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及训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15118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4: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电线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及训练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两个训练用输电线路铁塔之间的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所述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顶端之间固定有走廊结构,所述第一框架体设有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的且上下分布的多个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上设有与多个上下分布且与第一工作台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工作台,第二工作台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相应的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之间连接有导线,所述第一框架体外侧面连接有爬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爬梯进入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内部设有楼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楼梯进入走廊结构,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台架教官能够对受训人员进行临近指导。

A platform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 altitude rescue training of transmission l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及训练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行业培训教具
,具体涉及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及训练系统。
技术介绍
输电线路高空救援技术培训是在培训场地建立标准的输电线路,输电线路铁塔高度较高,一般在30-50米左右,线路档距跨度大,一般在300-500米左右。输电线路停电检修工作是日常维护主要工作之一,工作人员在距地面几十米高的导线上行进并修复过程中输电线路所遇到的缺陷。在工作中作业人员可能因身体情况、环境气象情况,出现从导线上滑脱悬吊空中的危险情况,人在被悬吊状态会出现悬吊综合症,5-30分钟内发生会发生眩晕、昏厥甚至死亡。电力行业培训机构培训作业人员使用科学、合理、安全的救护技术进行高空被困人员自救或他救。传统的培训训练模式是教官在地面讲解、指导,受训人员蹬塔在高处训练,专利技术人发现,这种训练模式存在的缺点有:1、教官在地面看不清受训人员在高处的操作是否规范;2、因受训人员在高处,距离地面较远,听不清教官的指导;3、受训人员操作中存在危险因素时地面教官不能及时发现及纠正,或受训人员发生危险状况时监护人员不能立即救助;前几年某电力培训机构在受训人员进行蹬杆训练时,由于受训人员在高空错误操作,地面监护人员未及时发现加以制止致使人员高空悬吊,且救助不及时、不合理造成人员死亡的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能够使教官进入训练作业面对受训人员进行临近指导,实现教官与受训人员的无障碍交流,可随时发现受训人员的错误并及时纠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包括用于设置在两个训练用输电线路铁塔之间的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所述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顶端之间固定有走廊结构,所述第一框架体设有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的且上下分布的多个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上设有与多个上下分布且与第一工作台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工作台,第二工作台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相应的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之间连接有导线,所述第一框架体外侧面连接有爬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爬梯进入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内部设有楼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楼梯进入走廊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架体包括多根第一立柱,所述走廊结构穿过多根第一立柱之间的空间并且与多根第一立柱顶部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底端固定在地面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工作台设置在多根第一立柱之间的空间,且第一工作台与第一立柱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框架体包括多根第二立柱,第二立柱底端固定在地面基础上,所述楼梯设置在多根立柱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工作台固定在靠近第一框架体的第二立柱上。进一步的,所述走廊结构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走廊和第二走廊。第一走廊和第二走廊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顶部位置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框架体顶部靠近第一框架体的侧面与走廊结构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侧面固定有第三工作台,训练人员能够通过楼梯进入第三工作台,所述第三工作台底端面固定有竖井救援机构。进一步的,所述竖井救援机构包括截面为圆形的第一竖井和截面为正方形的第二竖井,第一竖井及第二竖井的顶端与第三工作台连接,底端位于地面基础以上设定距离,所述竖井救援机构用于进行受限空间被困人员的救援练习。进一步的,所述导线两端连接有绝缘子串,导线两端的绝缘子串分别与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挂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走廊结构的中部与中部支撑架的顶端固定连接,中部支撑架底端与地面基础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系统,包括两个训练用输电线铁塔及设置在两个训练用输电线铁塔之间的输电线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两个输电线铁塔之间连接有导线,走廊结构位于两个训练用输电线铁塔间导线最低点的下方。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台架,受训人员进行输电线高空救援训练时,教官可以通过走廊结构进入各个训练作业面对受训人员进行临近指导,教官与受训人员进行无障碍交流,可随时发现受训人员的错误操作并及时纠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受训人员处于危险状态、无自理能力时,教官和监护人员可快速、安全的进行援助。2.本专利技术的台架,具有竖井救援机构,可进行受限空间被困人员的救援练习,实现了台架的功能多样化。3.本专利技术的台架,具有多个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不同的相对应的工作台之间可以连接不同数量分裂的导线,能够模拟不同分裂导线数量的救援环境,供受训人员进行救援练习。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第一立柱与钢筋混凝土底座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第一竖井和第二竖井在第三平台Ⅱ底面分布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第二护栏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第二护栏主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第三工作台Ⅰ处进口通道板布置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第三工作台Ⅱ处进口通道板布置示意图;其中,1.第一走廊,2.第二走廊,3.第一立柱,4.第一工作台Ⅰ,5.第一工作台Ⅱ,6.第二立柱,7.加强立柱,8.楼梯单元,9.连接通道板,10.第二工作台Ⅰ,11.第二工作台Ⅱ,12.第三工作台Ⅰ,13.第三工作台Ⅱ,14.进口通道板,15.第一竖井,16.第二竖井,17.第三立柱,18.二分裂导线,19.四分裂导线,20.钢筋混凝土底座,,2.第二护栏。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的输电线路高空救援培训中,教官只能在地面进行指导,无法进行临近指导和受训人员的危险状况处理,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本申请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实施例1中,如图1-7示,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用于设置在两个训练用输电线铁塔之间,两个训练用输电线铁塔连线的方向定位为第一方向,所述输电线高空救援训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设置在两个训练用输电线路铁塔之间的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所述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顶端之间固定有走廊结构,所述第一框架体设有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的且上下分布的多个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上设有与多个上下分布且与第一工作台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工作台,第二工作台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相应的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之间连接有导线,所述第一框架体外侧面连接有爬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爬梯进入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内部设有楼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楼梯进入走廊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设置在两个训练用输电线路铁塔之间的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所述第一框架体和第二框架体顶端之间固定有走廊结构,所述第一框架体设有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的且上下分布的多个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上设有与多个上下分布且与第一工作台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工作台,第二工作台位于走廊结构下方,相应的第一工作台和第二工作台之间连接有导线,所述第一框架体外侧面连接有爬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爬梯进入第一工作台,所述第二框架体内部设有楼梯,训练人员能够通过楼梯进入走廊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体包括多根第一立柱,所述走廊结构穿过多根第一立柱之间的空间并且与多根第一立柱顶部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底端与第一底座固定连接,第一底座用于固定在地面基础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台设置在多根第一立柱之间的空间,且第一工作台与第一立柱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援训练用台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体包括多根第二立柱,第二立柱底端固定在第二底座上,第二底座用于固定在地面基础上,所述楼梯设置在多根立柱之间的空间,所述第二工作台固定在靠近第一框架体的第二立柱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电线路高空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梓超张治取魏峰赵伟孙世军韩志骏朱坤双隋灿尹聪张鹏韩洪王波刘辉鹏刘长阳李学昊王明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