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4981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属于贴边岔管计算模型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要点为:以主板的一个表面为基准建立贴边岔管的几何模型;选择壳单元类型,并在单元选项结果存储中设置为所有层及中面结果;选定材料的所述几何模型并设置所述材料的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分别设置非补强区和补强区的壳单元截面参数;将所述壳单元截面参数分别赋予不同区域,划分网格,形成网格模型;对网格模型施加荷载、约束条件并计算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分别提取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判断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若是,则表示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否则分别调整主板和补强板的相关设计参数,直至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

An improved calculation model of welt bifurcated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
本专利技术涉及贴边岔管计算模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
技术介绍
贴边岔管是在主、支管相贯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内侧和/或外侧,设置与管壳紧密贴合的补强板加固。贴边岔管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有面积补偿法、圆环法和有限元法。前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计算精度不高,主要依靠工程经验进行结构设计,设计方案一般过于保守,难以进行大型贴边岔管的设计。而有限元法主要采用壳单元计算模型,该模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一般采用SHELL63壳单元建立数值模型,该壳单元计算精度不高。(2)将补强区主、支管主板和补强板视为一体,采用单层壳单元进行模拟,无法按规范要求分别分析主板和补强板结构受力及其安全性评价,进而无法进行主板和补强板的针对性优化设计。(3)由于补强区采用单层壳单元模拟,且采用默认的壳单元中面对齐,导致数值模型与实际设计方案不一致、计算结果不准确。因此,如何提高贴边岔管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以及在安全的前提下优化贴边岔管设计方案,是设计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r>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a、以主板的一个表面为基准建立贴边岔管的几何模型;/nb、选择壳单元类型,并在单元选项结果存储中设置为所有层及中面结果;/nc、选定材料的所述几何模型并设置所述材料的相关物理力学参数;/nd、分别设置非补强区和补强区的壳单元截面参数;/ne、将所述壳单元截面参数分别赋予不同区域,划分网格,形成网格模型;/nf、对网格模型施加荷载、约束条件并计算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ng、分别提取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nh、判断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若是,则表示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否则分别调整主板和补强板的相关设计参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以主板的一个表面为基准建立贴边岔管的几何模型;
b、选择壳单元类型,并在单元选项结果存储中设置为所有层及中面结果;
c、选定材料的所述几何模型并设置所述材料的相关物理力学参数;
d、分别设置非补强区和补强区的壳单元截面参数;
e、将所述壳单元截面参数分别赋予不同区域,划分网格,形成网格模型;
f、对网格模型施加荷载、约束条件并计算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
g、分别提取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
h、判断计算出的主板和补强板的应力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若是,则表示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否则分别调整主板和补强板的相关设计参数,重复步骤a~g,直至所述几何模型符合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表面为内表面或中面或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贴边岔管的几何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的贴边岔管计算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有限元软件为ANSYS软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博杜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