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4588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8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包括变截面的缸筒、设置于缸筒内的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连接设置的第一活塞杆、与第一活塞连接设置的第二活塞杆、设置于第二活塞杆端部的第二活塞以及分别设置于缸筒端部的上端盖和下端盖;缸筒包括减振段和缓冲段,第一活塞与缸筒内壁之间设置间隙;第二活塞设置于缓冲段内且第二活塞可沿缸筒轴向方向运动,缓冲段内填充有铁磁颗粒小球,本技术方案的装置利用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可适应多种外界工况,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在缓冲时利用颗粒阻尼器性能,输出力值稳定,且可通过调整线圈电流来改变磁场,调节第二活塞与颗粒的摩擦系数,可适应多种缓冲工况;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安装形式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减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既能进行减振又能进行缓冲的装置主要有颗粒阻尼器、磁流变阻尼器等。颗粒阻尼器具有结构简单、尺寸小、廉价、不需要外界能源输入等优点,利用颗粒间摩擦、活塞头与颗粒摩擦耗能,缓冲行程内输出力值稳定且出力大,但属于被动式吸能器,只能适用于单一工况;磁流变阻尼器作为一种半主动式吸能器,仅需外界少量能量输入即可实现输出力的变化,具有失效安全保护性,在控制算法作用下进行输入电流的调整产生不同的输出力,可应对变化复杂的外界工况,但磁流变阻尼器的输出力受速度影响较大,在缓冲工况下对控制算法要求高、可控性不好。为此,需要一种新型的减振装置,用以克服上述缺陷,以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专利技术了一种将颗粒阻尼器和双伸出杆式磁流变阻尼器相结合的减振缓冲装置,在减振时主要利用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可适应多种外界工况,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在缓冲时利用颗粒阻尼器性能,输出力值稳定,且可通过调整线圈电流来改变磁场,调节活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截面的缸筒、设置于缸筒内的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连接设置的第一活塞杆、与第一活塞连接设置的第二活塞杆、设置于第二活塞杆端部的第二活塞以及分别设置于缸筒端部的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缸筒包括减振段和缓冲段,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同轴设置且第一活塞设置于减振段内,所述第一活塞与缸筒内壁之间设置间隙;所述第二活塞设置于缓冲段内且第二活塞可沿缸筒轴向方向运动,所述缓冲段内填充有铁磁颗粒小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变截面的缸筒、设置于缸筒内的第一活塞、与第一活塞连接设置的第一活塞杆、与第一活塞连接设置的第二活塞杆、设置于第二活塞杆端部的第二活塞以及分别设置于缸筒端部的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缸筒包括减振段和缓冲段,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第二活塞杆同轴设置且第一活塞设置于减振段内,所述第一活塞与缸筒内壁之间设置间隙;所述第二活塞设置于缓冲段内且第二活塞可沿缸筒轴向方向运动,所述缓冲段内填充有铁磁颗粒小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上设置有减振励磁线圈,第一活塞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两个活塞杆的安装槽,所述减振段内灌装有磁流变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减振及缓冲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杆穿过上端盖且第一活塞杆能驱动第一活塞沿轴向方向运动,所述减振段内设置有定位环以及与定位环配合使用用于对第一活塞杆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小闵李彪王陶席军宋现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