浮体21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浮体21的表面包括底面211和两个斜面212,底面211上沿浮体2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字型开口200,容纳腔100通过开口200与外界连通,第一配重22和第二配重23间隔设置在底面211上,第一配重22和第二配重23之间的间隙300与开口200连通。本实施例的水体防污带的第一配重22和第二配重23设置在浮体21的底面211上,因此浮体21可以立在水面并能保持稳定的姿态并抵御一定程度的风浪,浮体21的两个斜面212具有较高的高度,因此具有较大的拦截面积,若干漂浮组件2通过带体1串联为一个整体,方便对漂浮组件2进行维修、替换,使用方便。优选的,两个斜面212的交线上设置有第一脊板24,第一脊板24与两个斜面212的夹角相等。第一脊板24在重量增加较小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了漂浮组件2的拦截面积,使漂浮组件2的重心仍处于较低的位置,保证了漂浮组件2在水面上的稳定性。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的,漂浮组件2还包括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脊板25,第二脊板25与两个斜面212及第一脊板24均垂直连接,且第二脊板25关于第一脊板24对称。第二脊板25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能大幅提高漂浮组件2的整体结构强度,且第二脊板25没入水中的部分还能发挥出一定的稳定作用,发挥出类似船舶减摇鳍的作用,减弱漂浮组件2在风浪中的摇摆幅度,维持漂浮组件2的稳定。第二脊板25关于第一脊板24对称,使漂浮组件2的重心不会发生偏移,漂浮组件2可在水面维持直立的状态。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漂浮组件2还包括吸污件4,吸污件4的两端分别与两块第二脊板25贴合,吸污件4上设置有卡槽,第一脊板24插入卡槽内固定吸污件4,吸污件4的内侧同时与两个斜面212贴合,且吸污件4关于第一脊板24对称。当需拦截油污等液体污染物时,可以在两块第二脊板25之间设置吸污件4,从而有效吸附液体污染物。优选的,吸污件4采用多孔材料制作,例如活性炭、高分子树脂等材料,从而对液体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效净化被污染的水体。如图2所示,优选的,带体1上间隔设置有若干限位结3,漂浮组件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限位结3之间,因此可以使每个漂浮组件2维持在较为固定的位置,不会左右移动,使本实施例的水体防污带的整体形态维持稳定,从而正常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脊板25远离两个斜面212或第一脊板24的一侧设置有若干限位杆26,若干限位杆26与两个斜面212平行且关于第一脊板24对称设置,限位杆26与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体防污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带体和若干安装在所述带体上的漂浮组件,所述漂浮组件包括浮体、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所述浮体呈三棱柱形且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带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浮体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浮体的表面包括底面和两个斜面,所述底面上沿所述浮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字型开口,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间隔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开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防污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带体和若干安装在所述带体上的漂浮组件,所述漂浮组件包括浮体、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所述浮体呈三棱柱形且内部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带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浮体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所述浮体的表面包括底面和两个斜面,所述底面上沿所述浮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一字型开口,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开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间隔设置在所述底面上,所述第一配重和所述第二配重之间的间隙与所述开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防污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斜面的交线上设置有第一脊板,所述第一脊板与两个所述斜面的夹角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防污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二脊板,所述第二脊板与两个所述斜面及所述第一脊板均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二脊板关于所述第一脊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体防污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污件,所述吸污件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所述第二脊板贴合,所述吸污件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第一脊板插入所述卡槽内固定所述吸污件,所述吸污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光宇徐晟辰
申请(专利权)人: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