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54307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5:2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具备:多根传热管,所述多根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管状的集管,所述管状的集管在侧面部具有连接有所述传热管的多个连接部位,并与每一根所述传热管连通;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在所述集管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与所述集管连通;以及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集管的下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中途部连通,所述第一旁通管和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连通位置与所述集管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内径的2倍以内。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根传热管的一端与集管连通的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具备多根传热管和管状的集管的热交换器,所述多根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所述管状的集管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在侧面部与每一根传热管连通。在使这种热交换器在低温环境下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会在热交换器的表面结霜。此时,越是热交换器的下部,越容易结霜。因此,在各传热管的一端与集管连通的以往的热交换器中,提出了实现除霜性能的提高的热交换器(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交换器具备多根截面为扁平形状的传热管。这些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而且,这些传热管中的、配置在上方的多根传热管作为主热交换部使用,配置在下方的多根传热管作为副热交换部使用。并且,构成主热交换部的多根传热管分为配置在中央部的中段主热交换部、配置在比中段主热交换部靠上方的位置的上段主热交换部及配置在比中段主热交换部靠下方的位置的下段主热交换部。另外,构成副热交换部的多根传热管分为配置在中央部的中段副热交换部、配置在比中段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具备:/n多根传热管,所述多根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n管状的集管,所述管状的集管在侧面部具有连接有所述传热管的多个连接部位,并与每一根所述传热管连通;/n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在所述集管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与所述集管连通;以及/n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集管的下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中途部连通,/n所述第一旁通管和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连通位置与所述集管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内径的2倍以内。/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具备:
多根传热管,所述多根传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
管状的集管,所述管状的集管在侧面部具有连接有所述传热管的多个连接部位,并与每一根所述传热管连通;
制冷剂配管,所述制冷剂配管在所述集管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与所述集管连通;以及
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的一端与所述集管的下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中途部连通,
所述第一旁通管和所述制冷剂配管的连通位置与所述集管的内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内径的2倍以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将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内径设为D1,并将所述集管的内径设为D2的情况下,满足
0.5≤D1/D2≤1
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每一根所述传热管在端部插入到所述集管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与所述连接部位连接,
在横截面中,多根所述传热管中的至少一根被插入到所述集管的所述内部空间中,直到比所述集管的所述内部空间的重心远离所述连接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发明尾中洋次松井繁佳上村教将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