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45912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解决现有汽车零部件自动化工装夹具结构复杂且不便于后期维护、更改的问题。该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微型电机、行星轮组件、螺纹差动组件、压力传感器;行星轮组件包括太阳轮、轴式行星架和行星轮;螺纹差动组件包括顶罩、差动螺纹套和差动螺纹内齿圈;太阳轮与微型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行星轮设置沿太阳轮的周向布置,分别与太阳轮和差动螺纹内齿圈啮合;差动螺纹内齿圈的内齿与行星轮啮合,顶端外螺纹与设置在差动螺纹内齿圈、轴式行星架外周的顶罩啮合,底端外螺纹与差动螺纹套啮合;轴式行星架通过螺纹与顶罩连接,且轴式行星架的顶端伸出顶罩;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差动螺纹套的底端。

A planetary differential self torque conver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化及自动化的发展,电控设备(或装置)已经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汽车行业中,由于其绝大部分零部件外形尺寸<500mm,对应的工装执行动作元器件(定位、辅助支撑、夹持等)尺寸不可能太大,尺寸的要求限制了电控设备(或装置)在此领域的发展。目前汽车零部件自动化工装夹具多为气动或液压结构,其结构一般复杂且不便于后期维护与更改。因此,目前急需一种外形体积小,执行动作快,在额定功率下,能承受较大负载的电控装置结构,为未来的小型自动化工装设计提供基础执行元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汽车零部件自动化工装夹具多为气动或液压结构,其结构复杂且不便于后期维护、更改的问题,提供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该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作为基础执行元器件,代替气动或液压元器件,减轻设计难度,简化工装结构,缩短制造或改造周期,并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包括固定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1)和设置在固定底座(1)内的微型电机(11)、行星轮组件、螺纹差动组件、压力传感器(10);/n所述行星轮组件包括太阳轮(6)、轴式行星架(4)和行星轮(7);/n所述螺纹差动组件包括顶罩(3)、差动螺纹套(9)和差动螺纹内齿圈(8);/n所述太阳轮(6)与微型电机(11)的输出轴连接,作为动力的输入,多个行星轮(7)设置在轴式行星架(4)的底端,沿太阳轮(6)的周向布置,分别与太阳轮(6)和差动螺纹内齿圈(8)啮合;/n所述差动螺纹内齿圈(8)设置有内齿、顶端外螺纹和底端外螺纹,所述顶端外螺纹、底端外螺纹同旋向且螺距不同;所述差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1)和设置在固定底座(1)内的微型电机(11)、行星轮组件、螺纹差动组件、压力传感器(10);
所述行星轮组件包括太阳轮(6)、轴式行星架(4)和行星轮(7);
所述螺纹差动组件包括顶罩(3)、差动螺纹套(9)和差动螺纹内齿圈(8);
所述太阳轮(6)与微型电机(11)的输出轴连接,作为动力的输入,多个行星轮(7)设置在轴式行星架(4)的底端,沿太阳轮(6)的周向布置,分别与太阳轮(6)和差动螺纹内齿圈(8)啮合;
所述差动螺纹内齿圈(8)设置有内齿、顶端外螺纹和底端外螺纹,所述顶端外螺纹、底端外螺纹同旋向且螺距不同;所述差动螺纹内齿圈(8)的内齿与行星轮(7)啮合,所述顶端外螺纹与设置在差动螺纹内齿圈(8)、轴式行星架(4)外周的顶罩(3)啮合,所述底端外螺纹与设置在差动螺纹套(9)外周的差动螺纹套(9)啮合;同时,所述轴式行星架(4)通过螺纹与顶罩(3)连接,且轴式行星架(4)的顶端伸出顶罩(3),作为动力的输出;
所述压力传感器(10)设置在差动螺纹套(9)的底端,用于测量反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组件还包括行星架盖板(14),所述行星架盖板(14)设置在行星轮(7)的下方,沿轴向对行星轮(7)进行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差动式自变矩电控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耀堂严鉴铂赵艳文
申请(专利权)人:宝鸡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